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三角各地融入上海,最需要轉換思路的是創新資源對接

長三角各地融入上海,最需要轉換思路的是創新資源對接

導讀

5月11日,首屆「長三角民政論壇」在滬開幕,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民政部門決定全面實施戰略合作,將四省市民政事業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聯手推進「一體化戰略下長三角區域的社會養老服務業」,以期共同提高公共服務、民生保障的水平。

5月21日,江蘇省蘇州市與上海市嘉定區共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構建嘉昆太(嘉定、崑山、太倉)協同創新核心圈。

對接融入龍頭城市上海,向來是長三角各地區爭先恐後的議題。從歷史經驗來看,誰對接得早對接得深,誰就先得利,實現經濟跨越發展。

01

上世紀90年代開始,崑山利用自身區位優勢、成本優勢,搶得國際製造業轉移頭籌,藉助浦東國際機場、虹橋國際機場開通契機,開通崑山至上海兩個機場的路線,同步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出口加工區,大力推行「以外引外、以台引台」策略,最終發展成為台資集成電路代工製造中心。

目前,崑山用全國0.1%的土地,集聚了全國2%的外資企業和10%的台資企業,成為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配套最齊全、規模最龐大的地區,多年位居全國百強縣之首。

2003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接軌上海、融入蘇南」發展戰略,大規模引進上海產業資源,實現了經濟發展新飛躍。目前先後與上海共建了上海外高橋(啟東)產業園、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上海楊浦(海安)工業園、上海奉賢(海安)工業園、寶鋼(海門)工業園、復旦復華(海門)高新園、啟東江海產業園等多個合作園區,累計引入億元以上企業77個,總投資291億元。在產業融合上,更是實現了「456」,即近40%的農副產品供給上海,50%的企業與上海合作,60%的貨物通過上海口岸。

最近幾年,浙江嘉興奮起直追,後來居上成為全省對接融入上海的示範區,依託通向松江、虹橋的G60科創走廊,打造滬杭嘉科創通道,集聚上海資源的能級陡然上升。

比如,單2016年嘉興通過上海這一產業大平台,共引進內資項目220個,實到資金73.8億元;外資項目117個,實際利用外資14.18億美元。目前,嘉興市1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園區)中已有15家與上海開放創新平台簽訂了合作協議。

在長三角各地各顯神通的背景下,2018年1月12日,長江三角洲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在蘇州舉行。江蘇、浙江、安徽、上海的最高層領導集聚一堂,明確提出了要打造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區域一體化市場、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環境聯防聯治等核心任務。

隨後,三省一市抽調人員在上海建立長三角辦公室,並制定長三角一體化三年行動計劃,掀起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新一輪熱潮。

02

不但上海周邊地級市和縣級市的領導頻繁造訪上海,而且上海郊區的領導也主動造訪上海臨近區縣,彼此間簽訂了一系列合作協議。

如松江區、嘉興市、杭州市、蘇州市等六個地級市簽署了G60科創走廊戰略合作協議,南通和上海簽署了科技創新戰略合作協議,其他跨界區縣也各自簽署了地理範圍或大或小的戰略合作協議。

從這些戰略協議大致內容來看,基本上都把規劃對接、交通對接作為區域一體化的首要任務,重點對接上海規劃修訂完善自身規劃,打通各類斷頭路並依託地鐵站點打造接駁的微公交系統。

瞄準上海產業園區、科研機構、公共服務機構制定目錄清單,力爭引進上海各類高端要素資源。這些措施和以前相比,基本思路大致相同,但更加深化細化、項目化目錄化,無疑將進一步深化區域合作的層次,提升區域合作的實效。

但由於行政壁壘、地理距離、政策差別、配套環境差異等的客觀存在,這些舉措能否適如人意,上海周邊區縣能否搶到自己心儀的上海資源,恐怕還是存在較大疑問。

03

那麼,該如何更加有效的對接融入上海呢?依據筆者近幾年參與上海和臨滬地區一體化規劃的經驗,作如下幾點策略建議:

策略之一:就地取材——離地招商孵化

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擁有高端企業和人才難以割捨的產業生態系統,並非是周邊地區都能充分招納落地的對象。同時,從東京都市圈實際經驗來看,與大都市核心區周邊距離超過1小時車程—大致70公里範圍,核心地區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就急劇衰減。這對超越這一距離的長三角區縣來說顯然不是個好消息。

從產業地理分布來看,確實也是距離上海越近的地區,產業和人才落地集聚度就越高,近水樓台先得月是普遍存在的客觀規律。

要破解這一瓶頸的策略,就是直接離地植入上海就地獲取資源。也就是到上海張江、漕河涇、自貿區、陸家嘴、金橋等產業要素和人才要素高度富集的區域設立離地孵化器、離地科技園,推出專項扶持政策和專項投資基金,就地吸引上海的創新團隊和創新企業入駐。

GDP可以與當地分成,財稅收益可以歸屬設立地區。條件成熟情況下可以推動入駐的人才團隊和企業項目分流落地到本地區。同時,考慮到張江雙自聯動政策優勢,如在張江科學城設立離地孵化器和科技園,還可以吸引國際創新團隊、外資股權基金等要素離岸入駐,依託通道開展海外融資和兼并收購。

奉賢東方美谷設立虹橋中心(虹橋核心商務區-虹橋綠谷商務樓B棟)

東方美谷大廈位於閔行區申長路588號,可租賃面積近23000平方米,包括地上2-8層,均為毛坯,地下B1-B2層為簡裝修。該樓由南橋鎮集體企業江海置業與5個村共同出資購買,是實現集體資產增值保值的一次全新嘗試,又是奉賢區在虹橋的橋頭堡。

這棟樓有四個特點:

1、地理位置極其優越。距離虹橋火車站300米、軌道交通2號線和10號線400米、虹橋公交樞紐500米、虹橋機場2號航站樓900米;

2、周邊配套的定位非常高端大氣上檔次。向西600米就是國家會展中心,西北方向還有國際醫學中心,周圍還聚集了眾多國際學校。此外,凱越、英迪格、萬豪、朗豪在內的多家國際五星級酒店環繞周圍。

3、擁有超甲級辦公樓的設計交付標準;

4、背靠南橋鎮政府,可以享受到奉賢南橋極其優惠的租金補助和稅收扶持政策。

策略之二:合同外包——研發聯合攻關

上海特別是張江大科學設施密集、科技創新人才密集,但周邊各個區縣都要請上海的機構到本地來設立分支機構也不現實。這一方面是上述上海機構人員不太願意到本地來落戶或全職工作,另一方面也是本地未必有足夠的人才和業務來支撐。

在這方面,經驗教訓也很多。比如長三角某些區縣硬是從上海拉來知名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或科技公共研發機構入駐,但由於當地並沒有多少適合投資或服務的對象,導致這些機構熱熱鬧鬧設個辦公室,後期卻出現了基本無人辦公、無人問津的現象。

在這方面,比較好的做法除了現在在推的區域創新券、共同利用上海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等措施外,也可以參考芬蘭核心技術研發全球發包的做法,廣泛系統地收集本地區企業技術升級或攻關的需求,加強與上海各類科研設施、科研機構和科研人才團隊的精準對接,簽訂技術研發外包合同或聯合攻關合同,充分利用上海的技術研發力量為本地提供緊密、市場化和定製化的服務。

當然,如果本地區某一類產業確實已經在長三角樹立了相對優勢,如崑山的集成電路製造產業,可以依託本地規模化的技術升級需求,邀請上海相關科研機構和服務平台入駐本地設立專項產業技術研究院,甚至建立IC研發製造科學城,也是可以考慮的措施之一。

策略之三:巨頭對接——聯結資本平台

對接上海高端要素資源,既要依靠傳統的招商團隊和招商手段,更要依靠品牌型的股權投資基金和平台型企業。

這兩類機構一個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投資掌握的成長性企業,一個擁有良好的上下游產業生態系統,無疑是本地可以藉助集聚資源的有力槓桿。而且與這兩類機構進行市場化契約合作和利益紐帶聯結,效果明顯也要好過相對淺層次的政府間戰略協議。

在目前大多數獨角獸企業都被BAT等平台企業收購納入旗下,大多數成長性企業都被舉行投資基金投資囊括的格局下,這種聯結與合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合作得好完全有可能獲取國內外和上海高端要素資源的風口與通道,搶奪到對接上海、對接全球化的先機與優勢。

為此,建議長三角地區的區縣可以在上海物色品牌度、規模度和國際化程度都較高的股權投資基金,加強對接合作並出資聯合設立專項投資基金,將符合本地區產業升級定位的各類創新團隊、創新企業納入投資篩選範圍,並引導到本地集聚發展。

可以物色平台型的科技創新龍頭企業,聯合在本地設立企業園,將勞動密集型的研發環節、大規模製造環節、上下游投資的企業等項目轉移分流到本地,形成產業集聚集群效應。

策略之四:跨區捆綁——共建臨界園區

從上海與周邊南通、太倉、崑山、吳江、嘉善、平湖產業形態來看,各區縣紛紛在臨滬邊界地區布局了各具特色的產業基地,有些產業園區和產業新城甚至深深切入上海邊界,猶如崑山花橋商務城,形成了一道對接上海的臨界「圍城」。

但這些臨界產業園區和新城由於行政壁壘和利益差異,雖然儘可能採取了吸引上海品牌園區設立分園等形式招攬要素資源,但本身仍然面臨上海郊區和中心城區某些核心樞紐的直接競爭。

比如上海虹橋樞紐作為國際貿易中心建設主陣地,商務樓宇天量供應,並通過建設諸多平台吸引周圍企業和人才入駐,輻射效應和虹吸作用同樣明顯。

在這種局面下,如何理順區域競爭格局和利益機制,合理利用商務成本和土地資源落差效應,就顯得尤為重要。浙江平湖和金山在交界之處聯合打造張江長三角科技城,就是一個非常值得借鑒推廣的創新舉措。

這個舉措打破了傳統地方行政區劃格局,在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統籌協調的前提下,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建設理念,按照市場化運作模式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跨省市合作的一體化及同城發展的先行先試實踐區。

由此推及,無論是嘉善-松江、太倉-崑山-嘉定、吳江-青浦-崑山,事實上都存在建設此類跨界產業新城的可能,如澱山湖邊的大周庄謀劃、白鶴-花橋-安亭城鎮圈等。

如果能夠以此為基礎,並與上海張江、臨港、虹橋等高端開發區戰略協作,共同建設長三角跨界科技產業新城,並處理好區域增加值、財稅收益分享機制,有可能在更廣更深層次上打開本地對接融入上海發展的場景,更加順暢的獲得上海的投資和要素資源。

張江長三角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

位於上海西南部楓涇鎮與浙江東北部平湖市的交界處,地跨上海與浙江兩地。總規劃面積87平方公里,其中浙江平湖市境內45平方公里,上海楓涇鎮境內42平方公里。

科技城由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管理委員會授權的張江楓涇科技園、張江平湖科技園共建而成,是上海與浙江兩地政府利用各自優勢,打破傳統地方行政區劃格局,在統一品牌、統一規劃、統籌協調的前提下,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等措施創建的中國第一個跨省市、一體化發展的實踐區。

————e n 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