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飽經滄桑的水月觀音,憨態可掬的大黑天,精品專場打開眼界

飽經滄桑的水月觀音,憨態可掬的大黑天,精品專場打開眼界

今年的佳士得春拍依然是大陣仗。5月30日的「正觀自在——佛教藝術精品」專場中,一共有21件拍品。這些拍品從時代、國家、材質到表現形式,各有不同。拍品包括佛造像、唐卡、刺繡掛軸和繪製在菩提葉上的組畫等。僅佛造像一類,就有銅鎏金、木質、石質、銅錯銀等四種不同的材質,可謂「花樣百出」。梵華君從中選取了7件不同藝術形式、不同材質的拍品,一起來欣賞男性化的木雕彩繪水月觀音、曼陀羅花開形式的金剛亥母壇城、御制緙絲刺繡無量壽佛像以及其他精美而獨特的藝術品。

遼/金 木雕彩繪水月觀音坐像

估價:人民幣12,248,666 - 16,331,551

高度:66 cm

本尊面容祥和,雙目輕闔垂視,彰顯了菩薩循聲救苦之法力,而自然逼真的身姿和衣裙,則用以襯托其平易近人。觀音坐姿閑適,一手撐地,雙腿一曲一盤,正是水月觀音特有的「如意坐」姿。此尊為男身,蓋因其袍下軀幹清晰可見。及至明代,觀音始蛻變為女相,想必是其慈和悲憫的形象 (尤其是送子觀音) 與女性更為契合。

觀音的衣著大致呈印度風格,承襲了佛教從天竺傳入漢地時的古風,其袒身露體的樣式與漢服大異其趣。本尊腰系長裙,腰際束帶外翻,褶裙下擺及踝;上身系一婆羅門索結,肩披帔帛,斜飄於胸前,末端恍若隨風輕揚。頂束一工整高髻,數綹青絲飄垂,長耳佩飾耳璫。此像頭戴精美寶冠,冠正中有一穴,原先或飾常見的化佛坐像,其胸飾纓絡,臂腕均佩鐲釧。觀音眉間凹處原應嵌寶,代表已開悟之天眼。菩薩出家前地位尊顯,故其衣飾華美,作印度王子打扮,與佛祖簡樸的衣著迥然有別。

研究人員在修復過程中發現,觀音本來的面貌似乎力求寫實。但成像後的數百年間,此作至少翻新過兩次。約在明代,觀音被徹底改成仿鎏金銅樣式,除了衣物凸飾花紋,更通體貼金。及至十九世紀末或二十世紀初,造像表面再用棉紙裱糊,使原來的精雕細刻益發朦朧,彩繪的用色亦流於俗艷。觀乎此,這尊水月觀音可謂飽經滄桑。(柯玫瑰香港博物館專家顧問 前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遠東部總館長)

隋 鎏金銅菩薩立像

估價:人民幣6,532,621- 9,798,929

高度:35.1 cm

此尊法相端凝的菩薩作古代印度王子打扮,衣飾華美且瓔珞琳琅。背光鏤雕精湛,以彰顯菩薩之神聖地位,背光再襯以鎏金銅面,不僅適用於神祇題材,更體現了佛經所述菩薩煥發的光芒。

本尊菩薩既無題銘,亦無特定的造像標識,所以其身份難以定斷。無名且無造像標識的菩薩,單體成像的機會不大,由此推論,它很可能出自「一鋪三尊」的組合,即另配一名佛陀及菩薩,或屬於鎏金銅神壇的群鋪造像,若是後者,也許還會伴有弟子、護法天王,以及類似天使在上方盤旋的飛天。此像體態略顯S形,姿勢狀若C 字,形似開括弧「(」,可見它確有可能來自群像,原立於居中佛陀身畔;若然如此,在尊卑有序、排列對稱的人物之中,佛陀身畔還會有一位對應的菩薩,其曲線狀若左右相反的C 字或閂括弧「)」。鏡像般的兩尊菩薩恍若抱合的景框,巧將佛陀框於其中。

此像法相莊嚴,其背光鏤雕而成,頭戴三葉冠,面相方圓,五官集中,雙目平視,冠側繒帶飄垂兩肩,胸前瓔珞琳琅,珠鏈長垂逾膝,身上帔帛層疊交錯,繞兩臂並沿雙腿垂至足邊,線條曼妙,末端狀若燕尾,據種種跡象看來,此作應出自隋代(公元518 至618 年),即六世紀末或七世紀初的作品。菩薩的面部與寶繒及其軀幹與手臂之間均有鏤雕處理,使人物更富於動態,觀之栩栩如生,這類風格源於北齊(公元550 至577 年),但當時僅是小試牛刀,及至隋代才廣泛運用於石雕和鎏金銅雕。菩薩的重量若均勻分布兩腿,其細長珠串的朵花應垂於兩腿之間,但本尊體態略呈S 形,身姿狀若C 字,所以珠串下垂的線條並不對稱,致使朵花垂於左腿之前。這種表現手法別出心裁,既摒棄了此前的對稱構圖,亦預示了即將興起的唐風造像。

本尊的光背鏤雕精美,外沿的熊熊火焰象徵法力與光芒,其造型繁複細膩,環繞菩薩之頭肩,與其端凝的面容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較早期的頭光、背光或舉身光俱為實心鑄造,所飾蓮花和光焰均是鏨刻或模鑄而成。有見鏤雕日益流行,隋代的透雕光背偶有採用構圖對稱的纏枝花卉,本拍品雖結合了佛教光身典型的蓮花和光焰紋,但增加了透雕的放射光軸,自菩薩的蓮形頭光輻射而出,既突顯了菩薩之法力,亦可用以象徵佛祖說法之法輪。(毛瑞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亞洲部榮譽主任暨佳士得高級顧問)

明永樂/宣德鎏金銅大黑天金剛立像

估價:人民幣 6,532,621 - 8,165,903

高度:27.8 cm

大黑天是毗盧遮那佛降魔時呈現出的忿怒相。大黑天梵文音譯為瑪哈噶拉,起源於印度,原為財富之神、戰神,傳入西藏後成為藏傳佛教中護法大神。常見有六臂、四臂、二臂三種。此像為銅鎏金兩臂,四肢粗壯,肌肉飽滿。大黑天三目圓睜,鬚眉立起,怒目而視。頭戴五骷髏冠,左手托噶巴拉碗,右手持鉞刀。胸前掛人首項蔓、珠寶瓔珞, 長蛇裝飾。兩腿蹲踞姿勢踩踏屍魔。

此造像材質精良, 寶冠、瓔珞、飄帶、蓮座鑄造精美繁複,形象怒而不凶,憨態可掬。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一件非常相似的永樂款鐵鎏金大黑天金剛像,著錄於《故宮經典:明永樂宣德文物圖典》,故宮出版社,2012,頁247,圖133。另參考布達拉宮珍藏一件近似的永樂銅鎏金大黑天金剛像,載於《漢傳佛像時代與風格》,北京,2010 年,頁216,圖234。

清乾隆 御制緙絲刺繡無量壽佛像

估價:人民幣 6,532,724 - 9,799,083

大小:69.8 x 142.9 cm

此幅緙絲主尊為無量壽佛,呈結跏趺坐,全身罩有佛光和身光,頂上飾華蓋瓔珞,下承束腰蓮花台座,雙手仰掌疊放腹前,掌中托一舍利小佛塔。頭帶五葉寶冠,髻上嵌牟尼寶珠,身著露胸袈裟,光背內有八寶。緙絲細部有描金著色,並運用平緙、構緙等技法。配色和諧,主次分明。

所謂「一寸緙絲一寸金」,緙絲又名「刻絲」,是以「通經斷緯」的方法織成,織成品費功耗時卻極富立體感。清朝皇室尊崇藏傳佛教,尤以乾隆時期最盛。其時製作不少藏傳佛像、神器、唐卡及織綉等佛裝畫來裝飾清宮內廷,用以模擬西藏佛寺的布置。基於織綉佛像所耗人力、物力、及財力均頗為可觀,因而在一眾佛像當中,織綉佛像可謂最為珍貴。除了清廷內所收藏的藏傳佛教唐卡之外,北京雍和宮也珍藏約一千五百多幅各類質地的畫像佛。而乾隆時期的藏傳織綉佛像亦留存較多,製作也更為精細。《秘殿珠林》中便有不少這類織綉佛像的著錄。

清宮所藏之織綉佛像,絕非自由創造,其所綉制之佛像必須符合「三經一疏」的要求,並同時考慮佛教題材如理如法的特點。宮廷畫師製作畫稿前,需由精通教義的高僧先進行畫樣指導,之後再供江南織造使用。比較現存織綉佛像之構圖,其共通特點可總結如下:佛像皆置中且有華蓋置頂;面部描繪寫實;佛後背光、華蓋寶珠、衣著袈裟及蓮花底座之裝飾細節繁密飽滿,可謂極盡華麗之能事。據此可知,除刺繡工藝之複雜,造價之昂貴,也只有乾隆盛世可為。

鎌倉時代十四世紀刺繡一字金輪菩薩掛軸

估價:人民幣 4,899,544 - 6,532,724

大小:82.9 x 35.9 cm

掛軸中菩薩身著華貴衣料,髮髻高聳,長發落於雙肩,穿戴鑲嵌寶石的臂環、手鐲、項鏈及腰帶,形象光彩奪目。菩薩手結智拳印(或稱金鋼智拳印),通常為大日如來(毗盧遮那佛)之手;大日如來乃真言宗之中央佛。智拳印亦為一字金輪像(又稱金輪佛頂)之印相;此密宗尊格體現諸佛和菩薩的品德。在日本佛教密宗傳統中,一字金輪為大日金輪,於金剛界曼荼羅中與大日如來的示現化身近,以坐姿呈現,頭頂和身軀皆有光環。

一字金輪立於蓮花座上,由天青藍色地子所襯托,頭頂圍繞著漩渦色彩的單光環,此為平安時代(公元794 年至1185 年)引入日本佛教藝術的表現手法。此作實為相當罕見的圖像,因為鎌倉時代或更早時期的一字金輪像,多以端坐於蓮花座上呈現。

通幅綉工完全覆蓋了未染色的真絲平紋底面,運用平面刺繡技巧,以輪廓綉、緞面綉、長短綉交替運針,細節和輪廓則運用卷線或捻線完成。人發亦時而作為綉線描繪面容,於菩薩像發間黑色絹絲的針腳,即可看見人發的痕迹。圍繞佛像的花卉邊框也與綉品融為一體。原本花框的邊緣經重新裝裱修整,並添增紅色絲綾等構圖元素,現已褪色為柔和的橙色。鎏金銅合金掛軸與懸掛配件似乎保留原始裝裱。

鎌倉時代(公元1195 年至1333 年)的刺繡相當罕見,目前只知有其他三件作品,可與此非凡的一字金輪掛軸相媲美。與此一字金輪佛像關係最密切的掛軸,乃是藏於細見美術館的一幅小型大日如來端坐像,為日本國家指定文化財。兩件綉品都保留色彩豐富的原始光彩,各自展現精妙之處,演繹精湛圖、綉工和染色,寶石和蓮花座等元素皆以巨細靡遺的細節刻畫,令人驚嘆。細見美術館的大日如來像保留所有原始的花框,展現茂盛的花卉麗景。(沃約翰)

帕拉王朝十一/十二世紀銅錯銀金剛亥母壇城

估價:人民幣 2,858,064 -4,899,544

高度:20 cm

此曼荼羅為獨特的開花曼荼羅形式。「開花曼荼羅」一詞來源於清代宮廷檔案。西方文獻中多稱之為Lotus Mandala,直譯為「蓮花曼荼羅」,以其形似蓮花。其形為八葉開敷,正中為蓮台,供主尊,八葉分列不同尊神,與主尊合為曼荼羅心輪主尊。八葉合攏則現蓮蕾之形,外有三重六層蓮葉,頂上部分原應有一帽將其尖部套住,固定八葉不動,帽上有伸出二小環,與其中二葉上的小環相擬,再以繩相系穩固,方便搬移。這一點可以從東北印度的勝樂金剛到永樂宮廷的威羅瓦金剛開花曼荼羅的結構均可推知。

這尊金剛亥母開花曼荼羅高約20 厘米,上部為八瓣蓮蕾形式,下托蓮台,蓮台下有粗壯的蓮莖支撐,蓮莖兩側有捲曲小蓮枝。蓮莖下接圓形底托。底托周圍裝飾連珠紋。這個曼荼羅很可能表現的是十三尊二首金剛亥母曼荼羅,正中蓮台上以獨腳舞蹈姿站立的是一面二臂金剛亥母,其右側面可清晰看到一個野豬頭,右手抬起,持鉞刀,左手持嘎巴拉盌於胸前,左臂彎夾持喀章嘎。頭戴三葉骷髏冠,飾連珠瓔珞。瓔珞為錯銀,與黃銅鑄造的身色相較格外鮮明。下踏二人屍,為外道之神,作為愚昧的象徵。

最為獨特的是八葉內側的形象。除了主尊背後一葉上看得見尊神形象之外,其他七葉上只有甘露瓶上供奉嘎巴拉碗。這一尊神成為我們辨識曼荼羅內容的主尊線索。

至於此尊的年代與產地,我們觀察到,金剛亥母沒有常見的戴鮮人首鬘,造型樸素,古雅,頗有東北印度或衛藏早期造像的特徵。另外,金剛亥母曼荼羅往往是勝樂金剛曼荼羅的變化形式之一,在開花曼荼羅的八葉之外側往往出現八大屍陀林的形象,但這裡只是素麵,並沒有任何裝飾,由此判斷,此像的年代當在12 世紀前後,其蓮台以下的蓮莖和底座部分銅色與上部不同,造型更為精緻和工整,應是後期所配。(羅文華故宮博物院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

北周/隋 鎏金銅彌勒菩薩坐像

估價:人民幣 2,286,455 - 3,266,358

高度:17 cm

菩薩善迦倚坐,頂戴高冠,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施與願印。胸佩項飾,肩披天衣,並於腹前交叉。此尊造像的尊格可由其高冠中間代表窣堵波(佛塔)的圓形凸起確知為彌勒菩薩。窣堵波原指瘞埋釋迦牟尼佛舍利的土堆,彌勒菩薩冠上的窣堵波象徵其作為未來佛與現在佛釋迦牟尼的傳承關係。彌勒菩薩居兜率天,這也是所有菩薩在入般涅槃前的住所,而釋迦牟尼佛下生人間為喬答摩悉達多(約公元前563 至482 年)之前亦居於此。彌勒多以菩薩的形象出現。菩薩為已證悟佛果者,為了普渡眾生而不入般涅槃。因而此尊彌勒像身著袒露右肩之僧祇支,下著長裙,為源於古印度古貴族服飾的菩薩裝。其天衣於腹前交叉穿過一圓形裝飾物的表現手法是六世紀後半葉至七世紀的典型做法,這一時代特徵亦與其寬博的頭部和平直的上身相契合。儘管其具體年代難以確知,這尊屢經著錄的造像應為六世紀後半的作品。

資料來源:佳士得官方網站

往期鏈接:

·這場拍賣有近300件拍品,八件罕見又精美的佛像值得細看

·從這尊清代三世達賴喇嘛像看西藏佛教藝術最後的絕響

·這11件佛像精品橫跨數百年,風格各異展現極高藝術水準

·美國第一家族掌門人珍藏開拍,康熙御制無量壽佛像搶眼

·金石瓷木四種材質佛造像齊聚,各具特色,異彩紛呈

·2070萬港元成交的這套宮廷制式七佛偈唐卡,傳拓自北海公園

·這個專場上的唯一拍品,詮釋了什麼叫「巨作絕品」

·這五件佛造像拍出1200多萬,承載了多少謹慎而熾熱的崇拜

·這尊罕見的銅鎏金嵌銀佛造像,展現了早期工匠的精湛技藝

·為何專場呈現喜馬拉雅藝術,從這五件造像中找到答案

·這尊西藏十五世紀佛像造型罕見,精緻細節彰顯魅力

·明永樂宮廷造像專場拍賣,這三尊造像價值非同一般

指 引

拍賣會:佳士得

專場:正觀自在 — 佛教藝術精品

預展時間:5月 25日 上午 10:30 - 下午 8:00

5月 26日 上午 10:30 - 下午 6:30

5月 27日 上午 10:30 - 下午 6:30

5月 28日 上午 10:30 - 下午 6:30

5月 29日 上午 10:30 - 下午 6:30

預展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號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拍賣時間:5月 30日 上午 11:15

拍賣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號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會議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三大獎項收入囊中,看咪咕閱讀在數字閱讀發展中的雄心與誠意
Ruff Chain將亮相WBC世界區塊鏈大會-三點鐘峰會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