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輪轉,道長且阻 你必須保持寜靜,方可聽到聲音
世事輪轉,道長且阻
你必須保持寜靜,方可聽到聲音。
廣陵散
中國音樂大全 古琴卷 卷一
管平湖
00:00/22:32
一直都很想談談嵇康,而這次寫到嵇康,可以說是出於偶然,但卻又是某種必然。曾與師提於唐代宮廷燕樂雅樂,再追隨之漢代、春秋戰國時期主流與地方音樂,不可避免提及許多時期代表音樂家。比如這次將說到的嵇康。
東漢末葉是中國初期封建社會之末的動亂而黑暗的年代。三國分割,政治尖銳。嵇康便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魏國,他反對司馬氏的統治,不僅通過當時清談之風的影響,也同時表現於言行上。在司馬氏掌握實際政權後,嵇康不可避免地成位封建社會黑暗政權的犧牲品。
在嵇康的著述中,有十卷得世。除了廣為人知的《琴賦》外,還有詩、文論以及這次主要聊及的《聲無哀樂論》。
《聲無哀樂論》是一場嵇康與「秦客」的八次清談辯論。嵇康音樂思想的基本點是「聲無哀樂」即「心之於聲,明為二物」意為音樂是客觀的存在,而感情是主觀的存在,兩者並無因果關係。聲音的作用就像氣味存在於天地間,應以好壞(善與非善)為主,無關於感情的哀與樂。比如仲尼聽到《韶樂》,欣賞它的是藝術上的完整和諧統一,而不是從聲音里知道虞舜的品德然後讚歎。
對方的觀點認為,人們哀樂的感親不能不有所表現。感情動於心,而發出相應的聲音,比如伯牙彈琴,鐘子期知道他心裡所達的境界;魯國有人哭泣,而顏淵知道他有生離的痛苦,人的情緒是自然相應,不可能隱蔽的,況且師襄彈琴,而仲尼感到了文王的風貌,師涓進了新曲,而子野認出了它是亡國之音。
嵇康的見解為,哀與樂的感情是因為其他原因,先形成於內心,只是遇到了和諧的音樂才表露,不能說哀樂這些感情的發生由於聲音。比如酒的味道主要是甘和苦,然而喝醉酒的人以喜和怒作為它的表現,並不能因為看到喜和怒的感情是由於酒的作用,而說酒有喜和怒是一様的道理。
嵇康指出演奏之於創作,未必能「象其體而專其心」。指出感情有深淺,因此表達不同,並且由於習俗不同,會有感情相同而表現方式不同的可能。音樂所表現的內容不可能十分具體,故無?在思想上對人起影響,只有藝術上的好壞,善與非善。
這種觀點是否正確先放之不談。《聲無》這部文獻其實可窺得他的音樂理論已成獨立體系,但勢單力薄無?與時代政權相抗。細讀不難看出,他的思想上同様也隱藏了巨大的矛盾。比如一方面反對儒家音樂思想,但他自己的思想基礎也未完全脫離儒家思想。雖如此,在當時的條件背景下,則是他反對政權統治,不為傳統思想束縛,進行獨立思考的結果。
這也正是最欣賞嵇康的原因。無論在怎様對背景下,都能清明內心,保持對音樂的獨立思考與見解。
多次聽到有人評價感嘆中國人沒能好好保留唐代甚至更早期的音樂,反而在日本聽到了。這種脫口而出人云亦云的觀點,卻殊不知而今的日本雅樂,已經是經過他們消化後出來的東西,一種神聖化的俗樂,並非國人沒能好好保存。唐代雅樂燕樂基本在宋初仍會的就寥寥無幾了,音樂在脫離原有時代之後,基本等於只剩軀殼。因為演奏的核心在人,而人,活在當代。
最怕的就是厚古薄今,將「古」塑成為理想化。但這只是一種情懷。對於音樂這種時間性明確且強烈的東西,時間的流逝很有可能便意味著音樂的消失。著實可惜也著實可貴。
文章的了了數語不能詳盡表達。無論是唐宋亦或更早像嵇康生活的那個年代,我們匍匐於歷史塵埃里尋找前輩的音樂的前朝痕迹,溯古習古,但不脫離琴統,也不固步自封。保持內心的不空泛的思考與見解。清晰寧靜,方可聽到「聲音」。
TAG:和風雅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