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意味著什麼?
最近幾年熱點頻出,大數據、3D列印、互聯網+、VR/AR、機器學習、人工智慧到現在的數字化,各種概念粉墨登場之後,我聽到最多的問題就是數字化到底是幹嘛的?十三五規劃里我們還在在全面推進信息化建設呢,咋就現在各種渠道都在談數字化了?
我也翻了一些報告,它們對於數字化的解讀也基本快趕上中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了。我想一個理念或者概念的提出必然有其時代的背景和相關產業、技術的積累所導致,說白了就是「存在就是道理」。我不是學術或者研究機構的人,所以搞不出深奧的體系和框架。但是我想如果拋開發砸的理論研究,也許可以簡單看看數字化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的理解是信息化解決的是效率問題,而數字化解決的是能力問題。效率和能力怎麼理解呢?先來看看這樣的例子:
考慮到中國幾千年的農耕歷史,我們就先看看一個農民的效率和能力問題。遠古的先民們從風采露宿且饑飽不定的狩獵、採摘生產方式,最終實現農業種植的轉變,毫無疑問是能力的提升。會種地以後,工具從石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器則主要是效率的大幅提升,因為工具的改良讓每個人干起活來更快了。而耕牛的出現則是關鍵的能力提升,因為耕牛突破了人類個體能力的局限,使得大面積開墾和種植成為可能。在這種能力沒有被突破前,要多收糧食就只能靠更多的人和牛去地里揮汗如雨。而且由於節氣的時間基本固定,那麼就迫使人們想辦法提升效率,在有限的幾天里儘可能多地去幹完更多的活兒,於是工具就不斷地被改進和創造出來。工業革命以後,化肥、機械等等新技術的出現再一次提升了農業的能力。有限的耕地和人員就能產生更多的糧食。以中國為例,農業在上千年的發展中糧食畝產的變化並不是很大,因此直到解放前平均糧食畝產也就不到400斤,而到了1965年由於育種、化肥等技術手段的普及,糧食畝產就超過了1100斤。
再結合我現在乘坐的高鐵,回想這些年的一個變化。我上大學的時候,火車時速基本還沒有超過120公里,買車票則必須去售票點去排隊才知道有沒有那種老式的硬質車票。最可悲的情況是好不容易排到你了,結果窗口裡的人告訴你她這裡沒有你要的車票,也許其他窗口還有不過你要接著排隊。後來鐵路系統信息化了,買票愈來越方便,但是回家的時間基本還是那麼長。所以這個階段信息化解決了效率問題,客戶服務效率、鐵路調度管理效率等等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這一系列的效率提升,才為高鐵的到來做好了準備。高鐵不可不謂是鐵路的一次極大的能力提升,這次提升直接衝擊了航空業的部分市場。人們從來沒有想過鐵路有一天會導致航空公司大面積退出800公里客運市場,而且歐亞大陸橋的速度運力提升使得中國東部沿海的商品在2周內到達英國倫敦成為可能,也將極大地影響了原本需要超過20天海運的國際期貨交易格局。
從上面的例子簡單看一看能力與效率之間的關係,就是當能力沒有大的突破時就靠不斷優化效率取得進步,就像古話說的「勤能補拙」。當效率提升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則會激發能力的飛躍,這種飛躍往往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顛覆性創新」。
從二戰之後大致經歷了電子時代、信息時代,兩個時代之間都是專註在當時技術能力基礎上的效率優化,而每一個時代的到來都是能力的一次飛躍。我們在過去的十多年裡大力推進信息化,是因為有太多的領域都存在效率低下的問題。藉助信息化的推進,大量的手工信息整理和傳遞被應用程序和網路所輕鬆搞定。產供銷各個環節的信息流轉更加高速,也是商業決策有了充足的信息來支撐。訂單處理更快了,庫存周轉也更快了,但是生產方式等還沒有發生很大的變化。例如從2010年業界就開始討論C2B模式,但是並沒有廣泛地被大眾關注和接受。我也曾經使用「必要」App採購過一些商品,差不多50天的交貨周期對我而言實在是太久了。之所以要這麼長的交貨周期應該與產線排班、物流管理等多種因素有關。所以在移動互聯網已經非常發達的今天,傳統行業還是有很多的局限需要去突破。
最近幾年移動互聯網、3D列印、新型電池、材料科學等等不同領域的技術進步,讓眾多產品、服務的能力躍升成為可能,再結合當前受人矚目的人工智慧、物聯網的興起,因此數字化轉型的理念也就自然興起。如上文所說,我認為數字化對企業意味著一次能力的提升和突破,它與更多關注於企業效率改善的信息化是有本質的區別。信息化使得產供銷各個環節的信息流轉更加高效,因此企業的產量提升、成本更加合理,從而帶來更多的營收。但是企業的產品從設計到製造並沒有突破型的改變,因此,現在工業品的製造還是要靠單一產品的大量製造來消化研發、製造的成本,這也就決定了我們往往要等兩年才能用到新一代的iPhone手機。但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催生了商業模式的創新,已經全面地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企業的產品與服務從設計到交付都需要隨之而改變,否則就只能被時代所淹沒。
時代進步的腳步走到了當下,數字化將逐漸開始深刻改變企業的能力。作為企業實現數字化的基礎,雲計算讓更多企業可以便利的獲取較低成本的計算資源,從而使得很多原本受資源限制無法完成的設計、研發可以開展;3D列印及納米技術等的成熟也會極大地降低模具加工、零部件加工的成本並可以快速交付;近兩年最熱門的人工智慧在除了大家所熟知的人臉、語音和自動駕駛等方面的成功應用外,也可以與大數據和物聯網結合來應用於工業的智能檢測、參數調整和維護預警等方面。眾多新興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得個性化商品、小批量快速迭代商品從設計、製造、物流和售後服務各個層面都發生質的轉變成為可能,這也是數字化的發展遠景。商品生產的模式變化,自然而然就會對所有社會行業都帶來巨大的影響。
TAG:李毅的咖啡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