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民國軍閥來說,通電下野不是事兒,保住軍隊才是關鍵
原標題:對民國軍閥來說,通電下野不是事兒,保住軍隊才是關鍵
戰敗之後通電下野,就免於被處罰,這是民國時期軍閥戰爭中的常態。戰敗一方的首領通電下野之後,一般會選擇出國一段時間,或者到列強在中國的租界去居住。他們原來的軍隊如何處理,這取決於戰敗一方和對手的實力對比情況。
如果對手的實力足夠強大到能夠將戰敗一方的軍隊全部包圍繳械,進行改編,那麼一定會選擇這種方式。如果對手的實力還達不到這個程度,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首領通電下野去職之後,由他手下原來的將領暫時代替領導其剩餘的軍隊。
各派系軍閥首領下野是非常常見的事。比如桂系李宗仁、白崇禧在1930年中原大戰中失敗之後,不得不通電下野,暫時到香港居住,而剩下的桂系軍隊則由他們麾下的將領代為領導,閉境自守,蔣軍也無力攻入桂系老巢廣西,只能聽之任之。
起起伏伏最多的則是馮玉祥。馮玉祥在1925年與奉系的戰爭中戰敗,就通電下野,去了蘇聯,他麾下的軍隊余部則由原來的高級將領率領,退往綏遠,對奉系和閻錫山軍隊都採取防禦態勢。一直到1926年馮玉祥從蘇聯歸來,才又在內蒙西部沖洗集結,在五原誓師之後,南下關中,先解了楊虎城之圍,然後又全軍東出潼關,率先開始進攻直系和奉系軍隊。
中原大戰中,馮玉祥再次戰敗,戰敗之後他又通電下野,但這次沒有出國,而是去了泰山,通電宣布披髮入山,閉門讀書,不問政事,以此來避禍。他的軍隊則由麾下將領率領,在華北一帶分別駐紮,相互呼應。而這時候的中央軍剛經歷了中原大戰,也無力徹底消滅馮系軍隊,只能聽之任之。
1933年,馮玉祥又宣布出山,從泰山到綏遠組織他原來的軍隊,發動抗日。但在日軍與中央軍的夾擊之下,他再次戰敗,不得不又宣布隱居黃山,不問政事。他的軍隊則交給他手下的將領宋哲元指揮,繼續在華北一帶駐紮,保存實力,等待時機。在這次之後,馮系軍隊進行了改編,從原來的方面軍被改編為國民政府統一番號的第二十九軍。
更早一些,直皖大戰中,晥系段祺瑞戰敗,直系攻入北京,段祺瑞倉皇逃往天津,原來的晥系部隊因為全線潰敗,所以基本上被直系全部收編,這也是段祺瑞此後一直未能東山再起的主要原因。一直到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擊敗直系,段祺瑞才再次復出,出任臨時執政。
蔣委員長同樣也經歷過多次通電下野。1927年發生寧漢之爭後,委員長就通電下野去了日本,並和宋美齡結婚。他下野之後,他嫡系的軍隊由他信任的何應欽率領。寧漢合流之後,委員長復出視事,再次成為黨國領袖。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在全國輿論的聲討中,委員長不得不再次通電下野,回奉化老家隱居,不久後再次復出。
也正是因為有這個經歷,所以委員長在1948年底決心再次通電下野的時候,打的還是這個主意,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總統,主持和談。等到黨國內部的輿論壓力平息,爭取到美國援助之後,委員長再復出視事。但李宗仁卻認為,按照當時的憲法,根本就沒有下野之後再復出視事一說,既然已經辭職,他就是按照憲法繼任,而不是代總統。
國民黨遷台後,李宗仁知道桂系軍隊已經都完蛋了,他要是去了台灣,肯定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乾脆直接去了香港觀望風向,幾年後又去了美國。而委員長則在此之後宣布復出視事,又成了黨國領袖。而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遷台之前,各派系軍閥都已被消滅,只有中央軍大批遷往台灣。
張學良在九一八事變後,也因為受到全國輿論壓力,不得不通電下野,去德國和歐洲遊歷。一年後回國,他就又被委員長委以重任,率軍圍攻大別山根據地去了。同樣是因為他的奉系軍隊二十萬人這時仍然還在,而且是聚集在一起,並沒有被打散。
所以說,對民國時期的軍閥來說,通電下野不是什麼事兒,只不過是暫時避避風頭罷了。最重要的是能保住自己的軍隊,作為自己的政治資本。保得住軍隊,才有機會東山再起,保不住軍隊就再沒什麼機會了。馮玉祥在933年綏遠抗戰失敗之後,就遠離政治中心,就是因為他的軍隊解體了,都背叛了他。
作者:蕭武
※劉備愛美人更愛江山?因為他從不缺美人,到哪裡都有美女送上門
※為什麼孫休孫皓能夠扳倒權臣,而漢獻帝卻無法扳倒曹操?
TAG:蕭武有話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