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水中大熊貓」娃娃魚現身 昆明科學家發現多個大鯢隱存種

「水中大熊貓」娃娃魚現身 昆明科學家發現多個大鯢隱存種

中國大鯢生活照 (Robert Murphy 攝)

長期以來,「水中大熊貓」中國大鯢被認為是一個物種。最新研究卻發現: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不當的保護還可能加速物種滅絕。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

發現

中國大鯢至少是5個物種

上世紀70年代,人們開始了對中國大鯢人工養殖技術的探索。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實踐,中國大鯢的養殖技術目前已經非常成功。為了增加野生種群,政府組織了頻繁的放流活動。據不完全統計,放流數量達到105918尾。 由於缺乏顯著的外部性狀差異,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一個物種。

為了更好地保護中國大鯢,2008年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館教授Robert Murphy帶領的團隊便開始了對中國大鯢的研究。

經過近10年的考察和走訪,與國內外多個科研單位和林業部門合作,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到70個野生和1034個來自養殖場的中國大鯢樣品(多為皮膚脫落和口腔刮取組織樣品),進而對其野生和養殖種群遺傳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發現,中國大鯢並非單一物種,目前研究數據支持至少5個物種的劃分。這5個物種(包括陝西種、四川種、廣西種、貴州種、安徽種)分布地與水系分布緊密相關,大致對應黃河、長江、珠江、錢塘江等水系流域。此外,在養殖場種群中還意外地發現了另外兩個獨特的支系,加之記錄的分布於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種群,推測中國大鯢有可能包括高達8個物種,但這一結論亟待進一步考察研究確定。

危機

保護不當或造成物種滅絕

長期以來,中國大鯢被當做是一個物種對待,而且不區分不同地理種群,在保護區劃分、人工養殖、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的保護過程中,都是這樣來做的,但隱藏巨大的風險。若不及時調整,不僅有的物種不能得到保護,還很容易使小種群物種受到其他物種的基因侵蝕,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遺傳資源損失甚至物種滅絕。

建議

小種群娃娃魚需重點保護

研究人員建議,全面開展中國大鯢遺傳資源的調研和分析,對包括的不同物種進行種群大小、遺傳多樣性、分布地等系統的調查研究,正確認識每一個物種,並及時調整相應的保護策略和措施。特別對於小種群物種,急需優先保護。

中國大鯢

俗稱「娃娃魚」,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長可以達到2米。中國大鯢具有極高的進化獨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佔據重要地位,堪稱「水中大熊貓」。

記者:楊質高 通訊員 陳宏滿 王剴 徐偉(春城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橋網 的精彩文章:

假新聞成選舉武器?馬來西亞立法嚴打假新聞
越南眾人教唆獵犬撕咬野豬視頻殘忍引眾怒

TAG:雲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