劉備託孤的史實究竟如何?關鍵要看這3個細節問題!
對於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歷史典故,大家都很熟知。而在史學界,也有對這一段經典歷史不同的解讀版本,白帝城託孤中劉備的話到底暗藏了什麼深意?是無意為之還是另有考慮?今天我們就逐句分析分析其中的緣由——
根據《三國志》原文的敘述,我們至少應該在這其中注意到這樣幾個關鍵詞:曹丕、安國、君可自取、股肱、不才!要解釋這些關鍵詞,還得結合託孤事件的前後背景來說。
1、事件背景: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隨後被殺,荊州丟失,這是蜀漢遭受第一次重創。公元221年,劉備稱帝,這年7月正式率兵東征孫權。222年6月,劉備大敗於夷陵,精兵損失殆盡,馬良等人也戰死,這是蜀漢遭受到第二次重創。
可以說,這兩件事情直接導致了劉備心急成病,一卧不起,從此,蜀漢政權也面臨著嚴重的危急,就如同《出師表》里寫道的「存亡之秋已」!這一事件里集中指向的就是「安國」,面對如此情形,劉備只能依託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做出貢獻。可見,在「安國」這樣的大事上,劉備對諸葛亮的才能是毫不懷疑的,在大事上是信任有加的。
2、託孤緣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這句話也很有深意,劉備為何要拿「曹丕」與諸葛亮說後事?這一問題從開始就忽略較多,大多認為,這只是對諸葛亮的稱讚有加,對諸葛亮的才能頗具信任。
然而,事實或許有著這樣的成分:曹丕於公元220年正月接替曹操任魏王,220年10月漢獻帝被迫「禪位」,曹丕當上了皇帝。此時的曹丕把漢獻帝降為山陽公,改年號為魏黃初元年。聽到消息的蜀漢君臣憤然說到「篡奪了皇位,滅亡了漢室」,劉備當然認為,這是曹丕篡漢的確鑿證據,在他眼裡,曹丕這樣的人是漢賊無疑。
所以這裡一看,劉備這句話或許有著另外一層含義:諸葛亮不能成為曹丕這樣的人,如今我看中你的才能肯定比曹丕上之又上,但你同時不能辜負我對你的信任,做出這樣大逆不道的事情來。劉備心理有沒有這樣的潛台詞呢?很難說!或許是善意的提醒,也或許是有意為之!但更多的我想是信任,要說提醒,也是考慮今後蜀漢命運的善意提醒,也不是告誡。
3、料理後事:《三國志》原文也提到「君可自取」,這句話給我們留下了眾多難解之謎,後世對此的理解大為不同。但概括起來,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要知道,劉備對自己兒子劉禪的看法是:他的智商和才能無法勝任當前的皇帝應有的地位和權勢,只能依靠諸葛亮的輔佐。
歷來,對「自取」二字有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是自立為王,也就是取代劉禪稱帝,自己做主;一種認為是相機決斷,在不毀壞正統漢室地位的前提下,可以軍國大事有你裁決,這是基於對諸葛亮才能和人品的考慮;無論哪一種,我想這裡面有劉備自身的考慮,一方面是對諸葛亮的極度信任,患難之交的情感是難以磨滅的:諸葛亮你甚至可以取代兒子的地位,目的還是興復漢室的宏偉藍圖,此時的蜀漢政局,也或許只有眼前的這位丞相能夠勝任;如果說,今後真的諸葛亮廢掉劉禪自立,有他這樣的一句話在,君臣自不會有多大的想法,最終也是為蜀漢政權或者漢室遺孤的生死將來著想。可見,劉備在這件事上想法很長遠。
在筆者認為,劉備心存戒心是完全沒有的,他的話是為後世很多事情鋪平道路,為很多困難提出統領意見,這樣,就能夠保證今後的事情在丞相的領導下別人無異議的執行,為漢室的繁榮復興奠定基礎。包括對劉禪說的「以父視之」也就是「強迫」(其實是一種命令)劉禪要像父親一樣對待丞相,要毫不保留的信任丞相的決策。這是劉備為蜀漢政權今後的穩固所提出的深謀遠略的決策。不可謂不深刻!
《三國志》作者陳壽對此評價:「先主(劉備)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待人接物,有漢高祖的遺風。他把國家都託付給了諸葛亮,而且心思單一,毫無保留。君臣之間坦蕩無私,自古以來未曾有也。」可見這是中肯、正統的評價。
所以,從後來的諸葛亮的所作所為,他沒有辜負先帝的重託,「鞠躬精粹,死而後已」,兌現了先帝的信任,也為自己的人生划上了完滿句號,雖然他是帶著遺憾而去,但他的功績不可磨滅,他的忠心不容懷疑。
TAG:知人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