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一部電影如何體現一個國家的法律精神

論一部電影如何體現一個國家的法律精神

這些日子《復仇者聯盟3》上映了,想必很多人看完電影的感想都是這樣的

或者是這樣的

無數粉絲走出影院後就想直接提刀霍霍向羅素兄弟,加上之前美隊即將離開復聯大家庭的消息傳來,很多粉絲可能都已經哭暈在廁所里好幾次了。

我們都知道,美國隊長在電影中的形象代表了美國精神:自由、平等、民主等。美國電影向來非常擅長在電影作品中傳遞其價值觀。

但今天我們不講漫威,我們來講另外一部可以代表美國法律精神的經典電影:

《十二怒漢》

它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中的異端。

即使是舞台劇,演員們也是不斷穿梭在不同場景中的。而這部電影99%的劇情卻只發生在一個小小的、封閉的房間中。

這是一部上映於1957年的黑白老電影,卻到今天都仍不斷被無數人稱頌。

有人說,很多電影可以算是優秀,而這一部卻是偉大。

電影講述了一個案件,一個十八歲的少年被指控殺害了自己的父親。

他沒有不在場證明,有兇器,鄰居的證詞對他極為不利,幾乎每一個人都認定:這個少年是有罪的。

就連應該為他辯護的律師都並不想提出有效辯護。只除了一個人。那就是陪審團中的八號陪審員。

整部電影講述的便是從十一個人認定嫌疑人有罪,到最後十二個人一致認定無罪的整個討論過程。

十二位國寶級演員的出色演技、跌宕起伏的轉折點和精彩絕倫的對白,都讓這部電影充滿戲劇性和吸引力。

在影片一開始,法官說了一段話:

「在本案中,已有一人身亡,另一個人的生死掌握在你們手上,如果你們能提出合理的懷疑,無法確認被告是否有罪,基於這個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做出無罪的判決,如果你們找不出合理的懷疑,你們必須基於良知,判決被告有罪。」

如果沒有仔細看,很可能會將這段話當作電影一段尋常的開場白,但其實這就是整部電影的核心所在。

要看懂這部影片,了解其偉大之處,就必須要了解這段話所體現出來美國法律精神之一:無罪推定原則

這個原則的定義是,推定有罪者必須鐵證如山,而推定無罪者沒有建立證據鏈的義務。

也就是說,如果提出合理懷疑,而沒有證據反駁這種懷疑,無法證明嫌疑人有罪,那麼就只能做出無罪判決。這與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是分不開的。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中規定,陪審團成員應根據嚴格的條例挑選,他們有決定被告是否有犯罪事實(issue of fact)的責任,而法官則決定法律問題(issue of law),即應根據陪審團的決定(verdict)為此量刑。

當然,被告若不信任陪審團,也可以拒絕陪審團參與審判,此時法官將同時負起兩種責任,即bench trial。

將審判是否有罪的權利交付到完全不了解法律也不從事法律工作,來自社會各層各界的十二個陪審員手上,這在我們聽來似乎是極為荒謬的。

因為我們的法律體系中,判斷有罪與否應該是由專業人士進行庭審。

但其實,該制度中,正式開庭審理之前,陪審員不可以閱讀任何關於本案的報紙等,不可以與任何人討論該案件,以免受到外界影響。

他們僅可以以法官審理過程中所呈現的證據作為判斷的依據。因此陪審團是最不受人操控的。

無論是無罪推定原則,還是陪審團制度,體現的是對尊重人權的追求。

它要求人們只要有了合理的懷疑,就不可以輕易下定論。因為法律的判斷也是基於人的判斷,而人是不可能絕對公正絕對正確的。

而陪審團制度的可貴就在於:它在制度上建立一個平衡法理與人倫的機制,防止政府及官員包括法律精英人員濫用職權,踐踏人民自由。

《十二怒漢》這部電影並沒有歌頌陪審團制度。

相反的,它展現的是當時法律制度的不足。被告的辯護律師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沒有指出證言證據的漏洞,而陪審團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些人對一些群體有著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有些則是牆頭草,沒有自己的主見。

若不是八號陪審員站出來要求進行討論,嫌疑人十有八九會被判有罪。

這是一件幸事。

也是因為發現了陪審團制度的不足,如今在預審(Voir dire)中,控辯雙方可以選擇剔除(strike)一些可能帶有偏見,個人影響力過強的陪審團成員。此外,法官也可以推翻陪審團的有罪判定。

《十二怒漢》體現了法理與人情的融合,展現了陪審團制度的利弊,將人性與對人權的尊重體現到極致。

最後提醒一句,雖然槐槐劇透了結局,但是《十二怒漢》的魅力就在於,即使你對劇情一清二楚,你仍然能為其中的言語衝突與精彩辯論而深深著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英語小趣事兒 的精彩文章:

TAG:英語小趣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