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褐黃黑灰紅:僧衣顏色變遷背後的文化史

褐黃黑灰紅:僧衣顏色變遷背後的文化史

僧服的樣式及穿著方式與世俗不同,同樣,僧服的顏色也與世俗有別。

三國時期,平民崇尚白色,為了使僧俗有別,僧服自然用黑色,也就是所謂「緇色」。據說僧服用黑色是為了使僧人丟掉美麗的裝飾,過一種清心寡欲的生活。

以戒為師的出家人

從東晉開始,人們稱僧人為「緇衣」或「緇流」。唐代詩人韋應物《秋景詣琅琊精舍》詩中有「悟言緇衣子,蕭灑中林行」之句。南朝劉宋時僧人慧琳熱衷政治,時常出入朝廷,與宋文帝討論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黑衣宰相」。

隋唐時代,佛教受到統治階級的賞識。武則天依照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規定,賜給法朗等九位僧人紫袈裟,唐肅宗亦授予道平紫袍。此後宋代也都以賜紫衣為僧尼的最高榮譽。

元代僧服多為黃色,這是由於當時皇帝的提倡,故元代文人歐陽玄有詩曰「苾蒭元是黑衣郎,當代深仁始賜黃」。

雜色袈裟

到了明代初年,朝廷開始統一僧服顏色。明代的僧人分為禪、講、教三類,禪指禪宗,講指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教指專門為人家念經的「經懺僧」或「應赴僧」。朝廷規定禪僧常眼為茶褐色,袈裟為玉色;講僧常服為玉色,袈裟為淺紅色;教僧常服為皂色,袈裟為淺紅色。

雖然明清兩代僧人服裝有一定的規定,但在具體穿著中仍不是那麼嚴格,特別在不同的地區,仍有不同的風尚。即使在當今的寺院,僧人的常服大多是褐、黃、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黃綠色,稱為湘色。袈裟的顏色則大多為硃紅色、紅色、金黃色。

扎什倫布寺的喇嘛

有趣的是,藏傳佛教各教派由於僧服顏色的不同而產生相應的俗稱。

如寧瑪派穿戴紅色僧服、僧帽,俗稱「紅教」;噶舉派穿白色僧服,俗稱「白教」;格魯派戴黃色桃形僧帽,俗稱「黃教」。今天藏傳佛教的主流便是格魯派,所以戴黃色僧帽的出家人所代表的「黃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藏傳佛教的代名詞。

喇嘛演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一文讀懂:佛教法事中的「焰口」是怎麼來的
他被譽為「東土釋迦」,出家前便伴隨著種種「神跡」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