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一票難求的《晝顏》,真上映了咋這麼慘?
作者|張家欣
編輯|李春暉
相較於在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被爭相報道的火熱,電影版《晝顏》本月在國內的正式上映,堪稱悄無聲息。
在《復聯3》和《超時空同居》的夾擊下,5月18日上映的《晝顏》,首日票房246萬。截止到今天(5月24日),上映整整一周,票房剛過1000萬。
猶記去年,硬糖君在上海參加第20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帝都小夥伴發來的信息多半在問:有沒有看《晝顏》?有沒有見到上戶彩?
由同名大熱不倫題材日劇衍生的電影版《晝顏》,幾乎成為整個上影節最吸睛的作品。近5000張影票,開票30秒便被一搶而光,刷新了電影節單片最快售罄紀錄。影片開映前,排隊入場的隊伍長達124米,實力刷出了開幕電影的存在感。
《晝顏》主創在上海電影節
然而,日本作品似乎總是這樣,高企的網路熱度和口碑,無法有效轉化為現實成績。引進不止,撲街不息,「涼涼」是日本現實題材電影在中國票房市場的主旋律。
劇版的《晝顏》有個副標題:「工作日下午3點的戀人們」。「晝顏」這種午後綻放的花,被用來比喻利用下午僅存自由時間出軌的人妻。但這下午3點以後綻放的花,在國內似乎只能盛開在電影節。在豆瓣、在知乎、在電影節,日本作品和日本藝人,待遇總是很好的。但到了票房、點擊量、現場演出,就全然不是那麼回事了。
雖然仆街已是常態,但把《晝顏》放在國內電影市場新形勢、觀眾的新審美下看,也並非沒有深入研究的價值。起碼我們知道了:現階段中國主流觀影群體的心理共鳴是「前任」,而非「出軌」。這也算是我們社會主義正力量的一種吧?
正能量「晝顏」
2014年,劇版《晝顏》播出。顛覆性的劇情和三觀,似是而非卻莫名洗腦的台詞,讓「單身狗看了想出軌」的「好評」和洗白小三的爭議互相糾纏,迅速引爆社交網路。《晝顏》成為新一代網紅日劇的開山鼻祖。
當時,它是各類公眾號的寵兒,電影號、情感號、娛樂號、產業號無不趨之若鶩,並成功以截圖的形式出了圈。 「一部比晝顏更加露骨的出軌日劇!」、「關於毀三觀日劇你還只知道晝顏?」等標題層出不窮,火熱程度不亞於UC震驚體。此後,驚天瑪麗蘇、顛覆性三觀、金句製造機……具備這些特徵的日劇相繼以同樣的模式走紅。
3年後歸來的《晝顏》電影版,銜接的也是劇版3年後的故事。只可惜,在國內的正式上映整整晚了一年。
離婚後恢復單身的紗和,隱居在海濱小鎮,與出軌對象北野早已約定了「永不相見」。然而隨著北野到小鎮講學,兩人禁斷的舊情復燃。激情過後矛盾隨之而來,北野的妻子與紗和打工地老闆的插入,也讓事情更加糾結。
比起劇版的「讓人想出軌」,電影版給了小三一個不那麼善意的結局。在北野夫妻與紗和對峙的場面中,北野竟下意識地一把將紗和推倒撞牆。三觀正到堪比街道主任:你看,就算小三毫無婊氣,惹人憐愛,最後還是會被男人推到一邊。
起初,網友還驚訝於這部電影也能過審。現在明白了,如此的正能量,堪稱宣傳典範啊!不知是不是日本方面也覺得劇版有教唆出軌的嫌疑。事實確實是,《晝顏》之後,不倫題材日劇大爆發,人們的婚姻觀也很難說不受到一絲衝擊。
影版《晝顏》是由中影集團引進發行的,想來對其三觀和過審問題早已胸有成竹,而從去年上影節的情況來看,該片確實潛力巨大。5000張電影票在30秒被搶光,60元一張的主演見面會門票被炒到了2000元。
但片方和發行方可能忽略了:從電影節到電影院,本就是兩個中國電影市場。
錯位的市場
出軌、情感、家庭和愛情的掙扎、對枯燥日常的叛逆,乍一看,《晝顏》其實是蠻符合小鎮青年口味的。根據貓眼的《晝顏》用戶畫像,二、三、四線城市受眾佔比超過85%,本科以下學歷佔了73.8%。
有趣的是,這一數據與票房豐收的《後來的我們》和《超時空同居》是基本重合的。將三者放到一起對比,除了票房,無論是性別還是年齡,都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這就說明,把兩部國產片推上票房高位的受眾,就是《晝顏》的潛在受眾。
市場潛力是有的,卻沒有激發出來,也找不到突破口,它趕上了國內愛情片復甦的好時候,卻動彈不得,《晝顏》其實挺「冤」的。它的題材,在宣發上相當難把握,弄不好就會被扣上三觀不正、教唆出軌、洗白小三的帽子。尤其現在監管收緊的大形勢下,人人謹言慎行,片商當然不會為區區一部批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但是人們愛《晝顏》,愛的就是它的「三觀不正」啊。《晝顏》的豆瓣評分從劇版的8.6跌到了影版的6.4。其中一條熱評是這樣說的:「失望……硬要給觀眾輸出不倫會遭報應的價值觀的話還不如不要拍了。」當然,硬糖君絕不是說鼓勵出軌,而是人們對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情感需求。
搶票觀看的,是一線城市的電影節受眾;而當其走向市場,以小鎮青年為目標用戶時,《晝顏》沒有競爭力。泱泱中華,大城小鎮,終歸是有「前任」的人多,「出軌」的人少。而習慣了國產式強煽情的小鎮青年,日本人含蓄糾結的千迴百轉,還真戳不中他們的點。
一年的時差
而更實際的問題還是,日本電影在線上太火了,而其線下引進的速度又太慢了。《晝顏》影版早在去年6月就已經在日本本土上映,7月在上影節亮相。將近一年過去,新鮮的資源早已在網盤「全網首播」了。
而如果是印度電影、俄國電影或歐洲電影,其實都不會受到這種版權問題的太大幹擾。因為它們不「網紅」,在被正式引進之前,傳播和觀看它們的人並不多。
但日本電影愛好者,普遍早在第一時間搶先觀看,如果內容又不是太優秀,小屏看看也就夠了。
以《晝顏》來說,要打「欠一張電影票」的情懷牌明顯積澱不夠,也沒有動漫IP的多年耕耘,營銷更比不上《你的名字》那樣有壁紙刷屏、新海誠來華等。新海誠主打畫面的風格能激發大屏幕觀賞的需求,《晝顏》有什麼呢?
現在的情況是,《晝顏》的原生受眾批評其對道德訓誡妥協、鋒芒盡失;而主流觀影群體對該題材本就興趣缺缺,典型的日式壓抑與爆發,無法引起中國觀眾的共鳴。國內開始流行情感片了,但「晝顏」式的情感,顯然還過於「前衛」。
而在上戶彩和新垣結衣相繼鎩羽而歸後,能拯救日本電影在華票房的,莫非就剩石原里美了?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