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最珍貴的是什麼?人才!那未來人才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2018年初開始的全國搶人才大戰愈演愈烈,從南京、廣州、武漢到長沙,從成都、鄭州、天津到杭州,甚至深圳、上海、北京這些一線城市,也按捺不住對人才的渴望,紛紛發布人才新政。
到目前為止,全國新一線及二線30多個城市,紛紛使出渾身解數「搶」人才。與以往「畢業即失業」尷尬境遇不同的是,今年870萬高校畢業生及社會高精尖人才,成了各大城市競相爭搶的「香餑餑」——「先落戶,後就業」「學歷零門檻」「購房高額補貼」等人才新政大招相繼出台……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加入討論: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你最想去哪個城市呢?
可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什麼是人才?想成為被爭搶的真正人才,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核心競爭力?如果想儘早成為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需要做哪些準備?
這時關鍵問題就出現了,人才,當然要從青少年抓起。「怎樣能讓青少年走在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前列」,成為無數人特別是家長們關注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到專業人士那裡去尋找答案。
由北京大學出版社、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聯合主辦的「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8)」,就全方位地詮釋了這個問題。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董事長兼CEO胡敏教授在「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8)」的開幕致辭時就深入分析了當下與未來的挑戰,充分認可發展全球勝任力對於中國青少年的意義。他寄語家長:
「如果作為父母的我們,善於自我學習與成長,始終在追求自己夢想的路上努力前行,便會成為孩子崇拜和信任的榜樣;同時,我們也才擁有了陪伴孩子成長的能力,在他們需要的時候,不但能給予愛與關懷,還可以帶給孩子基於全球的視野和格局,陪伴他們成長為具有全球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
如果用一組關鍵詞來總結未來人才必備的素質,那就是:「視野」「素養」「選擇」,再加上「好奇」。
好奇 || 保持好奇力,
擁有持續進步的能力
哈佛大學前本科招生委員會高級招生官Sally女士就培養孩子好奇心的重要性發表了演講,她認為好奇心使我們不斷在知識領域探索,不停地提問與反思。在世界名校的錄取標準里,好奇心也是招生官希望從每一個申請者身上看到的關鍵素養。
哈佛大學前本科招生委員會高級招生官Sally
好奇心是個體學習的內在動機之一,是個體尋求知識的動力,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孩子生而具有好奇心,但為何長大成人後似乎就消失了許多?如何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又如何將好奇心轉化為創造力?
為了探究這些問題,我們不但找專家討論,也採訪那些好奇心一直在的「大孩子」,比如清華大學博士生、哈佛大學訪問研究生劉澤華。
這個笑容親切的男孩,已經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訊》)等學術期刊發表文章,本科期間帶領的團隊創新項目「人體運動行為感知平台」獲得「首都挑戰杯」特等獎。
在如今日新月異的快節奏社會裡,總是依靠固定的生存技能是不具競爭優勢的。保持較高水平的好奇力,能夠驅動一個人持續進步。
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微小個體,在他個人成長中,家庭對培養他的「好奇力」發揮了重要作用。之所以稱為好奇力,而不是好奇心,因為其不僅帶有力的屬性,且整體指代持久廣泛多樣的好奇心。在歷史上,很多名人的出色成就就是因為具有這樣的好奇力,比如史蒂夫·喬布斯的「Stay foolish, stay hungry」。
劉澤華的父母認為:好奇心是對新奇事物產生興趣,進而想去探索了解的一種動能。對於一個孩子,外界所有的事情都能引起他的好奇,而富有好奇心也是孩子最常見的心理特徵之一。但是,如何對待孩子「爆棚」的好奇心是父母需要思考的,要尊重並保護孩子的好奇心,並激發並引導他們的好奇力。
素養 || 培養具有全球
勝任力的中國青少年
全球化3.0時代,優秀的學校在全球招生,優秀的企業在全球攬聘人才,反過來可以說:孩子的學習跨越了國界,國際化人才的成長之路向更多人開放,更多個體擁有機會進行全球化學習、工作,與遙遠空間的人交往合作,當然,競爭也變得不再局限於一時一地。
面向未來培養我們的下一代,必須提升他們的「全球勝任力」。
新航道家庭教育研究院院長陳采霞
在新書《幸福就是一起成長》中分享了
她怎樣把孩子培養成「麻省理工金融小子」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教育與技能司司長安德烈亞斯·施萊克爾先生在主題為《教育孩子,不為過去,只為將來》的演講里,從現代科技給社會帶來的變化談起,對「全球勝任力」的概念進行了官方解讀:
「全球勝任力是指對地區、全球和跨文化議題的分析能力,對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觀的理解和欣賞能力,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得體和有效的互動的能力,以及為集體福祉和可持續發展採取行動的能力。」
他認為,「全球勝任力」是孩子們適應未來社會的重要因素:
「具有全球勝任力的學生能夠分析當地的、世界的,甚至跨國間的問題,能夠理解不同的觀點,能夠和不同文化的人進行開放得體有效的互動,並且能夠為集體的福祉以及可持續發展付諸行動。」
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副總裁冉維:人工智慧時代,再想把孩子逼成考試機器,他們也比不過真的機器
選擇 || 人工智慧正在
改變孩子的學習
這是一個知識時代,各個學科的研究突飛猛進,人工智慧正在急劇改變我們的生活,但不變的是人類大腦的規律,和進化嵌入我們基因的繁殖與發展主題,這個主題決定了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將越來越重視,同時也會越來越科學。
國家教育諮詢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國家督學張力教授進行了《從當前到未來的教育與學習,多維度的挑戰與機遇》的主題演講。他認為:
「今後的教育可能變成一種共同事業,實現從『教育』到『學習』的跨越,從一個社會的有力制度安排,過渡到包含了各種各樣形式的學習。在全民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歷的邊界將被淡化;因為新科技帶來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將為個人學習帶來極大便利,當然同時也面臨新的挑戰。」
「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8)」還進行了一個別開生面的「人工智慧如何改變我們的學習」的對話環節。
北京師範大學邊玉芳教授、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惠女士、鯨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王光宇女士、清華與哈佛聯合培養博士生劉澤華同學,就「人工智慧如何改變孩子的學習」這個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
他們的主要議題和觀點包括:
人工智慧時代,我們不用懼怕改變,相反要擁抱科技變革為個人學習帶來的便利。
培養孩子要發展專屬於人類心智的能力,放棄傳統的「機械型學習」。即使我們再想把孩子逼成考試機器,他們也比不過真的機器。
與人工智慧相比,人類最大的優勢在於進化賦予我們的感知與認知能力,表現在學習與工作領域,好奇心和創造力是最值得重視的關鍵性能力。
從就業的角度考慮,人工智慧確實會讓很多職業消失。哪些專業將來最有前途?如何為學習這些專業做準備?
部分家長零距離參與交流
視野 || 從國際研學開始,
培養走向世界的孩子
孩子成功走向世界的前提,是足夠了解世界。
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正式提出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開展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如今,已有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通過研學旅行走出校園,走出國門,了解外面的世界。
北京一零一中學副校長熊永昌先生、北京陳經綸中學高中校區校長牟成梅女士、北京市私立匯佳學校執行校長張曄女士在「向日葵國際教育高峰論壇(2018)」的現場分享了各自學校在國際研學方面所做的探索和思考——
研學活動並不是一次簡單的旅遊觀光,而是結合課程設計的一次教育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讓他們在跨文化交流中開拓視野,真正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很久很久以前,有人告訴我抖腿能瘦……
※模仿抖音里的小哥哥小姐姐,是要出事的......
TAG:青年文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