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巴中民俗的你們,清溪儺戲了解下咯
儺戲,又稱端公戲,是在民間祭祀儀式基礎上吸納民間戲曲而形成的一種戲曲種類。儺戲是歷史、民俗、民間宗教和原始戲劇的綜合體,被稱為「戲曲的活化石」。
清溪儺戲來源及演變
清溪村位於巴州區龍背鄉西南,生態植被良好,物產豐富,人民智慧,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更孕育了一方地域特色文化——儺戲。
儺戲,俗稱「跳儺儺」。傳說有個名叫儺儺的人,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給地主家養馬,主家膝下有一女,長得聰慧水靈,年過二十仍拒不嫁人。有一大戶子弟,前來求親,主家覺得門當戶對,當即應允了婚事。可是,小姐誓死不嫁,查問究竟,百般無奈,才說出身已許人,是家養的白馬託夢於她和馬童為媒而許婚的原委。主家聞言,惱羞成怒,飛起一腳踢掉了「儺儺」的下巴,並殺死白馬,剝下馬皮,掛在桑樹上,以泄怒火。幾天後,馬皮變成了一條條小白蟲,開始在樹上吃桑葉,於是,小姐將小白蟲精心飼養,待蠶成繭後,抽絲織錦,縫製成衣服,穿在身上,以寄託對白馬的深情依戀。後來,小姐吩咐「儺儺」把這蠶繭和桑籽送給鄉鄰,教鄉親們栽桑養蠶,不久大家都富裕起來了,鄉鄰們為了表達感恩之情,便將「儺儺」傳授栽桑養蠶的善舉,編成小戲故事傳唱,以示對「儺儺」的祭祀紀念。
儺戲表演面具
儺戲的祭祀儀式及表演就這樣延續到了今天,它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保留著古樸、粗獷、詼諧、驚險、原始的風格。
清溪儺戲班產生於民國初年,歷經四代傳承至今。現主要傳承人有周國貴、劉玉彥、劉增彥、賀光建等8人。
周國貴表演儺戲
清溪儺戲的主要劇目
清溪儺戲主要劇目有獨舞、雙人舞、群舞、鑼鼓伴舞,動作簡潔、節奏明快,通過手、腳、腰等動作,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表現人物的情感。主要劇目有《跑躥花》《出靈頌》《撒五穀》《裸羅記》《龍神記》《孟姜女》《張公道討口》等,很受村民喜愛。
儺戲唱詞中有「太上老君傳令箭,有請天兵天將來下凡。前路先鋒徐天德,統兵元帥冉天元。左路先鋒冷天祿,右路統帥王三槐。帶領人馬千千萬,統帥神兵萬萬千。人和馬、將和兵,千軍萬馬下凡塵,遇著凶神用劍砍,碰上惡鬼使鋼鞭。世上凶神要斬盡,人間惡鬼要除完。妖魔鬼怪全除盡,善男善女見青天」等。這些唱詞反映了清嘉慶年間川東北地區白蓮教起義的歷史故事。
儺戲表演道具
清溪儺戲的藝術特色
曲調優美。儺戲曲調主要源自於民間歌曲、民間歌舞、宗教音樂、說唱藝術和戲曲音樂。民間歌曲是儺戲音樂的基礎,包括山歌、小調、敘事歌曲、勞動歌曲和民間宗教音樂,多是佛曲和道曲,旋律簡單,以口語和吟誦為主要特徵,說一段故事、唱一段曲子;說唱戲曲,通常在說唱中加入對唱和幫腔,台上台下應和;隨著劇目的豐富,唱腔的戲劇性增強,表現力加大,形成獨特優美的儺戲音樂曲調。
道具古樸。常用的樂器有小鑼、中鑼、鈸、小釵、鼓、絲刀、牛角、嗩吶等傳統樂器。道具有雕刻面具、絲刀、令牌、師棍、黃褂、紅褲、麻鞋、包袱、擀麵杖、洗鍋刷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面具,俗稱「臉殼子」,是清溪儺戲的靈魂,無論是儺祭活動還是儺戲表演,面具都是最引人注目且不可或缺的道具。道具多以柏楊木和酸棗木等為原料製作,製作技藝十分考究,雕刻分粗雕和細雕兩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頭飾位置,雕成立體圖形,以確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形象;細雕是將各部位進行細緻刻畫,有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刀法上有鑿、鏤、剔、剜、劃、挑、戳、刻、鏟、鑽、拓、削等。面具雕刻好後,用砂布打磨、刷底灰,最後上油漆彩繪。
儺戲表演頭飾
唱腔靈活。主要由正腔和小調兩大類組成,正腔類唱腔粗獷樸實,語言通俗易懂,小調類歡快流暢,民歌風味濃郁,接近現實生活。唱腔分高腔、平腔、哀腔、山歌腔等。演唱形式為鑼鼓器樂伴奏、人聲接腔,氣氛十分熱烈。
表演獨特。儺戲表演兼具川劇、燈戲、巴渝舞等藝術特點,具有誇張、粗獷、樸實的風格。
燒紅耙齒
道具獨特。儺戲的表演者大多戴面具,其來源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面,是紋面的再度誇張,既增加了神秘感和對疫鬼的威懾力,又給人以美的感受,增添了娛樂性;同時,還要身著黃褂、紅褲,腳穿草鞋或麻鞋,背小包袱,持擀麵棍、洗鍋刷等。在歌樂聲中亮相,走叉步、丁字步,時而剛正肅穆,時而和藹慈祥,時而狡猾猙獰,動作風趣滑稽,形態各異,古怪生動。隨著社會的發展,儺戲在原始驅鬼除疫的基礎上,逐步向娛樂化、戲曲化發展演變。
特技表演。如撈油鍋、赤腳過火海、赤腳踩刀梯、吞火吐火、銜耙齒、齒咬鏵口等,均屬獨門絕技,驚險刺激,神秘莫測,讓觀者心驚肉跳,好奇心陡增。
牙齒銜耙齒
清溪儺戲的藝術價值
研究價值。儺戲是戲曲歷史的活教材,從儺儀、儺戲的表演中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禮儀、宗教、音樂、繪畫、審美、文藝、娛樂等方面的相關信息和文化遺存,為研究地方戲曲的演變發展提供了現實資信和實物依據。
娛樂作用。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偏遠農村的閉塞和文化生活極度匱乏,儺戲以歌舞特技為主的詼諧滑稽、驚險刺激表現,帶有突出的娛樂性質,滿足了民眾娛樂需求。
儺戲表演
教育作用。儺戲活動中許多表演形式和內容與民俗宗教、禁忌禮儀、民間藝術、生產生活等緊密相連,通過歌舞特技表演,傳遞懲惡揚善,祈求平安的理念,讓人們在欣賞表演的娛樂中潛移默化受到啟發和教育。
※憶當年時光—巴中建地設市歷史轉折點!
※孩子請你千萬別摔跤!今天,請關注這類人……
TAG:巴中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