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艱難的成名之路

艱難的成名之路

2010年11月20日晚8點47分,中國嘉德2010秋季拍賣會「清代宮廷藝術集萃」夜場,王羲之草書《平安帖》於開始舉槌拍賣,作品以5500萬元起拍,在叫價達到8000萬時,現場中區一位藏家直接出價1億元,將拍賣帶到高潮,接著競價階梯以千萬元攀升。

當叫價到1億7千萬時,場內藏家直接叫價2億元,再次掀起高潮。此後經過場內前區藏家和場內後區藏家、以及中前區、中後區一輪叫價後,叫價升至2億7千萬時,最後由來自電話委託3391號藏家以2億7千5百萬竟得。加上傭金,該作品成交價為3.080億元。

現場的一些競拍者表示,因為王羲之真跡早已不存於世,唐代的精摹本歷來被當作真跡看待。這件拍品雖然只是前半部,但由於經過乾隆皇帝的二次題識因而極其難得。

一、王羲之其人

一千七百年前的晉代,王羲之的家族是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同時,王氏家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相當於今天的中央辦公廳的秘書)。

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相當於現在的市長),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相當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

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晉室南渡北民南遷,在江南大融合。五胡亂華時,山東琅琊危急,299年開始,兩晉大分裂,北方大混戰。王氏家族遷往建康(南京)。

那王羲之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但是《晉書·王羲之傳》說他「幼訥於言,人未之奇。」就是笨口拙舌,並沒有那麼出眾。可是你看,經過後世的吹捧我們接受的教育中,王羲之都是一個勤學苦練非常勵志和瀟洒的人。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箋疏雅量第六》中記述王羲之是個鎮定自如、不懂禮貌甚至有些落拓、不懂禮貌的人。

郗鑒在建康時聽說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門生送信給王導,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選女婿,王導讓送信的門生去自家的東廂房隨便選擇。門生回去後對郗鑒說:「王家的年輕人都很值得稱讚,他們聽說來選女婿,都仔細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莊重,只有一個青年在東邊的床上鎮定自若的露出肚皮看書,好像什麼漠不關心似的。」郗鑒說:「這人真是好女婿!」郗鑒打聽這個青年是誰,原來是王羲之,隨後就把女兒郗璿嫁給了他。

二、一千年前王羲之的名氣

在王羲之以前,書壇最負盛名的當屬鍾繇,王羲之的啟蒙老師衛夫人就是鍾繇的弟子,他的書法也無不受鍾繇的影響,尚未走出自己的風格。

(才女衛夫人)

衛夫人不但在書法藝術實踐上有突出成就,不讓鬚眉,而且在書法藝術理論方面也有重大建樹和比較全面深入的論述。她撰有《筆陣圖》一卷,全面深入地參考了有關的書法理論,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過王羲之去世後,晉末至梁代的一百多年,書壇影響力最大的是他的兒子——王獻之。王獻之沒有陷入父親的陰影,他兼眾家之長,集諸體之美,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陶弘景在《與梁武帝論書啟》說:現在大家都在學子敬(王獻之)啦!「比世皆尚子敬書」。梁書畫家袁昂在《古今書評》里用了個分量很重的詞「冠世」:「張芝驚奇,鍾繇特絕,逸少鼎能,獻之冠世。」。

(王獻之書《洛神賦帖》)

按照這個劇情發展,雖然王羲之在書壇佔有一席之地,但「書聖」的名號怎麼也該是王獻之才對,畢竟長達幾百年的時間中里,王獻之的名氣實在比老子大太多。歷史的有趣之處就在於此,根據統治者的需求,永遠有反轉等著你。

三、帝王的推崇

1、梁武帝蕭衍

蕭衍捧王羲之可以說是個意外,他的本命偶像是鍾繇,由於看不慣南朝時期的王獻之熱,於是寫了很多小論文捧王羲之,如《觀書法鍾繇十二意》《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等。還給書法家們做了個私心排名,鍾繇>王羲之>王獻之。

「子敬之不迨逸少,猶逸少之不迨元常。」——《觀鍾繇書法十二意》

這是權利系統第一次將王羲之推到很高的位置。

2、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痴迷王羲之的書法,他在《晉書·王羲之傳》中寫後論,極力誇讚王羲之的書法:說他一點一划都是妙筆,筆劃斷了意境卻相連,體勢有勁,不斜反直。他甚至命人四處搜集,讓一眾書法名家來鑒定真偽,並製作了許多逼真的複製品,賞賜給皇族和重臣。對於一個皇帝來說,找不到一件真跡是多麼傷面子的事啊。

但是王羲之的真跡早已不存,如今我們看到的許多作品如《蘭亭序帖》,都是唐朝摹本。

王羲之的第七代孫智永出家做了和尚,臨死前將《蘭亭序》傳給自己的弟子辯才。辯才和尚他把《蘭亭序》看成自己的命根子,為了長久地佔有,就在卧室房樑上鑿了一個洞,藏入其中。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拿出來獨自欣賞一番。

(明·唐寅《蘭亭雅集圖》)

當玄奘取經回國後,唐太宗特意造了一座大雁塔,想用王羲之的字體刻在塔上,於是想盡各種辦法從民間搜集了一千三百餘帖老王的真跡。既然是收藏,就一定要收到最好的藏品,找到《蘭亭序》就成了唐太宗的夢想。唐太宗很快就知道了《蘭亭序》的下落,多次派人去和辯才和尚談判,辯才和尚總是以不知真跡下落為回應手段。後來每談一次,辯才和尚價格就抬高一次,唐太宗雖然坐擁江山,但是面對如此高昂的價格也是猶豫不決。

談來談去,辯才和尚的條件唐太宗都滿足不了。唐太宗開始動腦筋,他想到了一個人——御史蕭翼。蕭翼曾為唐太宗立下不少功勞,做這種事手到擒來。蕭翼也不推辭,和唐太宗要了幾幅王羲之的真跡就上路了。

蕭翼化裝成一介書生,坐船來到辯才所在的湘潭永欣寺遊玩。辯才懂書法,蕭翼也懂書法,成功搭訕後,一來二去兩人成了話友。

很快,兩人又從話友升級成了莫逆之交。蕭翼經常出入辯才房中,其他小和尚也見怪不怪了。

(閻立本畫的《蕭翼賺蘭亭圖》)

一天,兩人聊來聊去就聊到了書法上,蕭翼說自己有幾幅祖上傳下來的王羲之雜帖,不知道是真是假,希望辯才鑒別一下。辯才看了看,得意揚揚地告訴他,真跡是真跡,可惜不是老王最好的作品,甚至無不得意的說透露自己存著更厲害的。蕭翼故意裝出不信的樣子,說什麼此帖歷經二百年,說不定是贗品。辯才火了,讓他明天來看。

第二天,蕭翼按時赴約,單純的老和尚辯才當著他的面從房樑上取下鐵匣子,拿出《蘭亭序》給蕭翼過過眼。蕭翼記下了藏帖的位置,趁某天辯才離開的機會,騙看門的小和尚說辯才忘了帶凈巾,讓自己來取,然後混進卧室中,手腳麻利地偷走了老和尚的命根子,以最快的速度送到了唐太宗手裡。皇帝大人龍顏大悅,提升蕭翼做了員外郎。對於丟了寶貝的辯才和尚,他裝著心胸寬大的樣子,赦免了欺君之罪,額外賞賜了綢緞三千匹,稻穀三千石。可是辯才難以接受至寶被偷,鬱鬱寡歡,過了一年多就氣死了。

3、宋太宗趙炅

比起前面兩位的私心,宋太宗趙炅做的事顯得更加利國利民,他下令翰林院,將內府收藏的書法摹刻成帖,並彙編了一本書法精品集《淳化閣帖》。

四、《蘭亭序》真跡之謎

王羲之距現在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了,目前全世界也沒有他的真跡。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和台北的故宮博物院,現在所存的都是王羲之作品的拓本和墨本,並非王羲之真跡。

唐代的精摹本歷來是被當做真跡看待的。

此作仍為後代書法大家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

按理說,唐太宗得到《蘭亭集序》後,應該帶到自己的昭陵中去了。

但是很不幸,昭陵慘遭盜墓賊之手。

這盜墓賊名叫溫韜,是五代時期的一位「盜墓狂人」。

據《舊五代史》卷七三《溫韜傳》記載,他為耀州節度使時,把境內的唐陵盜了個遍,昭陵也當然在列,「昭陵所出金器,十萬人三十日猶運不絕」。

但奇怪的是,在溫韜的盜墓品目錄里,卻沒有《蘭亭序》的記載。

有人說,溫韜不通筆墨,將真跡損毀了;也有人說,溫韜作為一個盜墓狂魔,好東西該是分辨得出,他可能早已將真跡盜出,流落民間......

(金代畫家趙霖《昭陵六駿圖》)

後世也不斷爆出真跡現世的消息,但最後仍都被證明是假的。

另一個主流說法是,《蘭亭序》真跡很可能在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

有文獻記載,當年陪葬昭陵的只是《蘭亭序》的一個摹本。

真跡,很可能是李世民傳給了兒子。而當時溫韜在盜取唐十八陵時,唯獨乾陵因為風雨大作,嚇壞了溫韜,沒有被盜取。

此後,王羲之徹底翻身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創作者,走上神壇。從小有名氣到天下第一,王羲之用了幾百年。漫漫的成名路,首先要有實力,其次還要看誰在捧你。

註:部分觀點與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有侵犯,立即刪除

—— 中國文化的另外一個維度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境界與思維 的精彩文章:

TAG:境界與思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