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知道《道德經》里的「天地不仁」是什麼意思了
《道德經》第五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天地是沒有仁慈之心的,它對待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其自生自滅。芻狗是什麼呢?就是用草紮成狗的形狀,祈禱求雨時當做祭祀貢品用的。祭祀完了便被丟棄或燒掉,不再有一絲顧惜之心。
儘管21世紀的今天,有神論仍舊存在於某些族群,但千年前,老子便已有無神論的思想,而無神論思想無疑是更具科學性的。回溯到老子生活的春秋時期,有神論仍舊是主流思想。抬頭仰望天空,高遠而不可及的地方,是不是存在著主宰生靈萬物的天神呢?大旱時,供奉祭品,巫師與天神對話,代表百姓祈求天神的憐憫,為蒼生施雲布雨,讓乾涸的土地得以灌溉,讓禾苗莊稼得以生長。
倘若,天神真的存在,他會有憐憫之心嗎?他會和人類一樣有情感嗎?天神高高在上俯瞰蒼生,他眼中的我們,和我們眼中的螻蟻又有何分別呢?我們不會在乎螻蟻的生死,正如天地不會在乎我們的生死一樣,任其自生自滅罷了。
我們低頭看腳下的螻蟻,它是如此渺小,以至於我們聽不見它的訴求,也看不見它的悲歡,我們對此也漠不關心。 天地之間,我們何其渺小,天地對待我們也同樣毫不在乎。
聖人也是沒有仁慈之心的,他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任其生息自然,不加干涉。似乎聖人也是取法於自然,明智的統治者對待百姓也是一樣平等相待,而不應該有所喜惡,有所偏私之心。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句很經典的話,「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國家的興亡,乃至整個王朝的命運掌握在統治者個人喜惡之間,統治者的喜惡與偏私,直接導致了歷史朝代更迭多舛的國家命運。
我們在學歷史的時候,老師總是以各種歷史事件作為變革的導火索,好像整個王朝,驚天動地的劇變,都是由突發事件或小偶然造成的。這樣很容易誤導我們,歷史的進程似乎都是有偶發性的,如果沒有發生這些偶發性事件,那麼歷史就不會被改寫,或許就是另一番模樣。
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曆數中國王朝,都是以人治天下。遇到好皇帝就是百姓之福,天下太平;遇到壞皇帝就是百姓之苦,社會混亂。夏桀、商紂、周幽王,這些亡國之君都沒有遵行天道,順應自然規律。他們任由自己的性子去勞役荼毒百姓,去征戰消耗國力,最終落得一個亡國下場。
天與地之間,難道不正像一個風箱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越發使人困惑,也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天地之間無限遼闊,就像一個巨大的風箱,源源不斷地鼓動空氣,這就是自然造化的力量,永不枯竭的生命之力。
如果統治者施行的政令太多,處處對百姓的行為進行約束,那麼就會使百姓愈發困惑,越發束手束腳,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行止。反而使統治者的政令無法得到有效發揮,也不利於百姓生計。
倒不如,讓統治者堅守住內心的虛靜,順應天道自然的規律。那麼,百姓也能休養生息,自由行止。只要不違背自然規律,不違背道德倫理,天下自然就會長治久安。
※你一定不知道的老子和他老師的故事
※讀懂五千字的《道德經》有多難,帶你走進玄妙之門1
TAG:拂曉看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