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學家:孩子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最好,過了7歲就晚了!

科學家:孩子3歲以前開始學英語最好,過了7歲就晚了!

在說為什麼孩子得在這幾個時間之前學英語,

英語一般/不好的父母怎麼教孩子學英語之前,

我先問個問題——你為什麼堅持要讓孩子學英語?

是為了以後英語能拿高分?

是為了以後可以出國留學?

還是為了以後可以和外國友人無障礙交流?

或是為了可以直接閱讀英文原版書籍,獲得第一手知識啊!

......

想必大致理由都是這些。

但是你是否發現,

自己不管怎麼努力,報了多少個班,總是難以達到目標。

而面對孩子的啞巴英語,提不上去的成績。

咱們的焦慮感,真的是與日俱增!

特別是寶寶年紀小的家長,更是抓狂。

的確,每個孩子在生命的最初都是一張白紙。

所以每位家長在畫上第一筆時,總是慎之又慎。

所以,

千方百計送孩子到雙語幼兒園,但又擔心幼兒園英語老師發音不標準;

不惜重金要給孩子找一對一的外教或是專業幼兒英語培訓機構的;

還有對自己英語功底特別自信的,要在家自己教孩子學;

也有到處問哪套幼兒英語視頻較好?要給孩子看動畫片學英語的。

有趣的是,我們幾乎從來不會擔心自己的孩子學不好漢語。

這是為什麼呢?

學英語和學漢語有區別嗎?和學日語、韓語、法語德語阿拉伯語有區別嗎?

這其實就在啟示我們呀——孩子學習母語的方法是不是可以指導學習外語

01 孩子學英語的最佳時期

幼兒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最好?

目前學術界按照開始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大致分為這幾個階段:

1)0-3歲:一般是從出生就開始接觸雙語,這樣孩子會有兩個母語,成為同時雙語;

2)3-7歲:第二語言不能成為母語了,但是能十分接近母語的水準,成為早期順序習得;

3)7-12歲;

4)12歲以後。

這樣分的科學依據是什麼?

兩個點。

1、突觸

大腦中有很多神經元,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而突觸是用來傳遞信息的。

人與人之間,神經元的數量是差不多的,但是突觸的數量,各有不同。

紅色部分是出生到一歲,藍色是一歲之後

嬰兒出生後,大腦高速發育,突觸不斷增長,到8個月時,大腦中大約有1000萬億個突觸。

但是,8個月其實是人一生中突觸數量的巔峰,從那之後突觸數量逐漸下降。

到10歲時只剩下一半,到12歲時,大腦基本定型。

所以,12歲以後再學習外語的人,永遠也不可能達到母語使用者的程度。

有一些學者甚至認為這個分界線應該是7歲。

突觸為什麼會減少?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突觸的減少與幼兒受到的外界刺激有直接關係

嬰兒出生後對周圍成人說話高度敏感,他們有能力分辨出微小的語音差異。

大約8-10個月之後,嬰兒的大腦會建立母語意識,那些不屬於母語的語音將被大腦過濾掉。

在這個過程中,對識別母語有利的突觸將茁壯成長,而那些對母語無用的突觸將被cut掉。

舉幾個例子:

日語發音中不包含對英語中r和l這兩個音的區分,

因此,未經特殊訓練的成年日本人聽不出來r和l的區別,比如river和liver在日本人聽來是同一個發音。

因為聽不出來,自然也說不出來。

為啥聽不出來,耳朵又不是裝飾品?

瑞典Lund大學的科學家給出了答案。

他們通過MRI成像技術,發現日本人聽到r和l時,大腦中只有一個區域被激活,而英國人則有兩個區域被激活。

因此,要讓日本人區分出這兩個音,唯有改變其腦迴路才能做到。

而改變腦迴路最簡單的方法是什麼?

在嬰幼兒時期給寶寶足夠的刺激。

2、這和處理語言的區域不同有關

這是來自瑞士的Basel大學的科學家們2008年開展的一項研究,其內容是不同年齡開始學外語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該研究用fMRI成像技術掃描了44位雙語人士的大腦,他們接觸第二語言的時間各有不同,最早的是從出生開始,最晚的是9歲。

研究顯示,越早接觸第二語言,大腦越是更多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反之,更少地用語言區域來處理第二語言,並且會越多地用大腦的其他區域來處理。

語言區域對於習得第二語言來說是更高效的

這其實也是幼兒學語言和成人學語言的不同之處。

成人學語言主要靠歸納和記憶,即主要靠大腦中負責智力活動的區域;

而幼兒學語言主要靠聽聲音,即主要靠大腦中負責語言的區域。

所以,成人需要上課、背書,需要有意識地去學習語言。

但幼兒不需要上課,他們可以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習得一門語言。

02 英語渣父母怎麼教孩子學英語?

術業有專攻。

父母並不能完全地替代老師的作用,

所以有時候,父母其實無需越俎代庖,take it easy!

父母教孩子學英語,完全可以用另一套方法。

這就是前文中說到的——來自學習漢語的啟發!

1、請不要教孩子學字母,不要學拼寫,不要學閱讀

我們常常能聽到周圍的人說,「哎呀,某某家的小孩學了x個月,現在26個字母都認識了,還會唱字母歌呢!」

其實我不是很同意這個觀點,因為能力和技能是不一樣的

只有當孩子將英語和某個具體的事物聯繫起來了,理解了,並能說出來,這才是能力。

所以,

會唱26個字母是技能,不是能力;

會從1數到100是技能,不是能力。

而且當孩子無法將26個字母與現實世界聯繫起來的時候,

在孩子無法在生活中運用的時候,

你覺得,孩子還願意去學嗎?還能記得多少呢?

全人類母語學習都是從聽懂到會說,然後才開始讀寫的,這是一個規律。

前面一項是後面一項的基礎,如果沒有前面的基礎,那麼後面一項的學習就是空中樓閣,不可能有實質的效果。

所以說:幼兒只要學聽和說就行了,完全沒必要學單詞拼寫,更不需要學習閱讀。

2說要結合實物,而不是結合漢字

我常常看到家長教小孩英語:「香蕉英語怎麼說?蘋果呢?西瓜呢?」

小孩對答如流。

家長很是滿意,臉上泛起驕傲的光芒。

但是我要說,這種教法是錯誤的,這樣容易陷入「漢語思維」,變成中式英語。

比如,指著一個蘋果,問你它的英語怎麼說。

你的回答邏輯是不是這樣的呢:實物—蘋果—apple。

這背後的原因就是,成人學習英語是基於漢語學習的。

我們一開始學英語就是被老師逼著背單詞,「蘋果apple,香蕉banana」。

小孩和成人相比最大的優勢就是她的世界是新的,學習英語完全沒有必要受漢語的影響。

就像《百年孤獨》開頭的那段話,人們指指點點,給每個東西命名。

而孩子還在經歷事物命名的過程。

我教小孩的方法就是,帶她去水果店,給她指著蘋果說「Apple,This is apple」。

她看看、摸摸,甚至吃一口,然後笑著說「apple」。

她建立了Apple和蘋果這個實物的聯繫,而不是apple和蘋果這個漢語辭彙的聯繫。

如果是動物,可以用圖片卡,玩具、或者是電視中動物世界出現的畫面,這些都是素材。

總之,英語對應的是背後的那個實物本身,而不是這個實物的漢語單詞。

3家長自己學英語

可是,英語好不是常態,英語不好才是常態啊!

很多東西我們自己都不知道英語該怎麼說,怎麼能教小孩呢?

我覺得,英語不好只能作為借口,不能作為理由。

就算你英語再不好,總有手機吧。

手機上面裝個詞典app很容易吧,看到蘋果,就拿出手機查一下,然後按下真人發音,一切搞定,還有什麼話講?

我們如果想要教好孩子的英語。

第一步,不是讓小孩自己學,或者只是跟著老師學,而是自己要開始學習。

蔬菜、水果、顏色一樣樣學習,一個個讀,小孩自然會跟著你去讀,一起提高英語能力,這是最省錢、最有效的方法,還能增進和小孩的感情。

很多家長不願意教小孩還有一個顧慮是擔心自己發音不準確

其實我感覺口音真不是個事兒。

如果常聽英文廣播或者看英文電視,你會發現英語世界充滿了各種「口音」,就像普通話有東北味兒,北京腔一樣。

更何況,香港人、新加坡人、印度人口音也不標準,但是影響他們和英美人士進行溝通了嗎?

現在外國人都帶著口音的中文來中國了,你還在擔心自己的口音被人嘲笑?

如果說一口倫敦腔當然顯得高大上,但是操一口印度英語的人不還是能當上各個大公司的CEO。

語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溝通,只要你能明白意思,什麼語音、語法,都是浮雲。

此外,小孩說話就是不準確的,即使是漢語在開始階段發音也不準確,比如我的小孩到現在「兔子」和「肚子」發音分不清楚。

大家都沒覺得是個大問題,等她長大了就自然好了。

可是一到英語就要求張嘴就准,這是對小孩要求太高了,根本不理性。

我小孩在開始學英語的時候發音也不準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發音越來越准。

順便說一下外教的問題,外教發音當然更準確,但是外教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端:

外教不一定懂得怎麼教小孩英語,就像中國人會說但不會教漢語一樣。

還有,現在很多家長為了保證小孩說一口沒有口音的普通話,從小隻和小孩說普通話,從來不說方言,生怕小孩將來普通話有口音。

這種現象在北方尤其普遍。

但是看完這段話,你可能就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了。

我看過一個台灣老師講在美國參加培訓的經歷:

她在美國教小學生漢語歌曲,小孩子們很快就能學會,但是老師們卻怎麼也唱不對。

這當然是因為大人的語言可塑性沒有小孩強啦,但是奇怪的是——

有一個老師竟然學的比其他大人快很多

這位台灣老師一問,原來這個老師的爺爺奶奶是德國人。

童年曾經跟著他們說過一點德語,雖然後來完全忘記了,但是這種能力卻得到了鍛煉。

這一方面說明從小學習第二語言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也說明,即使不學英語,製造方言這個第二語言環境對孩子將來學習英語也能有促進作用。

4在生活中學,遊戲中學,而不是為學而學

相信很多送小孩去早教班學英語的家長都有一個苦惱,小孩出了學校都不講英語。

有些家長說這是因為自己都不說,所以小孩也不說了。

我覺得這只是部分原因,不是全部。

小孩不說英語有兩大原因:

一是小孩在學習中沒有感覺到樂趣;

二是學的英語脫離自己的生活。

學習英語不應該枯燥的你講我聽,應該在快樂中不知不覺的學習英語。

我在教小孩英語的時候往往會設計遊戲:

比如學習五官的時候,兩個人面對面坐下,用手指著鼻子,大人說「nose nose, ear」,然後手迅速指到耳朵上,看誰指的快。

我的小孩特別喜歡玩兒這個遊戲,很快五官就都記住了。

還有很多單詞我會用唱歌來教,隨便編個調兒,小孩跟著唱,也學得很快。

還有英語要結合她的生活,比如:我要喝水「I wanna drink water」,我的小熊「My bear」,看狗狗「Look,puppy」。

如果在教英語的時候小孩是對著實物學的,那麼下次見到這些常見的實物,遇到相同的情況,肯定會脫口而出的。

5、語言是會退化的

語言是不是一旦學會了就一勞永逸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學語言不是學自行車,一門語言長期不用就會逐漸退化。

我想大家身邊應該都有這樣的例子:

一些小朋友小時候就出國了,長大後變得基本不會說中文。

這說明語言會退化,即使是母語也不能倖免。

那麼對於幼兒習得的第二語言,退化速度只會更快。

所以,一旦開始學第二語言,就得持續下去,並經常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孩盟國際兒童公館 的精彩文章:

賣房子還是救父母:關於這個人性的選擇題,你會選什麼?
睜眼看世界:讓孩子認識大自然,就是這麼簡單有趣!

TAG:孩盟國際兒童公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