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看過的展,踢過的館,走過的路,最後都變成了什麼?

那些看過的展,踢過的館,走過的路,最後都變成了什麼?

柔柔和小夥伴在首都博物館

從去年到今年,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和柔柔陸陸續續去了一些園、院、館、展,倒了很多次車,走了不少路,在行走中消耗了卡路里。我們吃過一些博物館餐,吃過展館邊上的小店,也就著風啃過自帶的乾糧。

在走與吃之間的每一次駐足,都帶著風塵僕僕的味道和舟車勞頓的疲憊,一點沒有與藝術相關的那種高雅端莊上檔次,低調奢華有內涵的氣質 。

但是,每一次回家休整後,就又會想去看一看、走一走。通常總是柔柔催促我要出門看這個看那個,容不得我犯懶。現在回想起來,居然不是那些展品和知識給我們留下最深的印象,而是下面這些。

No 1 國家博物館

國家博物館是我們回國後第一次去的博物館,常設展免費參觀,現在可以直接用身份證參觀。我們在國家博物館看了《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秦漢文明展等展出。館裡的常設展,如《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館藏非洲雕刻藝術》等,也是柔柔非常喜歡的。

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展中臨摹的孩子們

看《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的時候,印象最深的不是哪一件文物,而是柔柔在觀展中問過我好多次的問題:為什麼這裡這麼黑?那一次的展出,基本上是我們看過的展中光線最暗的一次,有些寫在旁側的展品說明幾乎看不見,感覺眼睛要變瞎的節奏。

對於柔柔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探索,是我覺得最有價值的部分。

其實,我也不確切知道,為啥這麼黑?機智如我,反過來問她為什麼,然後我們就開始了各種猜測,最後,還跑去問工作人員,工作人員說為了保護文物。回家後,查過資料,我們才知道,對光敏感的文物需要控制光線。較暗的光線易於營造安靜觀賞的氛圍。暗亮光線互相搭配,可以產生不同的視覺關注點,是展品布置的一種藝術。

秦漢文明展中的彩繪多枝陶燈

今年和柔柔在網上觀看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的時候,看到了國博《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館裡的青銅器——後母毋鼎。

在我的歷史課本中,它一直叫司母戊鼎(想必你的也是吧),但是,在柔柔的認知地圖裡,它一開始就就叫後母毋鼎。同一件文物,背負的是同一段歷史,但隨著文物研究的發展,它的名字變化了,故事有了新的延展。

我和女兒對同一段歷史代表物的認知次序完全不同。我的顛覆過去的新認知,則成了她的認知起點。在這樣的事實面前,沒法不感受到時光的力量,也沒法不提醒自己,不僅孩子未來的時代不是我們按經驗猜測的那樣,連我們共同的過去,都有可能不是我們所知道的那樣。

No 2動物園

無數次的逛,一次次看路標,

對動物園的動物分布熟悉起來了

從我家到動物園,要坐半個多小時公交,倒兩次地鐵。從動物園回家的路上,我們有過一次特別的經歷。

這隻袋鼠氣球是買過的氣球中最被珍視的

柔柔在動物園裡看上了袋鼠一個氣球,非要買回家,買了之後我們去坐地鐵,在安檢時被攔下了,工作人員說氣球有爆炸的危險,不能帶進地鐵。柔柔嘴一癟,非常不高興。我勸她把氣球扔掉,她不同意,於是我說,如果你一定要把袋鼠帶回家,我們可以選擇坐公交車,要倒三次,而且要坐很久,比地鐵要長一個小時。

柔柔這個暈車大王同意了,牽著袋鼠和我一起坐上了雙層公車,結果我們在四五點的時間堵在了中關村大街上,最後回到家足足花了4個小時,是平時的兩倍。柔柔中間吐了一次,睡了一覺,還牢牢牽著自己的袋鼠。

我朋友說我,你也夠節省的,打個順風車啥的,早早就回來了,娃也不受罪。我說我只是想讓她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如果所有的一切都順順利利,她自己不會那麼珍惜那隻袋鼠,也不會有願望達成的滿足感。

No 3 頤和園

拂堤楊柳醉春煙

頤和園和動物園一樣,在北京公園年票覆蓋的範圍內,在這處,我清楚地記得我跟柔柔說過,這個美景就叫可以做「拂堤楊柳醉春煙『。頤和園裡實在太大,我們到現在也沒走完,比起動物園,純風景的園子對孩子的吸引力有限。 它的歷史底蘊等孩子長大後我們再一起探尋。

No 4 中國美術館

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上羅中立的《父親》

第一次去中國美術館,剛好趕上了《時代質感-四川美術學院作品展》,還碰到了一個攝影作品展的開展儀式,我和柔柔站在二樓的環廊邊向一樓的大廳張望,人聲嗡嗡,她竟然不肯走,一直看到儀式結束,可能是這種開展的形式她沒有見過。對於沒有上幼兒園的她來說,這是難得的對儀式的認識機會。

No 5 悉尼的博物館

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

去年暑假在悉尼期間,逛了好幾個博物館,看到了澳洲土地上的土著文化和發達的海洋歷史,遇到了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的全國各地的大人帶著孩子在看展,感嘆現在的家庭越來越重視藝術的啟迪了。

在新南威爾士藝術博物館,看到當地的孩子和老師席地而坐,以博物館為課堂來學習,偷偷拍了兩張照片,柔柔對這種行走中的課堂特別著迷,一直問我,以後我上了小學,能不能也像他們一樣?

這種形式的學習,我也很想有,即使學校不提供,家裡完全可以多帶孩子去博物館,找講解員或跟著美術老師去博物館學習、去戶外採風。所以我毫不猶豫地回答她:能啊,不管多大的孩子,都可以那樣學習。

對孩子友好的博物館,總是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博物館課堂,各個博物館的兒童創意區也是一大亮點,去多了博物館,我們已經養成了先問有沒有什麼活動是給孩子的習慣,比如這個悉尼博物館的手工室,簡單的一些卡紙,就能吸引孩子很長時間。

比如泰國文化展上面可以學做荷花

在展品眾多、面積較大的博物館,給孩子找點能參與的事做,我可以坐旁邊休息休息,孩子也能更換個頻道,不再只是單一地看展品了。做完後再接著看,就像重新充電了一樣。

我也時常問自己,看過的展,踢過的館,走過的路,最後都變成了什麼呢?

以前總覺得要給孩子很多藝術的熏陶,但隨著越走越多,我覺得其中的體驗恐怕才是最重要的。

自己親眼看過、親手觸摸過、為了去接近想接觸的事物而親身付出的一切、放在這個過程中的所有喜怒哀樂都是自己獨一無二的體驗,我們看過的展品、獲得的知識正是因為和這些個人的獨特經歷結合起來,才成為自己的寶貴財富,才能真正成為個人藝術體驗、人生體驗的一部分。

《千里江山圖》展覽期間,

排隊2小時,看圖10分鐘

我們這一代人,很多人都是從小城鎮、小鄉村自己奮鬥到大城市,自覺自愿努力學習,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不是因為我們獲得的知識和道理多,而是我們親眼看過父母辛苦工作的樣子、在物質貧乏的地方生活過、在落後、欠發達的環境中憧憬過、或者在不幸福的原生家庭中掙扎過.....一旦有了讀書改變命運的機會,自己首先為自己設定了走出去的目標,然後才拚命實現了它。

與我們比起來,我們的孩子自發學習的動力可能並不在於更豐富的物質,小康生活對他們不是問題,他們需要他們的獨特體驗和內心驅動,過好他們自己的人生。在這其中,在博物館行走、向更廣闊的時空行走、與古今中外文化對話、思考,就和我們當初在小地方憧憬更美好的生活是一樣的。

唯願,孩子們在路上,變成更好的自己。我們在路上,變成更好的我們。

關於帶娃看展,

你家有什麼感受,

給柔媽留言哦~

柔媽│芬蘭→德國→北京

育兒│英語,美育,科普,數學,家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柔媽育兒分享 的精彩文章:

取經│聽三位媽媽說英語啟蒙,雙語孩子的養成不是偶然的

TAG:柔媽育兒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