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林風眠與林豐俗的《石谷新田》

林風眠與林豐俗的《石谷新田》

林風眠臨《石谷新田》

林風眠於一九七五年臨摹林豐俗作品《石谷新田》,其動機是看到了困擾他多年的問題的一種新解決方案。

眾所周知,自新中國成立之後,一切以為人民服務為標準。繪畫當然以宣傳革命、政策,和反映新生活為目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在對「新畫派」的大批判暫告段落時,林風眠不得不離開杭州藝專,住進上海南昌路的那棟小樓開始他的隱退生活,這期間,他也試圖用自己的藝術語言來表現新生活,在他的創作中出現了之前未曾出現的各類勞動人民的形象,但時代呼喚的是「紅光亮」的血肉感,林風眠這類兒童畫般的造型特點在廣大工農兵學員的眼中就是吃飽了撐著的塗鴉。這種秀才遇到兵的無力感非親歷者無法感受。

在林風眠的創作題材上,風景是非常主要的構成部分,而且他選擇另闢蹊徑,不畫前人之名山大川,選擇了南方的村野池塘,將俯拾即是的平凡小景提煉出詩意。

在這一點上林豐俗先生也是如出一轍,好詩只道眼邊情。縱觀林豐俗一生的主要作品,滿眼儘是粵家山,無非粵東、粵西、粵北、南番順的景緻。《公社假日》《石谷新田》為先生大學畢業後為之奔忙八年的粵西懷集,其中作品數量最多的是工作生活了十八年的粵西地區的鄉村題材。為什麼會是如此?我想,其一是廣州美術學院的教學體系註定了關注生活成為每個從這裡走出來的畫者的本能;其二是個人志趣,林豐俗先生深諳藝術規律,且胸懷大志,絕對不願做一個擬古為生或乘涼於大樹底下的平庸畫者,他用行動和畫筆在前人未曾涉足的原野另築高峰,他將嶺南鄉村的平凡景物往詩意的境界上提煉,並且達到了不同於山水畫史中的面貌。

在題材的選擇上可以說林風眠先生與林豐俗先生的精神世界是契合的。這一點在林豐俗先生的許多創作中也都反映出來,因此可想而知當年的林風眠看到《石谷新田》的時候,應該是驚喜的感覺。驚的是居然有個年輕人已經把困擾他多年的問題解決得這麼好,平凡的題材、清新的色彩、合乎時宜又不失自我的高度,喜的是他看到了自己的藝術創作道路上的另一種可能性。在這種狀態下的臨摹其實是林風眠先生一種新探索的開始。

對於林風眠先生臨摹林豐俗先生《石谷新田》這件事,因為不可思議所以眾說紛紜。但我個人認為,以倨傲的態度看此問題的,答案一定是:林風眠大師犯得著這麼幹嗎?以小人之心度之者則覺得:悲憤中跌眼鏡。但以大師的心靈量之卻合情合理。王肇民先生說過,所謂「江郎才盡」,其實並非才盡,而是江郎不學。因為繪畫史告訴我們,那些真正的大師都是終身學習,生命不息,思考不止。不信你幫我找一個靠倚老賣老成為歷史上大師的例子看看,有嗎?就近看,還有齊白石的衰年變法,黃賓虹終生不輟的臨古功夫,李可染七十歲的發願式的印文「白髮學童」……所以正因為林風眠先生有這種不恥下問的胸懷,才成為二十世紀的畫壇豐碑!

另外還有一種聲音說:林風眠臨摹得如此不堪,比原作差好多。個人認為這是外行人看熱鬧,瞎吆喝。以臨摹得像不像為標準,是對初學者的要求。一個成熟畫家的臨摹,是「借屍還魂」式的。真正的頂級臨摹當如唐代詩人王維,把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臨成「桃源行」。這才是真功夫。

生前並無交集的兩位先生,精神世界卻是相通的。林豐俗先生於去年5月13日駕鶴西歸,我想在極樂凈土中他倆執手相逢時,應該同奏一曲高山流水遇知音。

石谷新田(國畫) 1972年 林豐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加州警察槍殺無辜黑人引抗議 示威者和警察衝突
中國石化首推十大優秀技術品牌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