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存在決定心理

存在決定心理

今日佛教哲學概論課內容較散,較多,像往常一樣只提綱挈領地給出關鍵點,實際上感觸頗多,較為燒腦。

【關鍵詞】存在,心理,結構性煩惱,線性思維 vs 如實觀,無始無明 vs 第一因,一念無明法性心,假我 vs 無我,自由意志,本能 vs 慾望,六道輪迴,當下

存在決定心理

存在即是當下時間中的關係集合,心理活動是關係活動。自我受到其他事物的限定,無法自我規定;心理是緣起現象,是緣起法,也不能受主體掌控,隨心所欲地收放自如。

結構性煩惱

什麼是結構性的煩惱?就是所有的存在都是存在自他依存裡面。結構性煩惱是無明的來源,基於自他關係。例如作為學生,處在師生關係中,就會有對早下課的盼望,這是由自他關係決定的。

如實觀

一般人們看待世界和自我的方式習慣於沿著時間的軸線方向,以旁觀者的角度,探討世界的本源和自我的演進,以過去某一點作為原點,一點點分析到現在。例如宇宙大爆炸理論,講奇點的大爆炸形成宇宙;或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兒時的心理陰影導致成年的心理疾病,是為線性思維。而佛教的入手處則在當下,從當下開始,觀察當下主體與世界的關係,延展到過去,觀察運動趨勢直到未來。這稱作如實觀。離開了現在的過去只是打妄想,過去的已經過去,現在對過去的顧戀發生在現在,而不是真的回到了過去;同樣,離開了現在的未來也只是煩惱,未來還沒有到來,從來也不曾有未來,只是一個個當下,未來只是現在所做事物的意義。藉此,否定了固定不變的過去、未來,過去是現在的過去,未來是現在的未來。

無明

無明不是對事物缺乏知識,而是對事物錯誤、扭曲的知識,構成對主體的障礙,即染污無知。知識在緣起中,需要與時間、空間、主體相應。一個四歲小孩掌握了製造核彈的知識是危險的,而一個阿羅漢聖人擁有不染無知,不清楚如何使用手機也不妨礙他斷除煩惱的境界力用。

無明是基於關係的煩惱,根源是自他依存的關係。無明是無始的,過去的種種呈現在當下,表現為對緣起的不了解。佛教思維基於當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當下呈現為無明,過去便都是無明,故無明無始;而對第一因的追問源於人對理性、邏輯的依賴,自他關係尚未建立時,宇宙、世界如何與主體無關,第一因如何、是否存在,對當下煩惱的消除沒有任何幫助。佛教基於當下的自他關係,用現在理解過去、未來,偏重於現實煩惱的解脫。這是本次課的重點。

一念無明法性心

法即是一切事物、現象,法性即是法的真理(緣起)特性,即事物的自我否定性。智慧、無明依法性建立,無明即是對法性的不了知。心指一切心理活動,也屬於現象,故也是法,也有法性。所有的心理活動都構成對主體的干擾,故心的現實面向即是無明,而心的可能性面向即是法性,故稱一念無明法性心,是修心能夠解脫的修道論基礎。

無我、假我

無我否定了實體的我(我所見、我所有、我所思)和不變的我(靈魂),但不否定表達上第一人稱代詞和反身代詞。在有他者存在時,我即是自他相對的所在,無他者時,我即是過去自我的投射,無常生滅。假我即是主體,主體間在不同因果系中相對。假我是緣起的,具有一段時間內的安定性、特定空間里的統合性,以及相對的自主性,是為「不無」;假我沒有非緣起的、無條件絕對主體,是為「不有」。基於無我成立的假我,不無不有,是為中道。無我即是真我,此外並無一個「本我」,否則會造成自我與世界的分裂。假我是建構的,即是自我。我們應該努力建構自我,追求無我的理想境界。

自由意志

自由意志存在於相關性未成為必然性時,是相關性維度里的主體運動。意志有三種,判斷、決定、行動。判斷基於緣起中積累的經驗;決定最為重要,意味著放棄自由進入與他者的關係。意志是自我否定的表達,決定之時,相關性中的選擇自由失去,進入選中方案的必然性。

自由意志的差異即是眾生類別的差異。眾生類別的差異不基於價值判斷,而是基於真理層面。貓跟人的差異只是緣起因果的不同,在價值層面平等;但貓的自由意志弱於人的自由意志,與貓相比,人的意志有更多的自由,因而能更好地認識真理;然而這個差異也是緣起的,是無常變化的,特定時刻也會發生改變。

本能、慾望

本能是主體存在運動中的虧欠,例如我覺得肚子餓,想吃食物,即是本能。慾望是基於自他關係的自我匱乏,例如單位給我發工資,與他人比較覺得不夠,想多賺一些,即是慾望。

六道輪迴

六道即是六種主要的心理特質,輪迴即是變化。由於身口意的造作(業)產生業力,進而塑造心理特質,進而反映到外在形態。臨終往生可以這樣理解:生命在不斷運動,想像成時空坐標繫上的一個點,此生運動的軌跡位於第一象限(右上角,坐標軸只包括X軸、Y軸正方向,X軸正方向為空間運動,Y軸正方向為時間運動),到了某個臨界點,來生的時空域位於第三象限(左下角,坐標軸只包括X軸、Y軸負方向,X軸負方向為空間運動,Y軸負方向為時間運動)。只有時空緣起中的運動,沒有不變的主體。

當下

當下即是現在加上意義。意義即是自他關係中自我對他者意味著什麼,自我能為他者做什麼。這樣便轉他者對自我的逼迫為關係的自由,轉有限的現實為無限的創造。這樣的當下即是永恆,即是現實的超越。

這次講座獲益頗豐,糾正了對簡單、平凡生活排斥、缺乏重視和熱情的心態,只要心態、想法與當下的時間、空間、自他關係相應,便是最正確的、最佳的、最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需要承擔壓力,意義在於解決過去問題,積累未來資糧,而不是簡單的分數高低。學術即人生,人生即學術。能夠不迷失自我,戰勝學習的壓力和自我的惰性,克服結構性煩惱,便是一大幸事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石山堂 的精彩文章:

TAG:青石山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