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同濟「雙子星」閃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我們的鄉村」是向著未來出發

同濟「雙子星」閃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我們的鄉村」是向著未來出發

原標題:同濟「雙子星」閃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我們的鄉村」是向著未來出發



以「自由空間」為主題的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將於5月26日開幕。此次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將於5月25日開幕,於5月26日至11月25日在義大利威尼斯展出。

義大利當地時間5月23日上午10點,威尼斯建築大學塔夫里報告廳,第16屆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開幕論壇在這裡舉行。兩位來自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學者——李翔寧教授和袁烽教授,分別以策展人和參展設計師的身份做了報告。


均為70後學者,身材魁梧,為人儒雅而風度翩翩,在本土接受優質的建築學教育……同為國內建築學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學者,李翔寧和袁烽被業界的很多人稱為同濟「雙子星」,他們術業有專攻,但均在各自的學術領域內發出「中國好聲音」,向世界展示當代中國建築的最新氣象。



策展人李翔寧:我們的鄉村不僅僅是「鄉愁」,還是「未來」

以「我們的鄉村」為主題,第16屆威尼斯國際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將於5月25日開幕。同濟大學建築與城規學院副院長李翔寧教授被任命為此次中國國家館的策展人。



對國人來說,談到鄉村,最容易觸發的聯想是鄉愁,是歸田園居般的詩意。而在接受文匯報記者專訪時,李翔寧開門見山地表達了他對於鄉村的見解。「這次展覽的目的不僅僅在於鄉愁,更希望回到中國文化的發源之地,去尋找被遺忘的價值和被忽視的可能性,於此展望,我們未來的鄉村。」



在李翔寧看來,當下建成環境面臨的主要挑戰之一,即是鄉村的未來發展。作為當代建築實踐的前線,中國正以西方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進行著鄉村建設。「我們會看到一個很激動人心的現象,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建築師、藝術家,包括開發商以及一些社會資本等都開始湧向鄉村,這表達,越來越多的人看到,鄉村同樣充滿著發展機會。」


緊扣此次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自由空間」的主題,李翔寧將中國國家館的主題設置為「我們的鄉村」,實則是對中國當代鄉村的發展有著更深遠的洞見和思考。


在他看來,歸田園居是中國文人傳統對居住的美好理想。而在當代,居住則往往與國家政策、資本力量、基礎 設施、技術條件等相交織。現代化進程和技術允諾了窗明几淨、電視電話的美好生活。然而,它也在某種程度上切斷了鄉村生活與傳統的關聯。面對城市化帶來的千篇一律的鄉村住宅,建築師試圖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探索一條中間道路,訴諸現代化的技術而尋求與鄉土的聯繫。 「從滋養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坡到氤氳文人畫意的江南水鄉,從廣袤的東北黑土到俊秀的南國田園,中國當代鄉村發展的大規模和多形態在全球均是前所未有的,它更孕育出了一套植根中國特質的新方案。 」



在今年中國國家館展覽中,緊扣「我們的鄉村」這一議題,李翔寧試圖彙集各種參展作品,生動勾勒並向世界呈現一幅幅生動的圖景:產業籌措、村民自建、文化下鄉……成千上萬的鄉村構成了一個熱火朝天的鄉建現場。與此同時,互聯網、物流系統、 共享經濟等技術與創新為鄉村未來的發展模式提供了巨大的契機。


據介紹,此次中國館展覽一共設置了六個主要展示版塊,分別是業、旅、社、文、居、拓。李翔寧說,此次展覽將以多維度,從詩意棲居到鄉土製造,從文化實踐到自在遊憩,從社區營造到開拓創新,在空間和類型上描繪中國當代鄉村的發展趨勢和一個充滿機遇的自由格局。


參展建築師袁烽:傳統建築範式迎來全新定義


在今年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中國國家館展覽中,袁烽是唯一一位有兩件作品參展的建築設計師:一件為「竹里」,一件為「雲市」,通過引入現代技術、基於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深度思考,展示未來鄉村的發展可能。


展品「雲市」,坐落於中國國家展館室外展場的草坪上。如《詩經》所頌的「如鳥斯革,如翼斯飛」,「雲市」展亭整體造型輕盈通透,一氣呵成,在周遭鬱鬱蔥蔥的掩映之下,其特殊的材質與光線相互交融,人漫步身處其中,小憩片刻,感受穿過孔隙的微風和陽光,體會模糊了時空邊界的美好感受。蘊含新技術人文主義觀念的「未來鄉村」圖景,便在這一刻緩緩展開。




袁烽介紹,在建造方面,「雲市」高度集成結構性能化設計方法與機器人製造技術。在設計前期,通過採用一系列拓撲優化演算法來提高展亭的整體結構性能,從而優化展亭的形式。在完成拓撲優化的同時,根據結構內部應力分布,展亭得以整體自動劃分為不同的加工構件,這就為後期高效精準的現場裝配打下堅實的基礎。



事實上,「雲市」主體部分在設計前期根據結構內部應力劃分為50塊不同的列印組件,與包括座椅和基座在內的預製組件全部在上海的機器人列印工廠預製完成後,是統一裝箱運往威尼斯雙年展會場進行現場裝配的。整個建造過程融合了機器人智能建造中從工廠定製到現場裝配的全部流程。


在此次中國國家館展覽題為「拓」的板塊,還展示有袁烽設計的另一項目,那就是「竹里」。



而提到它,不得不說的是位於四川的非遺文化竹藝村。這是袁烽領銜的一個生動的建築實踐案例:對未來技術人文主義生活的構想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能蔓延至整個村落。



竹藝村,身處成都崇州道明鎮,距離市區50餘公里。村落鄉風淳樸,生活氣息濃厚,鄰里關係親密,是天府林盤的典型代表,並擁有本土氣息濃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竹編。袁烽深入探訪村莊現狀與需求後,打造了集生態、文化、產業、生活、公益五位一體的鄉村基礎設施空間及文化產業系統。



實際上,竹藝村項目來源於「竹里」。袁烽說,竹里的設計理念,源於陸遊《太平時》里的一句詩:竹里房櫳一徑深。這個在鄉郊田野上盤旋著的青瓦房,是由輕型鋼木構架支撐起的內向重疊環形青瓦屋面,70%的高預製化率也實現了主體建築、室內、景觀共用時52天的極短施工周期。盤旋的屋面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兩個內向的院落,為室內提供了豐富的景觀層次,內與外,竹與瓦,新與舊的關係被概括在「大象無形」的屋頂之下。



在此次中國國家館展示中,相信更多的觀展者都能夠通過近距離參觀「竹里」,感受到設計師對傳統建造範式的全新定義。正如袁烽說斷言的那樣,通過機器人等先進產業化手段裝備起來的未來鄉鎮產業化工廠,一旦與農村的建築產業化結合,必將產生一個更有意義的產業化升級。


來源:文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同濟大學 的精彩文章:

「上海之春」如期而至!現在是同濟的音樂與表演SHOW TIME!

TAG:同濟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