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數據如何助力社會治理:採集分析數據提前化解風險

大數據如何助力社會治理:採集分析數據提前化解風險

大數據如何助力社會治理(法治頭條·數字化時代的法治問題)

本報記者 張 璁

「大數據」曾經是個大眾眼中頗有距離感的專業辭彙,可是這幾年「大數據」成了人們身邊的高頻辭彙:當你上網購物時,平台總能準確推薦你想要的商品;當你下載某款APP或者打開某個程序,總要你點擊同意那些冗長的隱私條款;甚至當你使用不同賬號享用同樣服務時,居然發現可能遭遇了「大數據殺熟」……

信息技術與經濟社會的交匯融合引發了數據迅猛增長,數據已成為國家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正日益對全球生產、流通、分配、消費活動以及經濟運行機制、社會治理方式產生重要影響。大數據既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便利,打開了未來的無限可能,同時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毫無疑問,大數據正在塑造未來的樣貌,那麼大數據將可能在哪些方面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

採集分析數據:提前化解風險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很多苗寨,這裡僅50戶以上的木質連片村寨就達3922個,木質農房達88萬棟。不過,隨著當地農村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電氣火災也迅猛抬頭,而為了有效預防火災,當地把眼光投向了「大數據」。

記者在黔東南州的西江千戶苗寨看到,這裡家家戶戶都在總進線處安裝了一個滅弧型電器保護裝置。「這些保護裝置同時也是農村電氣火災監控大數據平台的感知模塊。」當地工作人員打開其手機上一款名為「電丁丁」的APP介紹,大數據中心全天候採集農戶用電數據,一旦發現其家中用電數據異常,系統會自動通過手機APP發出預警,通知工作人員上門檢查處理。不僅如此,大數據中心針對區域用電數據會生成日報、周報和月報表,分析用電規律,評估安全係數,為預判電器火災風險、精準指導農村電改提供大數據支撐。

「通過數據採集和大數據分析技術,可以把事後解決改成事先預測,將有可能發生的問題預先監測到並且預解決。」清華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孟天廣表示,大數據將給社會治理方式帶來提升與改變。

這樣的例子,記者在深圳南山區也見到一例。2017年清明假期的一天下午,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人流監測預警系統突然發出預警,原來地形狹長的深圳灣公園短時間內因超量共享單車湧入擠占路面,造成了「毛細栓塞」,很可能發生踩踏。根據大數據提供的實時動態監測、人流趨勢分析、人群畫像分析等信息,當地公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很快就緩解了現場人流壓力,避免了一場可能發生的事故。

「大數據不僅僅為政府的治理貢獻數據上的理念、資源、技術、對策,還解決了以前政府在傳統治理當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孟天廣認為,目前大數據在社會治理的應用方面已經有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未來通過大數據來努力推動社會治理的網路化、智能化和系統化,最終可以有效解決政府治理精準化的問題。

政府數據共享:打破孤島效應

這幾年,通過簡政放權治理諸如「證明我媽是我媽」一類的奇葩證明取得實質性成效。之所以「奇葩證明」會有生存空間,一個根本的原因在於此前各部門因政務信息之間壁壘森嚴造成了「數據煙囪」和「信息孤島」。為此,廣東梅州公安打造了一個「證明雲」,通過與20多個政府部門實現數據共享,使互聯網提供的電子證明與傳統證明具有同樣效力,成為了專門對付「奇葩證明」的利器。

通過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來解決「奇葩證明」的難題還只是小試牛刀,而將沉澱在政府手中的數據面向社會開放共享,將深刻引領帶動大數據創新應用和產業融合發展。專家介紹,例如空間地理數據的開放,可用於指導採礦、林業、農業、漁業、能源、航海、交通運輸等;氣象數據的開放,則可以加工用於指導農業生產、旅遊業、災難管理、保險業預測、環境評估等。

對此,早在2015年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就將「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推動資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與「穩步推動公共數據資源開放」納入到主要任務之中。其中,《綱要》還特別提到,優先推動信用、交通、醫療、衛生、就業、社保、地理、文化、教育、科技、資源、農業、環境、安監、金融、質量、統計、氣象、海洋、企業登記監管等民生保障服務相關領域的政府數據集向社會開放。

「政府數據開放到什麼地步,哪些數據集的數據應予開放,對不同數據集下的數據應如何歸類,目前多由相關政府部門和政府官員決定,欠缺整齊劃一的標準。」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宋華琳表示,需要明確政府數據開放的範圍,健全完善政府數據開放的程序機制,界定政府數據開放的標準,「信息公開以公開為原則,以不公開為例外。開放政府數據還有不少具體工作有待推進。」

大數據營銷:提升效率防止濫用

今年以來「大數據殺熟」成了網路上的一個熱門辭彙,其意為,在互聯網上購買同樣的商品或服務時,向老客戶顯示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高出不少。事件起因於一名網友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親身經歷,表示其長期在某網站預訂價格在380—400元之間的酒店房間,可實際價格只有300元上下,而且一旦使用朋友賬號查詢就會發現同一房間也顯示為300元左右。這條微博在網上發酵之後,許多人都紛紛曬出類似經歷的證據。

中國電子商務協會網規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認為,在線下大家都認可諸如「砍價」這樣的議價行為,因而同樣的商品或服務以不同的交易價格成交也是商業慣例。然而,「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在於賣方可以通過掌握大數據做到對用戶更全面精細地了解和預測,但買方卻因為線上交易與日俱增的用戶黏性而導致很難真正「用腳投票」。「久而久之,自然會有自律不夠的商家,利用用戶的這種心理做些手腳。」阿拉木斯分析說。

如今,從網約車、共享單車,到電商購物、社交媒體,平台經濟已經成為社會治理中繞不開的話題。與此同時,眾多平台對海量用戶數據的收集、佔有,也引發了社會公眾對大數據是否會被濫用的關注。

「僅僅是從經濟上判斷,數據被企業或者被平台所擁有可能是最有效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李曉華研究員認為,零散的數據是沒有價值的,只有當這些數據匯聚起來,通過大數據的技術進行分析時才會產生價值。但與此同時,這些平台對數據的佔用還可能涉及個人信息泄露、數據權屬、數據交易、數據濫用等一系列問題,當數字經濟的發展中涉及諸如道德倫理、公平正義等價值判斷時,市場可能無法自發加以調整解決,這時候就需要儘快完善數據保護方面的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吐槽藥酒遭跨省抓捕:警惕民事糾紛刑事化
虎牙直播申請在美IPO:營收逾3.4億美元,位居行業龍頭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