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朱元璋,究竟誰更勝一籌?從兩人的遺言中就能找到答案
在古代的開國皇帝當中,有兩位的經歷非常相似,他們就是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從二人的出身來看,都屬於草根人物,劉邦雖說是個亭長,但官職低的不能再低了,朱元璋更草根,最困難的時候連飯都吃不飽,還當過幾年的和尚;再說他們的功績,都開創了影響深遠的王朝,手下有一大幫文臣武將;另外,兩人在坐上皇位之後,都誅殺了不少功臣,也算是共同的缺點。
劉邦和朱元璋所生活的年代,相差了一千多年,但二者身上有許多共同點,究竟誰的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呢?個人武功方面無法比較,畢竟他倆沒機會單挑;識人用人的眼光也不分伯仲,劉邦有張良、韓信、蕭何輔佐,朱元璋這邊的陣容也很豪華,劉伯溫、徐達、李善長也都不簡單。其實,從兩人的臨終遺言,可以尋找到誰更強的答案。
公元前195年,聽說英布舉兵謀反,劉邦不顧過年六旬的身軀,親自帶兵前去討伐,雖然成功平定戰亂,卻不幸被敵軍的弓箭射中。在班師回朝的途中,路過闊別多年的家鄉沛縣,身為一國之君的劉邦頓時感慨萬千,下令停止行軍,把老少爺們都叫來,把酒言歡,回憶往昔的生活,趁著酒興創作了流傳千古的《大風歌》。
回到皇宮之後,劉邦的箭傷發作,御醫們束手無策,大臣都擔心皇帝的龍體,派人到民間尋找神醫。劉邦對自己的身體狀況很清楚,縱然扁鵲再世也回天乏術,拒絕了大臣的好意,並且不再接受治療,大笑著說:「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雖扁鵲何益!」
既然劉邦心意已決,滿朝文武只能幹著急,除了為皇帝祈禱別無他法。一段時間後,劉邦病入膏肓,下旨召群臣入宮,安排了身後事,明確指出了丞相的人選,蕭何之後讓曹參接任,曹參的繼任者為王陵,可見此時劉邦的意識還是比較清醒的,只是氣息越來越微弱。
交代好丞相的問題之後,劉邦暫時閉上了眼睛,當所有人都認為皇帝沒力氣說話時,劉邦突然又睜開了雙眼,用盡最後一口氣,留下了7字遺言:「安劉氏者必勃也。」群臣都知道,「勃」指的是周勃,但讓他們費解的是,皇帝為何說安定劉氏天下之人一定是周勃。呂雉死後,周勃帶兵滅了呂氏諸侯,擁立漢文帝繼位,眾人才恍然大悟,對漢高祖佩服的不行。
洪武三十一年,71歲的朱元璋駕崩,去世的前幾天依舊帶病批閱奏摺,其勤奮程度令人膜拜。最讓朱元璋不放心的是孫子朱允炆,畢竟此時的朱允炆才二十齣頭,能否駕馭文武大臣是個未知數。更令朱元璋擔憂的是,當時的各地藩王,即朱允炆的叔叔們,實力都不容小覷。
在皇位面前,至親也可能反目成仇,對於這一點,朱元璋心裡非常清楚。臨終之前,為了防止藩王日後鬧出什麼幺蛾子,制定了遺詔,其中一句為:「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意思是說,即使在他死後,藩王都要在封地呆著,不許到京城奔喪。然而,僅在一年後,燕王朱棣就發動靖難之役,從侄子手中搶來皇位,朱元璋的遺詔並不能阻止朱棣。由此可見,劉邦還是比朱元璋略勝一籌。
※韓信一生最佩服的人,生前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死後被尊為神
※此人是曹操的愛將,司馬懿對他畏懼不已,借諸葛亮之手將他殺死
TAG:史學界的9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