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先練好腳,才能練好拳!
第三,提腳的高度要適中。原則是「進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貼近地面,高為不超過踝骨。這就應特別注意步法轉換時擺胯的高度要適中,並保持一致。不能過高過低、忽高忽低。同時還應注意「上步腳跟鏟地,退步腳尖先行」的原則。也就是說,進步時,前進腳腳跟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退步時,後退腳腳尖先落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側行步(橫移步),前腳掌內側先著地,然後逐漸平穩過渡到全腳踏實。
第四,兩腳間要保持一定的橫向距離。間距的寬窄,應以便於身體重心轉換為原則。也就是說,不論進步或退步,要使身體重心儘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由原來的支撐腳轉換到另一腳。一般的橫向間距是:虛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馬分鬃同肩寬),馬步約為本人2—3腳長。前後兩腳一定不能站在一條直線上,或左右交叉繞步。並步時,兩腳平行,間距10~30厘米,成小開步,不可靠的很緊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當。步大,進退擺放不能隨機應變,容易被動失勢;步小,不利於塌腰、落胯,內氣下沉和重心穩定。
因此,腳步大小應以腳步舒展、重心穩固、不過前過後、迎送相當、轉動靈活為宜。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撐、另一腿自然伸直為好,不可有任何勉強。習練者應結合個人情況,在實踐中不斷體悟、摸索,總結經驗。
第八,腳步要穩固。這是步型的核心,也是實現各種技法的保證。拳諺日「邁步如犁行地,落地如樹生根」;「腰如蛇行,步如粘」。只有根基紮實,身體平衡,上肢、軀幹才能靈活多變。這就要求習練者注意做好:(1)開胯圓襠,兩腿對撐,擴大底面;(2)身體重心的轉換隻能隨步的變換而移動,步法不變,重心不能變;(3)換步前必須先換重心,只有在支撐腳控制好重心後,才能將另一腳提起;(4)支撐腳必須五趾抓地,全腳踏實。切忌「掀掌」「拔根」減少支撐面。
第九,腳的動作要與上肢動作密切配合,協調一致,一起進行。做到身隨步走,步隨身移。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步到、身到、手到、眼到。內外相合,上下相隨,全身協調。不能步走身留或身走步留,各行其事,上下脫節。拳諺說得好:「步動身隨手方到,打人動步方得妙」。「手到腳不到,鬼也打不到;手腳一齊到,金剛也跌倒」。
總之,太極拳的根基在腳,「先有好腳,才有好拳」。只有充分認識腳在太極拳運動中的重要地位,經常注意樁功、行步鍛煉,打好步型、步法基礎,加強腿部支撐力和柔韌性,才能提高拳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