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漢字:一草一木——說「木」
細說漢字
(244)
一草一木——說「木」
朱英貴
成語「一草一木」常用來比喻微小的東西,其實,「草」「木」二字乃大自然植物的兩類總代表,即草本植物與木本植物,可見「木」字跟「艸」字都是與人生相關的最常用字。我們在說解了不、屯、生、才、草(屮、艸)、卉、芻(芻)等幾個表示草本植物的字之後,又作為過渡,介紹了多年生的禾本科木質常綠植物「竹」字,從本篇開始準備說解幾個表示木本植物的字,那就先從「木」字說起吧。
一、「木」字的字形解讀及造字本義
「木」字的字源與古文字字形演變
如上圖所示,「木」字的造字本義就是「樹」。從甲骨文、金文到小篆的字形都是一致的,都是上像樹枝、中像樹榦、下像樹根的一個獨體象形字。字形經過隸變與楷化之後,樹枝被拉直,演變為橫畫,儘管樹榦(豎畫)與樹根(一撇一捺)的形象還在,然而字形整體上卻很難讓人看出是一棵樹的象形了,由此可見樹枝對於樹的重要性,難怪甲骨文的「木」字,樹枝有多種畫法。
《說文解字》卷六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從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從木。」許慎的解釋意思是:「木」,就是向上生長的意思(冒也),它從地面冒出而向上生長。屬於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所對應的東方之「行」。它的字形採用「屮」作表意構件,下部象它的根。凡是跟木相關的字,都可以採用「木」作為表意偏旁。
許慎的解釋有兩點偏離於「木」字的構字理據:一是「木」是象實體事物的名詞,其造字本義為「樹」,而《說文》卻將其解作動詞「冒也」;二是「木」字是一個獨體象形字,其表示根部與枝幹的線條本為一個整體,就是一棵樹的形象,而《說文》卻將其解作「從屮」,完全沒有這個必要。當然,這也不能苛求於《說文》作者,因為那個時代沒有甲骨文面世,許慎是根據小篆字形來解釋的,難免於「木」字的構字理據有所偏移。
二、「木」字的字義演變源流
「木」字的造字本義為「樹」,由此可以作為木本植物的通稱,例如:「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莊子·山木》)再如「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孟子?梁惠王上》)又如「大修孔子廟,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樹以名木。」(唐·韓愈《柳州羅池廟碑》)
作為木本植物的「木」,從古人所理解的構成客觀世界的基本元素的角度,可以是陰陽「五行」(金木水火土)之一。例如:「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書·洪範》)再如「至春少陽,東出就木,與之俱生。」(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終始》)又如「木者,春生氣之始,農之本也。」(《南齊書?五行志》)
作為木本植物的「木」,從古人所理解的能夠產生音樂的物質材料的角度,可以是古代「八音」之一。例如:「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絲、木、匏、竹。」(《周禮?春官·大師》)再如「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鳴者也。」(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又如「上古世質,器與聲朴,後世稍變焉……木,柷敔也,貫之為板,此於世甚便。」(明·胡侍《真珠船·房庶論樂》)
「木」字還可以泛指草木。例如:「五行有木而無草,則草亦可謂之木;《洪範》言『庶草藩蕪』而不及木,則木亦可謂之草。」(明·馮夢龍《古今譚概·塞語·牝牡雄雌》)再如「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豕游。」(《孟子?盡心上》)又如「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明·魏學洢《核舟記》)
由此可以引申出樹葉的意思,例如:「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文選?左思〈蜀都賦〉》)劉逵註:「木落者,葉落也。」再如「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又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唐·杜甫《登高》詩)
「木」字還可以指木料、木材。例如:「攻木之工:輪、輿、弓、廬、匠、車、梓。」(《周禮?考工記序》)再如「為巨室,則必使工師求大木。」(《孟子?梁惠王下》)又如「是故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匠之制木也。」(《淮南子?主術訓》)
由木料、木材的意思可以引申為多種木製品的意思:
其一,特指木柱。例如:「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史記?商君列傳》)再如「屬小吏百餘人,持兵仗以出,立木而署之曰:刺史出,民有敢觀者,殺之木下。」(唐·韓愈《故貝州司法參軍李君墓志銘》)
其二,指船或筏。例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渙》)王弼註:「木者,專所以涉川也。」高享註:「木,指船……謂其乘船渡水而有功也。」
其三,指棺槨。例如:「原壤登木。」(《禮記?檀弓下》)鄭玄註:「木,槨材也。」再如「如是而嫁,則就木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又如「純與從昆弟欣、宿、植共率宗族賓客二千餘人,老病者皆載木自隨,奉迎於育。」(《後漢書?耿純傳》)
其四,指刑具。例如:「為外形者,金與木也。」(《莊子?列禦寇》)郭象註:「木謂捶楚桎梏。」再如「魏其,大將也,衣赭衣,關三木。」(《文選?司馬遷〈報任少卿書〉》)李善註:「三木,在項及手足也。」又如「余同逮以木訊者三人:一人予三十金,骨微傷,病間月;一人倍之,傷膚,兼旬愈;一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清·方苞《獄中雜記》)
其五,指柝。例如:「鳴鼓而聚之,擊木而召之。」(唐·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木」字還可引申出「質樸」的意思。例如:「剛、毅、木、訥,近仁。」(《論語?子路》)何晏集解引王肅曰:「木,質樸。」
由此有可引申出如下一些相關的意思:
其一,拙直,不柔和。例如:「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三國·魏·劉劭《人物誌?九征》)再如:「勃為人木強敦厚。」(《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其二,麻木,失去知覺。例如:「賈瑞聽了,身子已木了半邊。」(《紅樓夢》第十一回)再如「下到池子里去,熱水把全身燙得有些發木。」(老舍《駱駝祥子》十五)又如「姚志蘭心都木了,回頭一望小朱,小朱臉色煞白,嘴唇沒一點血色,上唇直打顫顫。」(楊朔《三千里江山》第三段)
其三,愣,發獃。例如:「生睹之,神情搖動,木坐凝思。」(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花公主》)再如「他拉著車一直奔了人和廠去。虎姑娘屋中的燈還亮著呢。一見這個燈亮,祥子猛的木在那裡。」(老舍《駱駝祥子》六)又如「當他聽他媽說:他的傻舅奶透露他舅爺正為生祿家可能退組而難受著的時候,偏分頭簡直木了。」(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二一章)
其四,呆笨。例如:「看起來,就是中學卒業生,或大學生,也未必看得懂《濤聲》罷,近來的學生,好像『木』的頗多了。」(魯迅《書信集·致曹聚仁》)
根據上面對「木」字的字義演變過程的梳理,現將「木」字字義的發展脈絡簡示如下(示意圖中的橫直線表示字義之間的先後演變關係):
三、含有「木」字文化含義的相關成語
含有「木」字文的成語較多,「木」字在相關成語中大致有如下三種意思:
其一,是表示樹或樹木的意思,例如:
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當做敵兵。形容人在驚慌時疑神疑鬼。源自《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勁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
草木俱朽——象草木一樣死去,世人並不知道。借喻人一生毫無建樹。語見《後漢書·朱穆傳》:「彼與草木俱朽,此與金石相傾。」
草木蕭疏——蕭疏:冷落,稀稀落落。花草樹木都已枯萎凋謝。形容深秋景象。語見《晉祠》:「春日黃花滿山,徑幽香遠;秋來草木蕭疏,天高水清。」
草木愚夫——舊時農民的謙稱。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樣愚昧無知的人。也指人對農民的蔑稱。語見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七十回:「料你不過草木愚夫,識得什麼天時人事。」
草木知威——連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勢極大。源自《新唐書·張萬福傳》:「朕謂江淮草木亦知爾威名。」
草衣木食——編草為衣,以樹木果實為食。形容生活清苦。語見元·馬致遠《黃梁夢》第一折:「你這出家人,無過草衣木食,干受辛苦,有什麼受用快活處。」
池魚林木——比喻無辜而受連累,遭禍害。源自《淮南子·說山訓》:「楚王亡其猿,而林木為之殘;宋君亡其珠,池中魚為之殫。」
登木求魚——登:攀;木:樹。爬到樹上找魚。比喻方向、方法不對,無法達到目的。語見宋·蘇轍《次韻吳厚秀才見錄》:「登木求魚知我掘,循巢覓兔笑君疏。」
獨木不林——一棵樹成不了森林。比喻個人力量有限,辦不成大事。語見漢·崔髎《達旨:「高樹靡陰,獨木不林。」
風木含悲——比喻因父母亡故,孝子不能奉養的悲傷。源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九:「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也。」
風木之悲——比喻因父母亡故,不能奉養。指喪父母的悲傷。語見明·顧大典《青衫記·元白揣摩》:「早年失怙,常懷風木之悲;壯歲鼓盆,久虛琴瑟之樂。」
風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而生的思念之情。語見明·張居正《承天大志紀贊·陵寢紀》:「臣謹以山川形勝、陵宮規制,各為一圖,用備九重瞻覽,少慰風木之思。」
槁木死灰——枯乾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一切事情無動於衷。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教猱升木——猱:猴子的一種。教猴子爬樹。比喻指使壞人幹壞事。語見《詩經·小雅·角弓》:「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
枯木逢春——逢:遇到。枯乾的樹遇到了春天,又恢復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獲得生機。語見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枯木生花——枯樹開了花。比喻絕處逢生。也比喻不可能實現的事情。源自《三國志·魏志·劉弇傳》:「起煙於寒灰之上,生花於已枯之木。」
枯木死灰——死灰:燃燒後餘下的冷灰。身如枯木,心如死灰。比喻極其消極悲觀。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枯木朽株——朽:腐爛;株:露出地面的樹樁。枯木頭,爛樹根。比喻衰朽的力量或衰老無用的人。源自漢·鄒陽《獄中上樑王書》:「故有人先談,則枯木朽樹功而不忘。」
枯株朽木——株:露出地面的樹根。朽:腐朽,腐爛。枯死的樹樁,腐朽的樹木。比喻衰朽的,沒有多大用處的人或物。語見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
枯木再生——枯死的樹木又恢復了生命力。比喻歷經挫折又獲得生機。語見宋·蘇轍《陳汝義學士南京謝表》:「豈謂聖恩未棄,見桑榆,枯木再生,重沾雨露。」
連理之木——不同根的樹木而枝幹連生在一起。古時認為是吉祥的徵兆。語見《晉書·元帝記》:「一角之獸,連理之木。」
良禽擇木——比喻賢者擇主而事。源自《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鳴於喬木——比喻仕進達於高位。源自《詩·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
木本水源——樹的根本,水的源頭。比喻事物的根本或事情的原因。源自《左傳·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水木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墓木拱矣——墳墓上的樹木已有兩手合抱那麼粗了。意思是你快要死了。這是罵人的話◇指人死了很久。源自《左傳·僖公三十二年》:「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盤木朽株——不成材的曲木朽木。比喻劣材。語見《後漢書·循史傳·孟嘗》:「盤木朽株,為萬乘用者,左右為之容耳。王者取士,宜拔眾之所貴。」
青黃溝木——為無心仕進的典故。源自《莊子·天地》:「百年之木,破為犧尊,青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比犠尊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也。」
人非草木——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同「人非木石」。語見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
人非木石——指人是有思想感情的,容易為外界事物所打動,不同於無生命、無知覺、無感情的樹木石頭。源自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
山木自寇——山上的樹木,因長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於禍。語見《莊子·人世間》:「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山頹木壞——山:泰山;頹:倒塌;木:梁木。泰山倒塌,梁木折斷。比喻眾所仰望的人物逝世。源自《禮記·檀弓上》:「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聲振林木——形容歌聲或樂器聲高亢宏亮。語見《列子·湯問:「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
水木清華——水:池水,溪水;木:花木;清:清幽;華:美麗有光彩。指園林景色清朗秀麗。源自晉·謝混《游西池》詩:「景晨鳴禽集,水木湛清華。」
死灰槁木——冷了的灰燼,枯槁的樹木。比喻毫無生氣或意志消沉,對世事無動於衷。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語見晉·郭象注「死灰槁木,取其寂寞無情耳。」
投木報瓊——原指男女相愛互贈禮品。用以指報答他人對待自己的深情厚誼。源自《詩·衛風·木瓜》:「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
一草一木——比喻極微小的東西。源自《後漢書·應劭傳》:「春一草枯則為災,秋一木華亦為異。」
移花接木——把一種花木的枝條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語見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同窗友認假作真,女秀才移花接木。」
緣木求魚——緣木:爬樹。爬到樹上去找魚。比喻方向或辦法不對頭,不可能達到目的。源自《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直木必伐——直木:筆直的樹木;伐:砍。成材的樹必被砍伐。比喻正直的人容易招怨。源自《逸周書·周祝》:「甘泉必竭,直木必伐。」《莊子·山木》:「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
冢木已拱——墳墓上的樹木以很高大。比喻老死多年。源自《轂梁傳·僖公三十三年》:「泰伯將襲鄭,百里子與蹇叔子諫曰『千里而襲人,未有不亡者也。』泰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范寧注子之輩皆已老死矣……言其老無知。」
鑄木鏤冰——指約束樹木(使其按人為的形態生長),刻鏤冰塳(使其成某種精緻的工藝品)。比喻經辦毫無成效的事情。語見宋·葉廷珪《海錄碎事·人事中》:「賣漿販麥,利輒失時,鑄木鏤冰,初無成日。」
其二,是表示木料或木材的意思,例如:
寸木岑樓——一寸長的木材同尖頂的高樓比。原意是起點不同就比不出高低,比喻輕重相比必須標準一樣。也比喻差距極大。源自《孟子·告子下》:「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
大興土木——興:創辦;土木:指建築工程。大規模地蓋房子。語見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十一:「奸佞之臣,罔真宗以符端,大興土木之役,以為通宮玉清昭應之建。」
獨木難支——一根木頭支不住高大的房子。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源自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蠹眾木折——蛀蟲多了,木頭就要折斷。比喻不利的因素多了,就能造成災禍。源自《商君子·修權》:「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
斷木掘地——上古時代,斷木為杵,掘地為臼。雖粗拙,亦適用。源自《易·繫辭下》。宋·黃庭堅《題王黃州墨儉》:「詩掘地與斷木,智不如機春。」
誹謗之木——誹謗:引以為諫言;木:木牌。在交通要塞豎立木牌,讓人們寫上諫言。語見《史記·孝文本紀》:「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者而來諫者。」
浮石沉木——比喻是非顛倒。語見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畫地刻木——比喻進監獄,受審訊。語見《梁書·王僧儒傳》:「蓋畫地刻木,昔人所惡。叢棘既累,於何可聞?」
刻木為吏——意思是不能受獄吏的污辱,即使是木頭做的獄吏也不能見他。形容獄吏的凶暴可畏。源自《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漢書·路溫舒傳》:「刻木為吏,期不對。」
立木南門——立木:豎木於地上。用具體事實來證明新的法令、制度一定要推行開來。多用於形容取信於民。源自《史記·商君列傳》:「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行徒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木石心腸——形容人心腸硬,不為情感所動。語見清·洪楝園《後南柯·辭職》:「雖木石心腸,亦為之動。」
木已成舟——樹木已經做成了船。比喻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改變。語見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三十四回:「如今木已成舟,也是林兄命定如此了。」
泥塑木雕——指泥做的和木頭雕的偶像。比喻人的表情和舉動呆板。語見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兩班文武,如泥塑木雕,無人敢應。」
入木三分——相傳王羲之在木板上寫字,木工刻時,發現字跡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書法極有筆力。現多比喻分析問題很深刻。語見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繩鋸木斷——用繩當鋸子,也能把木頭鋸斷。比喻力量雖小,只要堅持下去,事情就能成功。語見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泰山梁木——象泰山崩塌,梁木毀壞一樣。比喻偉人死亡。源自《禮記·檀弓上》:「孔子蚤作,負手曳杖,消搖於門,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
土木形骸——形骸:指人的形體。形體象土木一樣。比喻人的本來面目,不加修飾。語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劉伶身長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
土牛木馬——泥塑的牛,木做的馬。比喻沒有實用的東西。語見《關尹子·八籌》:「知物之偽者,不必去物,譬如見土牛木馬,雖情存牛馬之名,而心忘牛馬之實。」
削木為吏——意思是不能受獄吏的侮辱,即使是木頭做的獄吏也不能見他。形容獄吏的凶暴可畏。語見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削木為吏,議不可對。」《漢書·司馬遷傳》:「故士有畫地為牢勢不入,削木為吏議不對,定計於鮮也。」
心如木石——心靈像樹木石頭一樣,毫無情感、慾念。語見《五燈會元·百丈懷海禪師》:「一切諸法,莫記憶,莫緣念,放捨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無所辨別。」又見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君不以異類見薄,故為悅己者容,北室生心如木石,吾安敢近?」
行將就木——行:將:將要;木:指棺材。指人壽命已經不長,快要進棺材了。源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朽木不雕——朽壞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上進,無法成材。源自《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朽木糞牆——朽壞的木頭,污穢的土牆。比喻沒有培養前途的人。源自《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朽木糞土——朽木:爛木頭;糞土:臟土臭泥。比喻不堪造就、對社會沒有用處的人。源自《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
朽木死灰——枯乾的樹木和火滅後的冷灰。比喻心情極端消沉,對任何事情無動於衷。源自《莊子·齊物論》:「形容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一木難支——大樓將要倒塌,不是一根木頭能夠支撐得住的。比喻一個人的力量單薄,維持不住全局。源自隋·王通《文中子·事君》:「大廈將顛,非一木所支也。」
圓孔方木——把方木頭放到圓孔里去。比喻二者不能投合。源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若將有限心識作無限中用,如將方木逗圓孔。」
斬竿揭木——猶言斬木揭竿。語見清·褚人獲《堅瓠補集·關社引》:「維茲六月,忽有斬竿揭木之事。」
竹頭木屑——比喻可利用的廢物。源自《晉書·陶侃傳》:「時造船,木屑及竹頭,悉令舉掌之,咸不解所以。」
其三,是表示木訥或呆笨的意思,例如:
呆如木雞——呆得象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源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木雞養到——木雞善斗的雞,看上去象木頭一樣呆板。形容功夫到家。源自《莊子·達生》:「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反走矣。」
剛毅木訥——剛:堅強;毅:果決;木:質樸;訥:說話遲鈍,此處指言語謹慎。孔子稱頌人的四種品質。源自《論語·子路》:「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麻木不仁——不仁:沒有感覺。肢體麻痹,失去知覺。比喻對外界事物反應遲鈍或漠不關心。語見明·薛己《醫案·總論》:「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針刺不痛。」
木訥寡言——木訥:質樸而不善辭令。質樸而不善於說話。源自《晉書·葛洪傳》:「為人木訥,不好榮利,閉門卻掃,未嘗交遊。」
木人石心——形容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語見《晉書·夏統傳》:「統危坐如故,若無所聞。充等各散曰『此吳兒是木人石心也。』」
※語言的奧秘:靈活的發音器官是語言能力的另一個必備要素
※語言的奧秘:發達的大腦是語言能力的兩個必備要素之一
TAG:求知本末探尋源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