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0後詩人都在關注什麼?對話首屆草堂詩歌獎6位年度青年詩人候選人

90後詩人都在關注什麼?對話首屆草堂詩歌獎6位年度青年詩人候選人

首屆草堂詩歌獎,專為1990年以後出生的年輕詩人設立了青年詩人獎。

90後詩人正成為青年詩人的「主力軍」,相比上幾代或更早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創作表現怎樣?他們為讀者帶來耳目一新感覺的同時,他們面臨怎樣的困境?他們又在關注什麼?

成都商報記者對入圍的6位90後詩人進行了採訪。拋出同一個問題,得到多元的回答,擦出思想的火花。

年度青年詩人獎入圍名單

李柏榮:《一些愛著的人事漸漸變淡》(組詩),《草堂》2017年第12期

馬驥文:《古爾邦集市》(組詩),《詩刊》(上半月)2017年第12期

王二冬:《王二冬的詩》,《中國詩歌》2017年第6期

記得:《記得的詩》(組詩),《揚子江》詩刊2017年第3期

李世成:《下班經過都司路高架橋》(組詩),《江南詩》2017年第4期

樹弦:《隱蔽》(組詩),《詩歌月刊》2017年第3期

李柏榮

1,成都商報:請介紹一下你入圍「首屆草堂詩歌獎·青年詩人獎」的作品,並談談你認為它能入圍的原因?

李柏榮:我首先要感謝《草堂》雜誌的各位編輯老師與本次「草堂詩歌獎」的各位評委老師對我作品的肯定與認可。此次我入圍首屆草堂詩歌獎「年度青年詩人」的作品是組詩《一些愛著的人事漸漸變淡》。

能夠入圍,我覺得源於這組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內涵吧。就這幾首詩的寫作背景而言,它們都是建立在我生活中所經歷的人事變遷與情感之上的。這些人事和苦難是我詩歌寫作的基石,也是我真正想要去書寫和關注的東西。

馬驥文:我入圍首屆草堂詩歌獎·年度青年詩人獎的作品是我2017年12月發表在《詩刊》上的一組詩,之所以入圍,我想可能是評委們覺得它們不是太惹人討厭、還有可讀性吧。說實話,這對於我已經足夠了。

馬驥文

王二冬:當朋友告知我入圍了「首屆草堂詩歌獎年度青年詩人」後,我的第一反應是詩歌繆斯沒有將我遺忘,成都是我的幸運之城。

這些年,我一直都在努力構建自己的文學坐標——東河西營,這組入圍作品亦不例外。2017年2月,我的祖父去世,這一組名為《反方向盛開》的作品便是這一時期的作品。「當別人死了,才發現自己也沒有活過」。這組詩再次向死而生,關注當下中國鄉村現狀,關懷留守老人、鄉村就醫、外出打工、耕地毀壞等問題,並試圖通過詩歌去追問或解答。將自己切身的鄉村生活之痛寫入詩歌,不迴避問題,不虛構田園,這應該是其入圍的原因所在吧。

記得:很驚訝,完全沒想到自己能夠入圍。那些詩寫得比較早了,基本上都是十六七歲時寫的。所以我覺得可能年齡佔了一點優勢吧。

李世成:組詩《下班經過都司路高架橋》多是我參加工作後以記憶和感覺引起的聯想為基礎寫就的詩歌,它們是我階段性的內心的陪伴。能夠入圍,是評委對我的詩歌創作的肯定與鼓勵。

樹弦:《隱蔽》這首詩並非要直接呈現巨大的事物,而是讓它們寓於那些碎片化的記憶里,並在共時性的敘述結構中任它們不可避免地發生各種轉變,甚至將鄉俗俚語不刻意去雕琢而直接記錄,從而達到還原鄉村生活的場景。

能夠入圍這個獎,是沒想到的,更在意料之外。

王二冬

2,成都商報:你認為,90後詩創作作呈現怎樣的面貌?和上幾代詩人有何不同?

李柏榮:就我個人接觸過的90後詩歌創作者而言,特點應該是「以地域性聚合形成組織,又各自呈現創作特色」。比如我曾經接觸過的90後昭通詩人群,以米吉相、李順星、彭然等為代表。還有我所在的南通「殘缺組織」詩歌團體,柳下舟、許應田等,都是相互交流,各自又有迥然不同的創作風格。至於和上一代前輩們相比,我想這種「不同」可能是我們更偏向於對於生活的感受力,是一種對於自我視角的審視與內見,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理解自己的途徑」。

馬驥文:關於這個問題,我在去年寫過一篇文章,題目為《論同代人的詩歌寫作》(《詩刊》2017年第4期),專門討論了當下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青年詩人的寫作現狀。他們與前幾輩詩人的差異是明顯的,一種唯物主義式的顯著差異。因為社會歷史情境的不同,他們的經驗、情感、矛盾和思想都與前幾代詩人不同,包括他們對詩歌的理解以及他們的詩歌寫法。如果真要找一個明顯的差異點的話,我想他們可能更關注詩歌本身一點,不搞(或少搞)那些詩歌以外的東西吧。也可以說,他們在詩歌上的情商相對比較高一點。當然,這只是我對他們目前現狀的一種觀察,將來如何,並不知道。

李世成

王二冬:我個人認為,就文學創作劃分代際是極不準確的。若就此而論,一般把1990到1999年之間出生的詩歌寫作者稱為「90後詩人」,但從時代發展、生活經驗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來說,1987到1997年出生的詩人更具有共性。我們經歷著時代的速變與多元,詩歌創作中呈現出的焦慮、惶惑、不自信甚至頹盪更為明顯。我們有著不太深刻的鄉土經驗,既受過應試教育又感受過素質教育,見證了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與智能手機的進化,每天生活在碎片化之中,詩歌成為靈魂的出口和現實中沒有霧霾的喘息之處。

在文學的永恆命題中,時代或是當下永遠是最好的課堂。與前幾代詩人不同,90後多數受過高等教育,寫作的起點較高,乍看去非常優秀,實則經得起推敲的作品寥寥無幾。假如把幾代詩人比喻為手機的更迭的話,90後無疑是當下最智能的手機,一開始非常令人喜歡甚至是驚喜,但時間久了,你會發現手機的很多功能是多餘的,有些從來都沒有用過。我們常用的還是那幾個功能,詩歌不也是如此嗎?

記得:不可否認的,90後的起點都比較高。作為「握著滑鼠出生「的一代人,詩歌更加多元化,語言構造自有一番情趣。這是上幾代詩人身上沒有的。

李世成:每一代人的寫作自有其特點,「90後」的詩歌創作就資訊的獲取和能量的釋放而言,相對自由與多元。

樹弦:跟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後,網路的低門檻極大程度上刺激了詩歌寫作者「遍地開花」,彷彿百花齊放、爭奇鬥豔,而創作又是泥沙俱下、良莠不齊,在文本意識和思想深度上皆有待提升,還需要突破、沉澱、在出發。從刊物推薦的情況來看,90後一直處於「新人」的角色,顯然這是走不長的,畢竟有人曾在這個年齡段寫出了傳世佳作,

較之上幾代詩人,90後面對的誘惑更多,寫作多元化,充斥著不確定性因素。

記得

3,成都商報:90後詩人最容易陷入怎樣的困境,最應該警惕的是什麼?

李柏榮:我想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因為對於不同創作個體而言,即使是處於同一時代,他們的創作困境也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個人的寫作歷程。對我來說,當下面臨的困境應該是風格定式。畢竟我的創作經驗還很淺薄,需要時間去尋找、嘗試、轉變直至成熟,而在這種語言變化的過程中,過早地敲定一種風格是不明智的,所以在目前的創作階段里,我試圖不斷地嘗試各種表達樣式。

馬驥文:所謂的「90後」詩人,他們的困境,按我目前看來是如何勇於突破和革新自己身上養成的各種各樣的僵化習氣。這也是任何一個詩人所面對的困境。需要警惕的是一種封閉的詩歌觀念,一種趣味化或平面化的詩歌解讀方法。

王二冬:90後詩人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我實在不敢把問題放到90後這個大前提下回答,我只能說自己作為90後詩人的一份子,應該警惕什麼。

我最易陷入自我重複的困境,當一個詩人的作品看上去都很好或都很差時,就值得反思了。我們要不斷去突破和挑戰自我,詩人的對手只有一個,那就是自己,其他人都是朋友。我最應該警惕的是自我懶惰和他人讚揚,保持最清醒的認知,寫出具有辨識度的作品是我努力的方向。

記得:一味地模仿。真正有天賦的人很少很少,很多人在寫作初期,靠著模仿快速成長。但也容易陷入這個圈子,寫出的東西千篇一律,很難有自己的特色。其實,發表和獲獎並不能代表什麼,更多的是對90後詩人的鼓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太多人越來越浮躁,把發表和獲獎當作目標,忘了寫作的初衷。

李世成:與同齡詩歌寫作者交流甚少。於我而言,對詩歌的思考和認識別想太多也別想太少就好。

樹弦:有人認為「在一個詩歌被迅速邊緣化或淪為消費品的精神的『貧困時代』中,正是純粹詩歌本身的個體屬性和真誠品質,使得其與現代技術理性支配下的意義世界發生了不可避免的激烈衝撞,而時代精神的貧瘠荒蕪和真正詩人作為當代人對其刻骨銘心的痛苦感受,是詩人的根本困境。」

近年來,90後詩人可謂被推在風口浪尖,這既是一個良性的開始(90後登上舞台,為詩歌注入年輕的血液),也是一個惡性的開端(陷入困境無法自拔)。如何在風平浪靜後,清晰地看到礁石,專註於屬於自己的書寫,是應該去警惕的。

樹弦

4,成都商報:請介紹一下你的最新創作?關注的焦點?

李柏榮:我最近正在完成一部中篇小說,題材是關於展現特殊時期鄉村環境中的現實與人性的,與此同時也在準備一組詩歌,旨在關注當下城市裡各種邊緣人物的生活狀態。

馬驥文:因為時間與學業的原因,最近的寫作比較稀疏,比較關注詩歌的道德與正義的問題,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涉及詩歌最本質性的美學原理。

王二冬:我於上個月整理完首部詩集《東河西營》,算是對自己這些年詩歌創作的一個總結。最近或說下一步的創作方向依舊是不斷豐富我的文學故鄉,重點關注「小人物」和「小事物」,比如一條蛇的鄉愁、一隻螞蟻的城市觀等。人和萬物應該平等、和諧相處,人只是系統的一部分,再小的生靈也會發光,再大的事物也有斑點。

記得:我的父親在三月份去世,寫的都是關於他的。似乎我是在用這種方式思念他,但更多時候根本不願意想起那段痛苦的記憶。從他一病不起到去世,我幾乎每天都陪在他身邊,也讓我對死亡有了新的看法和思考。

李世成:最近詩歌寫得比以往少,比往時慢,這種慵懶狀態一定程度上使我安心。基於自身的合理需要,我儘可能去建造一個理想的「世界」,赴其境域重新面見欣戚。

樹弦:在寫《光陰替人受戒》系列,關注的依然是鄉村的進化、人物命運的悲歡離合。

六人簡介

李柏榮,1997年7月10日出生,山西呂梁人,現就讀於南通大學文學院秘書學專業大二年級。

馬驥文,1990年出生,現居北京,出版有詩集《唯一與感知者》,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王二冬,生於1990年,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曾獲第三屆中國紅高粱詩歌獎。

記得, 1998年出生,江蘇人,現居上海。作品見於《詩刊》《揚子江詩刊》《詩歌月刊》《文藝報》等。

李世成,布依族,1992年生於貴州晴隆;《山花》雜誌編輯。

樹弦,苗族,1991年生於貴州石阡,現居貴陽,寫詩兼寫小說,獲第三屆淬劍詩歌獎。

成都商報記者 陳謀

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潘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商報 的精彩文章:

古蜀船棺墓主人或為貴族女性,隨葬品紋飾酷似小豬佩奇
夢想加正式完成3億B輪融資 聯合辦公為何受資本青睞

TAG:成都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