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蔣介石在日記中承認:自己有八大缺點

蔣介石在日記中承認:自己有八大缺點

圖:抗戰期間,蔣介石在中央電台發表講話

文 | 諶旭彬

蔣介石乃貫穿中國近現代史的核心人物,討論與校正其成敗功過,是當代及後世史家必做的長期功課。至於其作為國家領袖,在個人性格與處事模式上的缺點,蔣氏日日燭照己心,其實早已留下「定評」。

1936年11月10日,蔣氏在日記中分析自己「一生短處缺點與病源」,寫道:

「甲、用人未及科學方法,並無綿密計劃;

乙、用人專用其才,而不計其德,不能察言知言;

丙、缺乏匯聚功能,部屬中自生矛盾與衝突;

丁、本人衝動性大,繼續性少,手令多而變更性繁,此乃思慮不周,行動輕率之過也;

戊、感情常勝於理智;

己、不注重提綱挈領,細事操勞過多;

庚、長於應變,短於處常,用人行政皆於臨急關心;

辛、各部機關未能調整充實。」

蔣何以形成上述缺點?史家多歸之為其成長環境,如王奇生認為,原因在於:

「他的少年時光,大部分是在母親和外祖母陪伴下度過的。……在兩位寡婦撫育、呵護下成長起來的蔣介石,其性格中難免養成某些女性化傾向,如陰柔、脆弱、敏感、細緻、多愁、多疑、愛整潔、愛操勞細事等。」

某些蔣自認的缺點,在身邊親信眼裡,往往有另一番面貌。

比如,蔣認為自己「缺乏匯聚功能」,以至於無法統合派系,導致「部屬中自生矛盾與衝突」,但陳立夫卻認為,讓部屬產生矛盾與衝突,本是蔣一貫奉行的權術手腕。陳說:

「蔣公不嗜殺人,而好使部下力量對立(如黨與團、政校與幹校等等),雖雙方均對蔣公擁護,終至力量抵消,效率低落,非良策也。」

稍後,全面抗戰爆發。蔣的上述缺點,亦隨抗戰相始終。

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對此深有感觸,在日記中多次提及。譬如,1937年9月,閻錫山「轉下之命令早發遲到」,蔣介石「徑下之命令遲發早到」,導致身處前線的萬壽山部不知所措,「幾於全部錯移其它位」。徐永昌感慨:

「委員長徑令太多,又忽略通知其長官,因之誤事者有之,發生誤會者有之。」

再如:

「日前蔣委員長手令湯恩伯軍調長治晉城,關麟征軍調新鄉兩戰區,聞之莫明其妙,以為有緊急用途又不敢留而不發,及詢悉無他急用又皆電請緩開。今晚決定皆各在原地留一部,此皆委員長游移不決之表徵也。」

徐永昌認為,當日軍隊的許多通病,其根源正在與蔣介石:

「軍長不聽集團軍司令命令,師長不聽軍長命令,皆因委員長好直接與下級者通聲氣之弊病所致,稍有所謂多線式系統之譏。按今日國家情形,委員長實不需再致力於下級將官之籠絡也。

「委員長每好親擬電、親書信或親自電話細碎指示,往一團一營如何位置等,均為詳及,及各司令長官或部隊長既不敢違背,亦樂於奉行,致責任有所諉謝,結果委員長之要求所至,戰事愈不堪問矣。」

也有部分缺點,得到了蔣有意識的「糾正」,譬如「用人專用其才,而不計其德」。自抗戰往後,蔣在用人方面越來越趨重於「德」。及至敗退台灣,還曾因此與蔣緯國有過一番辯論。據蔣緯國回憶:

「(為著)選擇幹部究竟是道德重於學術,還是學術重於道德,我們爭論了兩個禮拜。最後父親接受我的意見。」

「我舉了一個例子向父親說明:有一群道德好但不學無術的人,帶頭者道德學術兼備;另一群人則是學術超群,帶頭者也是道德學術兼備。前者帶的這一群人雖然品德好,但不學無術,他自己雖然品學兼具,但是這也要幫忙,那也要幫忙,非常辛苦。我跟父親講:『那就是您。』

蔣緯國並不認同蔣介石「用人以德為先」的這種自我糾正。

注釋

《蔣介石日記》(手稿),1937年,「雜錄」。王奇生:《從孤兒寡母到孤家寡人:蔣介石的早年成長經歷與個性特質》,「蔣介石的人際網路」學術討論會, 2010。陳立夫:《成敗之鑒:陳立夫回憶錄》,P457。徐永昌日記,1937年9月3日。徐永昌日記,1937年11月22日。徐永昌日記,1941年5月23日。徐永昌日記,1944年6月12日。蔣緯國/口述 劉鳳翰/整理:《蔣緯國口述自傳》,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8,P23-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糧價暴漲20餘倍,抗戰是如何堅持下來的?
陳香梅去世,她還原了「飛虎隊」的歷史形象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