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知識付費真的只是花錢買安慰嗎?

知識付費真的只是花錢買安慰嗎?

我們從小被灌輸的觀念之一,就是「知識是無價的」。不過事實上,知識是需要「付費」的。就像所受到的高等教育、買到的書、聽到的講座、學習的職業技能等,都要花費金錢。而在互聯網時代,一切知識似乎都唾手可得,讓知識本身變得「廉價」。

但就在近兩年,知識付費卻突然興起,邁入高速發展階段。知乎、豆瓣、直播平台、微博、網路公開課等,都成為付費模式迅猛生長的肥沃土壤。比如在去年8月,知識付費用戶就超過5000萬。需要付費的知識,往往不能在互聯網上以免費形式獲得。而且它們涵蓋了多個領域,滿足了人們對於深度、專業、精準知識的訴求。

從知識付費的模式看,其為知識民主化提供了可能,讓人們為喜歡的知識用「錢包」投票。如果能夠將購買到的知識完全吸收,對個人世界觀的構建、知識的儲備量、職業技能的強化等有著較多好處。

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現在部分知識付費產品卻只是抓住了當下人們的焦慮感。通過各種誇張式的噱頭,來讓人們購買而已。《只要60分鐘,讓你學會快速讀書法》、《5個技巧帶你玩轉Excel最強數據透視表》、《教你巧用心理學,過更有效率的人生》、《聽讀書怪才解讀24部名人傳記,收穫最寶貴的人生經驗》……

這些明顯自賣自誇的知識付費,在「撩動」著人們的焦慮感。給人們帶來的感覺,就是買了這些知識自己就能實現一夜蛻變。而且如果不購買的話,就會落後於人。

可惜的是,在焦慮感之下一時衝動購買了這些項目外,卻沒有多少人能夠將知識真正華為己用。之前媒體通過調查發現,知識付費產品的平均到課率僅為7%,主要知識付費平台的人均啟動次數僅在每周五次左右。蒼白的數字,在證明著知識付費產品實際上並沒有被真正所接納。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有人就認為「知識付費只是花錢買安慰」——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再好的知識、再貴的知識,如果自己沒能吸收就只是「無用之物」。

就發展趨勢看,未來知識付費必須要邁過販賣焦慮感的階段。最終在出產有品質內容的基礎上,去激發人們的自主學習。(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斯坦丁 的精彩文章:

礦泉水裡除了水,還有什麼東西!

TAG:康斯坦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