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人平時交流,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古人平時交流,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大家都知道民國時期由胡適、陳獨秀、魯迅、錢玄同、李大釗等一起發起的新文化運動,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新青年》雜誌刊登都是採用新式標點符號的白話文。從此之後,我們的文學創作開始使用白話。那麼,在古代,古人都是滿口的文言文嗎?

先秦時候,確實是這樣的。當時的書面用語就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髮展的,因此先秦老百姓日常說話真的就是「有朋在遠方來,不亦樂乎?」。

後來隨著發展,文言文就成了出書立傳的官方用語,而口語經過發展,到了漢朝,就和文言文出現了一定的差距。西漢揚雄所著的《輶軒使者絕代語釋別國方言》簡稱《方言》,就首次用當時的口語通用語解釋了古語。但是這時老百姓講的話還沒有和文言文脫節太多。

到了唐代,由於佛教的發展,為了向當時文化水平不高的老百姓宣揚佛教,大量的佛經故事被翻譯為當時老百姓可以聽懂的語言,這就是早期的白話。這樣白話經過持續的變化發展,而文言文卻始終保持自己固有的格式和文體,在宋朝時,文言文和白話就已經不存在完全的聯繫。

當時的很多讀書人甚至不能用文言文精確的表述出口語想要說的意思。宋朝的文人在寫家信時,也會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比如說蘇軾最愛在信的末尾寫上「呵呵」兩字。

古代這兩個詞跟現在的「呵呵」可不一樣,類似「哈哈」表達了蘇軾豪邁性情的一面。而宋代理學家朱熹,曾經點評史書時也是一口白話。這時宋人的日常對話使用的已經是通俗易懂的白話了。

到了元代,使用蒙語的元朝皇帝更是省事,連詔書也用當時的口語頒布。明太祖朱元璋針對倭寇來犯下的詔書「殺了再說」更是言簡意賅。明清時已經出現了白話小說《西遊記》《紅樓夢》等。而且清朝皇帝批閱奏章時明晃晃的出現「知道了」這三個大字,是多麼的簡單明了。

當然,民國期間也有一些文人還保留著,用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從歷史上來看,從有科考以來所學的儒學典籍都離不開四書五經,這些都是由文言文所書寫。因此文言文成了專用的書面語言,並且一直保留著固有的格式直到新文化運動時期,而沒有條件去學習文字的老百姓則把白話發展了起來,最後大家都說白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馮趣聊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沒有劉備插足,東吳的「南北朝」計劃能否實現,統一三國?
希特勒晚年從不碰的三樣東西,現在的人卻瘋狂痴迷

TAG:老馮趣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