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化萬物 萬物齊一(上)

道化萬物 萬物齊一(上)

大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而人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以老莊為代表的道教哲學以此為核心信條,而現代生態科學的研究成果也表明這一觀點解釋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事實。

人是大自然中的一部分(資料圖)

1

人是自然網路中的一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宰

當代綠黨理論家格雷戈里·巴蒂遜指出,強調人與非人自然界是相互聯繫而不是分成主次的整體是綠色思維的重要基礎,他舉了個例子來解釋這種思維模式:「把螃蟹與龍蝦、把蘭花與櫻花以及把所有四種東西與我聯繫起來的模式」。

這就意味著自然整體的生態平衡與持續穩定是物種生存的根本依據。人類也像其它物種一樣,依賴於這一整體而存在。儘管我們的依存方式有著自己的特點,但仍舊有賴於此。

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人類主體性張揚之後,人們終於從自然的真理中開始重新認識自己。人類首先是一種普通的生命存在,他同萬物一樣,是一種生態與自然依賴性的存在。人類作為自然界中一個僅具有短暫歷史的生物類種,最為重要的生存條件就是現實自然世界的持續存在。

人與自然相互依賴(資料圖)

我們雖然可以無限時間內的宇宙演化或無限性宇宙的演化來論證自然界向人類的必然生成,但人類在地球上的存在無疑是有著很大偶然性的,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各種因素的巧合和太空中自然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

地球有規律的自轉和公轉,地球周圍有均勻的大氣保護層,地球表面有種類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水土資源和礦產資源。這一切構成了人類生命存在所必須的生存空間和條件,但這一條件本身並不是無條件的。

這些既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限量,也沒有無限制維持這一有機平衡體的能力。因此,人類的任何活動都有一個終極的限制,那就是不能破壞這一自然系統的整體性及其延續性。

人理應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資料圖)

基於以上的原則,人類應該改變現有的道德價值觀。人類應該平等地尊重自然整體及居於其中的個體存在,也應該遵從自然的內在秩序,這應當成為我們最為基本的價值態度。

或者會所,人類應該反思一種新的人性觀,一種建立在自然生命網路之上的人性觀。在反思人性之後,人類必須重新評價我們與大自然相處的方式。人們需要改變人類中心論的習慣偏見,返回大自然,重新學習在自然界生存的方法,特別是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和自我調整。

人們需要按照自然要求生活,這就意味著與我們賴以生活的大地系統的法則和諧地生活,意味著與我們自己軀體的法則和諧地生活。

但是,為了找到這種外在的與內在的和諧,我們必須再次學會自然與軀體的語言,傾聽它們的話,認真審視而絕不能漠然處之。

大道汎合,其可左右(資料圖)

眾多的思想家總是教導說,人類是自然世界中最可寶貴的存在。綠色理論則針鋒相對的指出,自然才是人類永遠的導師。

從這個角度上說古代文化而不是現代文明更接近於這一理想狀態。因此,反思古代的文明尤其是東方道家的思想,重新學習基於適應而不是變革的也就是生態化的生存智能,於今天就顯得非常重要。

2

《老子》:人和天地,皆由大道化育

中國道家的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個充滿生命的超巨大系統。其中所有的事物都相互有機地聯繫著,宇宙在其歷程中運行,是時間坐標和空間坐標的交叉線。

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資料圖)

宇宙時空的數量、向量、向量和宇宙萬物的變化息息相關。宇宙是場的信息系統,彼此相需、相即、相攝、相入,一在多中、多在一內、相融無間。對於這種樸素的辯證觀點,道家中人有著深切體悟,從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機,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體關係。

從老子開始,道家皆以道為世界的本原。道,指創造宇宙的動力,或宇宙的本身,它是創造一切生命的總源泉,是融貫萬物生成的總動力。

老子說:「大道汎合,其可左右。萬物持之持生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聖人愛民恤物,巨細申恩(資料圖)

也就是說,大道像廣闊的河水一樣滋潤著萬物,毫無私心,毫無偏意;像偉大的母親一樣愛護著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養育而生。

道如此萬能,如此偉大,卻又如此謙虛,如此大公無私,它所涵蘊的道德至理,正是人一生學習並追求的目標。

對此,陳景元指出:「聖人愛民恤物,巨細申恩,若可名於小矣。任物遂性,歸功於天,又可名於大矣。法道施化,布德及人,鼓以淳和之風,被以清靜之政,忘功不有,不自尊高,故其盛業可大,聖德可就,以其不為大,故能成此尊大矣。

利物雖多,不矜兼濟之德(資料圖)

修身之士汎然無著,若雲之無心,水之任器,可左可右,隨方隨圓,不滯於常,物來斯應。鑒物斯廣,不均應用之心。利物雖多,不矜兼濟之德。仁逮蠢動,未始為私。眾善歸宗,不為之主。是能彰非小非大之德,無自尊自伐之稱,可以契上真之大道矣。」簡單來說,

大道—宇宙—自然界」就是人類最好的的老師。

3

《莊子》:順應自然,才能融入大道

對自然界要善意對待,這是因為在根本上「人與天一也」。既然如此,就必須保護生態環境。

《莊子》一書中有非常豐富的生態觀,如《莊子·馬蹄》說:在風俗質樸的年代裡,百姓的行為安祥穩重,別無外求,所以山上還沒有路,河裡也沒有船隻和橋,萬物渾茫,眾生繁衍,各不相犯。

元《莊周夢蝶圖》(美國私人藏)

人沒有害禽獸的心,禽獸亦不傷人,所以禽獸可以讓人牽著遊玩,雀鳥的窩巢可以任人攀著觀看,這就是盛德的時代。人類和禽獸同住在一起,和萬物同聚在一處,哪裡有什麼君子和小人的分別呢?

這些生動的描述、完全是一幅動物成群、植物茂密的自然圖畫。人類生活其間,也完全是處於逍遙自在、任意無為的狀態。那時候陰陽二氣調和平靜,鬼神不擾亂人類,四時的運作合於節度,萬物不受傷害,生物不死於非命,人雖智能,即不妄用,這就是最和諧的狀態。

《莊子·徐無鬼》則從人的認識過程概括了自然生態的統一性。它說:「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由不知而達到知,由知之少而知之漸多,於是「知大一(天),知大陰(地),知大目(物種),知大均(聯繫與平衡),知大方(生存方式),知大信(規律性),知大定(穩定性),知至矣」。

人之於知也少,雖少,恃其所不知,而後知天之所謂也(資料圖)

萬物都承受自然,只有順遂自然,才能體合大道,因此可以說:「天地之養也一,登高不可以為長,居下不可以為短」。大自然對萬物與生態的養育是統一的,大公無私的,而不是有所偏失的。

將莊子學說的脈絡梳理一下,大概可以這樣概括: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觀察天地萬物的出發點。若能站在大道的角度觀察人世,則能看到天地同一、萬物一齊、物我無分、無此無彼。

天地萬物雖然形態各異,人間諸事雖然各有其理,但說到根本上,則各順其情、各盡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這就是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體悟到差別之中的同一、相異之中的不異,也就體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道教重視融入大道、融入自然(資料圖)

換句話說,莊子所謂的大道,在天地萬物生成之後浸透在了天地萬物之中,這就是天地萬物各自的自然本性。天地萬物自然而然地順著自己的自然本性運動變化,這就是遵循大道。

人自然而然地順著自己的自然性而生活,這就是遵循大道。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表述,融入大道,就是融入自然;合乎大同,就是合乎自然。物歸自然,齊同萬物,這是莊子整個學說的歸結點。

未完待續······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關尹子:師法萬物利天下,同於萬物享天和
十年生死兩茫茫之苦覓道友尋不得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