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夏季來了,祛濕正當時!

夏季來了,祛濕正當時!

進入5月接診,

舌頭胖大或者舌上有厚苔的患者明顯增多,

這樣的舌象說明體內有濕氣!

今年的濕氣比往年來得都要早!

新華社資料圖

濕氣被稱為「萬惡之邪」「萬病之源」,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六淫邪氣」中,中醫最怕濕邪。

而濕邪從不孤軍奮戰,總是與其他邪氣狼狽為奸,如濕與寒在一起,稱為濕寒;與熱在一起,稱為濕熱;與風在一起,稱為風濕;與暑在一起,則稱為暑濕。

據統計,有超過60多種疾病與濕氣有關,因此,去除濕氣刻不容緩。

濕氣重身體會這樣

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體內是否有濕氣,可從以下五大信號來判斷。

信號一:舌苔厚膩。如果舌苔厚或舌體胖大,且舌頭邊緣還伴有明顯的齒痕,那就證明體內的濕氣已經很重了,甚至已經造成脾虛了,應及時調理身體。

信號二:大便不成形。如果大便像熟過度的香蕉一樣外形軟爛、黏膩、不成形,粘在馬桶上不易被沖走,則說明體內有濕氣,消化吸收功能異常。

信號三:食慾差。到了該吃飯時沒有飢餓感,吃一點就感覺胃裡脹脹的,還伴隨有隱隱的噁心感。這也是脾胃功能弱、體內濕氣過重的表現之一。

信號四:小腿肚發酸。早上起床後感覺小腿肚酸痛且沉,同時近期還存在體重增加或虛胖現象,也是體內濕氣重造成的。

信號五:精神狀態差。濕氣重常常有胸悶的感覺,長呼一口氣後才舒服,而且常感身體疲乏,懶得活動,有頭昏腦漲之感、易睏倦、記憶力減退現象。

從中醫理論講,「濕氣」分為內濕和外濕兩種。內濕多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導致脾陽虛損、水濕不化停聚體內而成;外濕為濕邪,由外侵犯人體而成,多由陰雨連綿,氣候潮濕,或居處濕地,或水中作業,或淋雨涉水,或沐浴後頭髮未乾等原因導致的濕邪外感。

我國南方一年四季多雨,容易外感濕邪,所以南方風濕患者明顯多於北方。南方空氣濕潤滋養人,很多人皮膚較細潤,但如果濕氣過重,超出了脾所能負擔的限度,就會使水液在體內停滯,反過來影響脾功能,從而出現腹脹、便溏、食欲不振、水腫等病變。

北方多濕主要指的是內濕,這跟生活方式有關。一是胃口偏重,獃滯胃腸,運化不及時,容易生痰生濕,蓄積體內;二者當下城市白領多懶坐而少動,出汗排濕途徑減少,濕蓄積體內而不得減;三者城市空調非常普遍,空調環境中容易表閉毛孔,這不同於電風扇容易促進汗液揮發,空調冷空氣容易導致體表毛孔閉合,出汗自然少,濕壅積在體內而不得出,從而容易形成內濕。

除濕氣學會這兩招

在濕氣的治療上,中醫擁有幾千年的治療經驗。如濕氣留滯在胃腸,容易拉肚子、涼胃的寒濕,用附子理中;濕氣飽和於心臟,如心衰水腫不能平卧,此為腳氣衝心,可用雞鳴散;濕氣黏滯在關節,部分人以關節疼痛為主,舌苔黃膩,可用加減木防己湯。治療濕氣方法多樣,主要包括兩種策略:

一是先應祛濕化痰

祛濕化痰法是運用辛散苦燥藥物,去除痰濕的治法。適用於脾胃濕困、濕蘊化痰、上阻於肺所致的咳嗽、哮喘、痰多色白、頭暈身困、脘腹脹滿、大便溏軟、舌苔膩濁等。常用藥物如半夏、橘紅、茯苓、杏仁、薏苡仁、旋覆花、蘇子、白芥子、萊菔子、車前子等,代表方劑如二陳湯、杏蘇散等。

二是後則益氣健脾

益氣健脾法是運用甘溫或甘平藥物,使脾健濕運、肺司治節、三焦通調、水濕輸布的治法。適用於濕濁阻滯日久,脾肺氣虛,治節升降失司,所致神倦乏力、氣短懶言、自汗惡風、眩暈耳鳴、咳嗽胸痹、納呆脘悶、大便溏軟、肢體浮腫、面色萎黃、舌質淡胖、苔白膩等。常用藥物如人蔘、党參、太子參、西洋參、黃芪、白朮、茯苓、薏苡仁、扁豆等,代表方劑如六君子湯、防己黃芪湯、實脾飲等。

上述療法需根據患者病情的不同,在專業醫師指導下對症下藥,患者切勿對本宣科,自行服藥。

去除濕氣除了治療還要做好預防。具體包括:

勤運動

運動不僅可以緩解壓力,還可以加速濕氣排出體外。如跑步、健走、游泳、瑜伽、太極等運動。

飲食清淡適量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保護腸胃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清淡、均衡飲食。少吃肥甘厚生冷食物,多用淮山藥、茯苓、薏米煲湯。

避開濕氣環境

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不要直接睡地板;潮濕雨天少外出;不穿潮濕衣服、不蓋潮濕被子;洗澡後充分擦乾身體,吹乾頭髮;多開窗透氣或藉助電器除濕模式。

作者 | 吳義春博士

北京中醫醫院急診科

來自 |北京青年報

新媒體編輯 | 張昭

喜歡就轉發·更喜歡就關注

您 可 能 錯 過 了 這 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城市快報健康 的精彩文章:

關乎顏值!防晒做不對,看起來老十歲!
那麼鮮嫩!可食用不當春筍會變「春損」……

TAG:城市快報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