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讀史識 | 邵鴻:說贛:正本清源

讀史識 | 邵鴻:說贛:正本清源

原標題:讀史識 | 邵鴻:說贛:正本清源


關注


copyright?《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江西地名研究》,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公眾號予以刪除。


方誌遠按:


2012年6月18日,在江西歷史學會第六屆代表會上,時任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的江西歷史學會前會長邵鴻沒有發表「例行講話」,而是做了一個很好的「學術報告」,題為「說贛」,討論「贛」字的起源及其自晚清開始成為江西簡稱的過程。


我在1986年第6期《爭鳴》上,曾經發表過「『江浙』辨」一文,指出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段里,「江浙」的「江」並非指現在的江蘇而是指當時的江西,「江」為江西的簡稱。於是有了請一位學者寫「豫章」的想法。許懷林教授畢生研究江西史,自然是不二人選。感謝《江西師範大學學報》的一再敦促,遂請邵鴻教授對「說贛」原稿進行修改,許懷林教授也欣然寫下了「說豫章」,我則對「江浙」舊稿做了較大的修訂和拓展,名為「說江」,於是有了這一組「說贛、說江、說豫章」,希望就這一話題及相關問題展開討論,推動江西歷史與文化的研究。


說贛:正本清源


邵鴻


說「贛文化」,不能不從「贛」字說起,恰恰在這個基本點上,其實還有工作要做。筆者想藉此機會從辭源學的角度,把對「贛」字的兩點認識寫出來,命曰「說贛」。


一、關於「贛」字的起源和演變。


因為資料限制,這一問題曾經難以解答。在傳世文獻中,「贛」最早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如孔門高足端木賜,字子貢,貢在古籍里常寫成「贛」或「贑」,贛有賜予之意,名字正相配合。




贛也常用作通假字,借為愚戇、戇直之戇。成書於戰國的《山海經·海內東經》:「贛水出聶都東山」。郭璞註:「今贛水出南康南野縣西北,音感。」同書《海內經》:「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這兩條記載不僅是先秦古籍中「贛」字的實例,而且公認與上古江西地區有關。從此,贛就和江西有了不解之緣。



但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里,卻沒有贛字。



▲《說文解字》中與「贛」相當的字形


該書卷6:



清段玉裁注云:



因為依據有限,段說並未得到廣泛認同。

近幾十年來,先秦、秦漢時期的簡牘、帛書、璽印、銘刻等考古材料大量出現,古文字學界對贛字的認識有了決定性突破。


從李家浩先生獨具慧眼破解「上贛君之諝璽」開始, 人們逐漸認識到:


戰國時期贛字形體:



基本構造是從章、從欠、從貝,欠亦為聲符。我們今天熟悉的贛字,實際上是以下字形的訛變和俗體字:



許慎錄為:



該字形實際也有訛變。後來贛一直有兩種讀音,一讀干,一讀貢,應與此有關。


在此基礎上陳劍先生又進而發現,早在西周金文中已有贛字,字形如下圖


是一個會意字,像人以雙手賜予玉璋,意為賞賜。後來右邊的(如下圖)演變為欠。



遂形成了贛字的早期形體(如下圖):



陳說證據充分,可以信據。由此可知,上古贛字的字形、字音確不從貢,段玉裁的見解實屬卓識。


近期我對古文字材料中的贛字做了進一步考察,得出的認識是:戰國及秦代上述各形體的「贛」字出現較多(特別是在數量頗豐的楚、秦系簡帛文獻中),而從貢的「贛」字則尚未見。


從已知材料看,從貢的「贛」字最早出現在西漢初年馬王堆漢墓帛書《春秋事語》中,用於子貢之名。



可能抄寫於西漢前期的定州漢簡《論語》,子貢也有寫作「子贛」或(下圖字形)


東漢碑銘中亦有實例,如《譙敏碑》及熹平石經《論語》。但漢代古文字資料中,「贛」字實例馬王堆帛書較為多見(特別是《周易》的「贛(坎)卦」部分和所附古佚書《要》),字形如下圖:



但從貢的「贛」僅見上舉《春秋事語》一例;又《漢印文字彙》共收入39個贛字,只有2個從貢,字形如下圖:



在諸多漢簡及湖南長沙走馬樓三國簡資料中,贛字絕大部分也是從貝而不從貢。總之,西漢以來伴隨著隸書的發展,從貢的「贛」字出現漸多,但更流行的寫法仍然是從貝的,部分字形如下圖:



此外,「贑」雖已出現,但極少見(目前僅一例,應為東漢之印)。到魏晉時期,「贛」可能已成為普通寫法,「贑」字也流行起來。曾經引起「蘭亭序」真偽之爭的東晉贛令王興之、王閩之父子兩墓誌三見「贑」字,這是六朝使用「贑」字以及已知最早將江西贛縣寫作「贑」的實例。這以後,除了少數學者(如唐代開成石經《五經文字》和宋代《廣韻》的作者等),一般人對「贛」的了解基本是:



了解「贛」的本字和演變,是解說贛文化的第一步,有其學術意義。


比如,我們無須再對贛之本意做無根臆測,也可以更好地利用新出考古和古文字資料研究江西上古史;又比如我們可以知道,今天所見先秦兩漢乃至更晚古籍中的「贛」或「贑」字,其實是後來抄刻而成,並非本來面目,因而自劉宋劉澄之以來聚訟一千數百年的「章、貢成贛(水)」之說的確是不能成立的, 反而是北宋歐陽忞《輿地廣記》先有贛水,後有章、貢的說法更值得重視。


二、贛作為江西簡稱始於何時?


江西稱「贛」,無疑因為縱貫全境的贛江之故。贛水至晚戰國已經得名,然而以「贛」代稱江西從什麼時候開始?這一問題向少討論,近來翻檢史料,發現這其實是很近的事情。


歷史溯源


西漢初年,在今章、貢二水匯流處設贛縣,隸豫章郡。


隋唐以來贛縣屬虔州,為州治。在很長時間裡,凡言贛、贛人,均指贛縣而言。如唐代著名書法家鍾紹京,《資治通鑒》卷209說他是「灨(贛)人」,新舊《唐書》本傳則說是「虔州贛人」。


又如蘇東坡謫貶北歸期間,於書信屢言「度嶺過贛」、「候水過贛」、「已到贛上」,又有名詩《八月七日初入贛,過惶恐灘》,「贛」也都是指贛縣和虔州州治之地。


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1153),以虔為虎頭不祥,改虔州為贛州。此後,「贛」較多的時候是指贛州(府)全境。


試舉數例:

江西(風水)之法,肇於贛楊筠松、曾文辿。及賴大有、謝世南輩,尤精其學。


紹熙癸丑之秋,贛境大水,至浸於(信豐)縣鼓樓兩樟之間。


江西山皆至五嶺、贛上來,自南而北,故皆逆。


明正德十一年(1516),朝廷設「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嘉靖四十五年(1566)定為南贛巡撫,下轄南安、贛州、韶州、南雄、汀州等府。


清初延續,至康熙四年(1665)正式撤消。這一時期並延及清代中後期,「贛」一般仍指贛州府境,但範圍有擴大的趨勢。贛州與原從虔州分出、清代又同屬嶺北道(後改贛南道)的南安,在稱謂上逐漸接近,「南贛」、「贛南」成為習語。因此,有時就有以贛代指南、贛情形出現。


如:


《明儒言行錄》卷8:「贛人性矯野,(王守仁)為立十家牌法,作業出入有紀,又行鄉約,設社學,教郡邑子弟歌詩習禮,……嶺北風俗,為之丕變。」既雲「嶺北」,顯然是指南、贛二府之地。


又明《李友華墓誌》:「(萬曆中)巡撫南贛,……在贛十四年,威惠甚著」。


《盛京通志》卷77《胡有升》:「(順治五年)以總兵出守南贛,……六年致仕,贛人思其德。」這裡單言的「贛」,已包括了整個南贛巡撫轄區。


儘管內涵逐步擴大,但直至清後期,「贛」一直只是局促於江西南部一隅,並未成為全省概稱。歷史上,江西的概稱有豫章、江西、江右、西江等,元明時期隨著江西行省設立,也稱江、江省,「江」成為江西簡稱。 清代朝廷詔奏及官方文書中大量使用「江省」、「江境」、「江撫」、「江、閩」、「江、粵」等語,曾任江西巡撫的蔡士英有《撫江集》一書,說明清代也一直如此。

但「江」作為省稱,易與江蘇和黑龍江相混(清代這兩省也可稱「江」或「江省」),因而最終未能持久通行,「贛」逐漸取代「江」成為江西簡稱。現在可斷言的是:清末江西稱贛已經普遍流行。


檢《近代期刊篇目匯錄》


最早有光緒二十三年(1897)十月初五日上海《集成報》轉載《申報》「贛省西學」報道,光緒二十七年(1901)有「贛撫被參」、「贛撫李議復新整事宜折」、「贛試不停」、「贛出教案」等報道,從此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江西、北京、上海、南京、廣州、重慶、武昌、廈門、山東等地多種報刊關於「贛」省的報道多達60條,其後宣統時期短短三年即近60條。


複檢《清實錄》


光緒二十九年(1903)「贛省」出現,迄光緒末共計6處;《宣統政紀》涉「贛(省)」之文則達20處。承廖聲豐博士協助檢索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清宮中檔和軍機檔,自光緒三十一年(1905)護理江西巡撫周浩就釐定江西營制章程上奏摺中首見「贛省」出現,此後也逐漸增多。


其他的例子還有很多,較具標誌性意義的如:


光緒三十一年(1905)發生「浙贛鐵路交涉」風波 ;光緒三十三年(1907)江西鑄造發行「贛」字款銅元;三十四年(1908)留日江西留學生創辦《江西》雜誌,刊萍鄉湯增璧作《警告全贛書》, 等等。


上述例證均可以證明,光緒末年「贛」稱已極其普遍,而且民間較官方公文使用要更早一些。不過應指出的是,清末江西「江」的概稱並沒有被立即廢除,而是與「贛」並用,直到民國才最終消失。


自然,「贛」稱的流行一定不始於光緒末年,而應有一個發展過程。但究竟早到何時則還需要研究。《清史稿》有以下三條有關記載:


《列傳》158《牛鑒傳》:(道光二十二年[1842]耆英等)合疏以保全民命為請,略曰:江寧危急,呼吸可虞,根本一摧,鄰近皖、贛、鄂、湘,皆可航溯。

《列傳》277《王東槐傳》:(道光三十年[1850]奏言)若開礦之舉,臣曾疏陳不便,順天已停,而湘、贛等省試辦,驚擾百姓,利害莫測。


《列傳》210《王拯傳》:(同治三年[1864]疏言)擬請飾贛、皖、楚、粵各疆臣,值此事機至緊,無論如何變通為難,總當殫竭血誠,同心共濟。


按說有這幾條證據,本可以認為道、同間稱江西為「贛」已漸流行。但鑒於以下幾方面原因,我以為還有可疑。


其一,我翻檢了眾多道光至同治時期的史料,未見江西稱「贛」確證。儘管說有易,說無難,特別是我的閱讀面相對於浩如煙海的同期史料當然還是有限,但問題是《實錄》和檔案材料也是如此,這就不能不慎重了。


其二,我一度認為是同治年間江西稱「贛」鐵證的趙之謙文獻被否定。同治十一年(1872)冬,著名學者和藝術家趙之謙到南昌,協助巡撫劉坤一撰修《江西通志》,光緒十年(1884)逝於江西。其間他在書信中多有談及在「贛」情形,並有《贛省通志》部分手稿存於上海圖書館。 但近詢該館有關同志,「贛省通志」四字非撝叔親筆,而是民國收藏者的題識; 而當下拍賣會上出現的諸多趙氏涉「贛」書札,權威的趙之謙墨跡集中不見著錄,公認的趙氏書札只說「江西」、「江省」、「江右」、「豫章」等,因而疑點甚多。筆者特請教清華大學古代書畫鑒定專家邱才楨博士,他斷然認為這些拍品全為低仿贗品。據此,以往著錄中個別涉「贛」的趙氏書信,也就難為信據了。


其三,《清史稿》成書於民國,編撰者往往用當時語言概括史料,包括詔奏文字。舉一個類似的例子,《德宗實錄》載:光緒二十九年(1903)七月護理江西巡撫柯逢時奏:「贛省義寧、新昌二州縣交界地方,有黃岡山,久經封禁。」這是《清實錄》最早稱「贛省」者。同年《江西官報》上刊有奏摺原文,內容詳盡很多,但這一段內容相同,唯「贛省」寫作「江西」。這顯然是宣統年間實錄館臣綜述奏摺時做了改動。因而《清史稿》的上述三條材料,也就值得存疑。至少,《牛鑒傳》一條明言「略曰」,說明經過概括而非原疏文字。


因此,江西簡稱為「贛」的約定俗成,應該還是光緒朝即19世紀70年代以來的事情。我很希望有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來發現更為確切的時間點。


我推測,之所以這一時期「贛」取代「江」成為江西簡稱,應和電報的流行有關。電報要求言簡意賅,不易誤解,為了區別,「贛」才最終成為江西的名號。中國電報的引進和流行,正好是19世紀70年代以後的事情,這可以印證這一推測是有根據的。顯然,相比於許多省份,如蜀、粵、閩、晉、豫、皖、滇、黔、浙、陝等簡稱的確定均不晚於明代,江西稱贛是很晚的事情,距離現在僅百餘年。由此,「贛」也走完了它從小到大的歷史道路,歷時兩千多年,又實在夠長。



搞清贛作為江西簡稱的時間也是有意義的,至少讀古籍時可避免犯錯。


比如,我們不能把古籍中絕大部分的「贛」當作江西看待;又如在清代檔案整理擬題或寫文章時,將清初江西稱為贛省、江西巡撫稱為贛撫也屬不夠嚴謹。此外,以贛稱來鑒別書畫文物,則是一種有效的辨偽手段。


同時我想說,對贛字的考察讓我聯想到:對於絢麗多彩、豐富深厚的江西歷史和文化來說,不僅研究天地極為廣闊,而且可能還有許多實屬基本的問題仍待關注和解決。研究者需要更加腳踏實地,勤奮努力,細緻深入,堅持不懈,才能把研究做到佳境。


作者介紹



邵鴻,男,漢族,1957年11月生,遼寧蓋州人,1975年11月參加工作,南開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歷史學博士學位,教授。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常務副主席。


讀史心得:


作為一名來自贛州的小編來說,讀此文頗有感觸。「贛」在清前期及中期一般指贛州府境,隨著時間推移其範圍有所擴大,直至清朝末期才取代「江」成為江西省的簡稱,具體時間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指正。但作者推測由於電報的流行,要求言簡意賅,且為了同其他省簡稱區分開,因此加速了「贛」作為江西簡稱的進程。不得不說,「贛」作為江西簡稱,是我們自出生就接受的知識,但在這背後卻有著悠久的演變歷程,正如作者所說,許多實屬基本的問題仍待關注和解決,此話不無道理。


——編輯部 謝殿誠


本期編輯:謝殿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瑤湖讀史 的精彩文章:

讀史識 | 曹家齊:宋朝皇帝與朝臣的信息博弈

TAG:瑤湖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