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科院研究發現:亞洲人的主食大米,正變得越來越缺乏營養

中科院研究發現:亞洲人的主食大米,正變得越來越缺乏營養

你可能永遠也無法想到,我們習以為常的大米正在面臨著看不見的危險。本周,來自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美國的國際科研團隊發布報告,指出作為數十億人主食的大米,正面臨營養越來越匱乏的潛在危險。其原因竟然是人類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

科學家發現,大米在較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中生長時,關鍵維生素的含量會維持在較低水平。沒錯,罪魁禍首就是我們最常見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我們什麼也不做,那麼無疑,這對人類健康有著深遠的負面影響。

這一項目主要在中國和日本開展,研究涉及了18個水稻品種,檢測它們在室外實驗環境中 568-590ppm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的生長狀況。

眾所周知,目前人類的生存環境二氧化碳濃度大約為410ppm(即百萬分之410的體積比例),且二氧化碳濃度每年大約以百萬分之二的速度在增長。也就是說,到本世紀後期,地球大氣條件很可能將達到此次研究的水平。目前,相關論文已發表在《科學進展》雜誌上。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朱春梧團隊指出,稻米佔全球人口攝取熱量(卡路里)的大約25%。研究發現,在較高濃度二氧化碳環境下,作物中維生素B1、B2、B5和B9的含量全部下降,其中B9(葉酸)含量下降了30%。

同時,此次研究也證實了以前發現的蛋白質、鐵和鋅含量的下降。

過去一百年來,人類對B族維生素的重要性有了越來越多的認知。由於二氧化碳濃度升高,作物中下降最明顯的就是葉酸。我們知道,孕婦如果缺乏葉酸,將容易導致胎兒生長出現異常。這些營養對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孕產婦和兒童的健康。

最近也有研究表明,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另一種主要作物小麥的單位產量也會出現降低。

小麥的變化與溫度上升有關,但對於大米而言,眼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不斷增加。

本來,植物從空氣中吸取二氧化碳供自身生長。隨著濃度的增加,它們將吸收更多的碳。

但是問題在於,儘管碳的攝取得到提升,但植物新陳代謝的其他方面可能會跟不上。這意味著植物在生長會從土壤中吸收更少的營養物質,同時相應地增加碳。

這雖然是植物本身構成的變化,但對於部分依賴農作物為生的人類來說,這種變化對我們的健康具有直接影響。

美國農業部的植物生理學家路易斯· 斯卡介紹:「二氧化碳是植物的食物,它能使植物更多地生長。但是,當植物生長增加時,並不意味著你能獲得同樣品質的植物。」

在當前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下,大米事實上可能已經失去了它的一些營養成分。但科學家目前還沒有做過研究來證實這一點。

這可能需要將幾十年前的大米同今天的大米作比較。也就是說要使用以前保存的農作物樣本。

更為嚴重的是,這不只是大米的問題。堪薩斯州立大學農學系教授查克·萊斯表示,這種機制可能會涉及其他植物和人類其他主食來源。「以前我沒有看到過關於維生素的任何信息,這是此項研究的新內容。」萊斯說,「但其他報告顯示,至少有實驗模型已經推斷出,在二氧化碳濃度提高的情況下,植物中的蛋白質含量會減少2-10%。」

顯然,這樣的結果可能會大大削弱我們改善全球人口營養攝取的努力。

這項研究符合氣候研究中越來越普遍的主題,即全球貧困和弱勢群體將在這種變化中受到最大衝擊,他們也最不具備能力去調整飲食,以多樣化途徑獲取營養物質。

拋開飲食習慣,要說誰是澱粉食品最主要的消費者,你可能會發現,那往往是所有國家的窮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狗說 的精彩文章:

夏威夷開啟紅色警報:基拉韋厄火山隨時面臨重大毀滅性噴發!
谷歌人工智慧團隊打造網格細胞AI,實現虛擬老鼠為自己導航!

TAG:大狗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