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保健的選擇——吳志華作品
據《澎湃新聞》報道:黑龍江消費者小姜稱,從2018年2月5日起,每日服用某公司的口服液,3月5日被醫院診斷為「藥物性傷肝」,併入院治療。
小姜的病例資料顯示谷丙轉氨酶為1105,穀草轉氨酶為283,均嚴重超標。
當然,此事件的調查,也許會以產品符合國家標準,是經過有關部門批准上市為結局。
但是,如果小姜本來就有肝病,兩項轉氨酶原來就高,那麼其一,小姜不至於傻到去冒險服用此口服液,因為此產品包裝上明示肝功能不全者不宜;其二,那時醫院就會讓其住院治療了。
在此產品的原料中,大名鼎鼎的傷肝中藥材何首烏,排首位。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何首烏致肝損害問題,早已在世界範圍引起了廣泛關注與重視,2006年,英國藥品和健康產品管理局發布了有關何首烏不良反應的相關信息,稱有7份懷疑與何首烏相關的肝損傷不良反應病例報送到了該部門。
中國是一個對中草藥有眷戀情節的國家,很多人,在西藥治療沒有什麼效果的情況下,往往會積極尋覓中藥奇方治療,雖然大多收穫更加失望,但是,這種現象還是前仆後繼。
基於多數民眾對中藥的毒副作用習慣性「無視」,仍然喜歡崇拜,於是就出現了很多以多種中草藥混合製成的保健產品。說實話,此類保健品,與一貼中藥煎熬成中成藥,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差異。試想,長期服用保健,與長期服用配方中藥,有多大差別?最大差別,應該是幾十甚至上百倍的價格吧!
在鳳凰周刊《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點擊鳳凰周刊:大陸中草藥肝損害調查參閱)一文中,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披露該院中藥傷肝致病佔51%,領先西藥49%。
「是葯三分毒」古代中醫,真正的意思,就不討論了。而現代人,大多人的理解是,只要是葯,就一定有毒副作用,沒有例外!
人類幾千年的發展,在植物性食物的選擇中,把可食的植物,分為三類。
一、藥用植物,內含對人類疾病有治療作用的藥物成分,也含有對人體毒副作用的成分,不可長期,不可大量服用。
二、又葯又食,有治療成分又有副作用,但副作用微弱。可長期食用,但一般不宜大量的食用,如大蒜、姜等等。
三、食物,可以大量又可以長期的食用。如,我們日常的米面、蔬菜、水果等等。
藥用植物,在中國,就是中草藥。中藥製劑、中成藥、大多中藥性保健產品,其本質就是整體的煎熬,並沒有去除其有毒副作用的成分。所以,傷肝傷腎是必然的。
當然,也會有些人,長期服用此類保健產品,並且還能感覺到一定的效果,貌似沒有什麼副作用。簡單對比,我們很多人也是每天都在食用含有農殘與激素的蔬菜水果,也是好久了,都還活著,貌似健康!難道我們就可以認為,每天食用一點點農藥毒,對身體沒有危害嗎?中藥熬成的保健產品,劑量實際是很少的,有效成分與毒副作用成分,都不會太大,所以暴露出來的傷肝事件,不多,實際上,傷肝是100%,沒有例外,只是多少之分。
此類保健產品,基本上從包裝上是可以識別的,會在主要原料中列舉N多種類的中草藥,但卻無法在成分標示處列表出每種中藥的核心成分以及含量,此項只能模糊的應付過去。
同一廠家的兩款產品,不同的中藥品種熬成,功效成分卻只是應付,都寫多糖。
當然,並非所有的以中草藥為原料的保健產品,都是悲劇與笑話。藥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項目,就是從青蒿中提取了青蒿素(點擊《醫藥衛生》雜誌:中藥標準化——中醫的未來參閱)。青蒿素是可以治療瘧疾的,偉大之處在於「提取」兩個字,提取就是捨棄有毒副作用的無效成分,留下對人健康有益的核心成分。如果直接用青蒿去治療瘧疾,相信也是有點效果,但卻不理想,劑量小以及副作用大。而提取出來的青蒿素,是無毒副作用,以及可以大量。被頒發諾獎,意義就在於「提取」。
類似於青蒿素的中藥性保健產品,也是有的,只是科技要求苛刻,成本也是較高,所以此類沒有毒副作用的保健產品,僅有少數公司可以做到,並願意去做。
此類產品,使用的原料中藥,都是本身毒副作用較小的,並且在成分表中,會列出每種中草藥其對應的成分物質以及含量,或者在原料列表中,直接就是寫某某中藥提取物。
當然,還有不適宜人群標示,也是非常有學問的。如果寫著什麼疾病不適合,特別是肝腎功能不全者不適宜,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信號,說明此產品傷肝,那麼即使本身肝腎功能好的人,何必去冒險呢?
如果是標示,一些特殊人群不宜,如兒童,孕婦等等,那是負責任的標註。畢竟我們家裡可能含有農殘的蔬菜水果,都沒有說明這些特殊人群不能食用。
當然,「三分治七分養」的古代中醫指導思想中。重點強調的還是佔七分的「養」,指的是營養、休養。
在修房子中,需要基礎材料、裝飾材料,而決定房子堅固的,是基礎材料。在人的健康保健問題上,基礎的蛋白質、礦物質、脂肪、維生素、纖維等等營養素,才是真正決定健康的,而藥物性的保健,只能是輔助。
任何一家有意義、對人類有價值的保健產品生產企業,必定是以基礎營養素製造為主的。(點擊健康迷宮——吳志華作品參閱)
TAG:慶元德合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