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專註力,到底怎麼培養!
關於專註力,一直是很多寶爸寶媽們關注的焦點,常在後台提問:我的孩子專註力不行,玩具摸不到五分鐘就撂過手了、積木三層沒搭上就推倒不要玩了、故事沒聽幾分鐘就要出門去逛……更不要說再稍微大一點的孩子,很容易上課走神、寫作業注意力不集中,錯誤率特別高,也不注重細節,成績也始終掉尾巴。不知道該怎麼辦?
其實有個誤區首先應該跟寶爸寶媽們分享一下,孩子的專註力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升的,比如一歲以內的娃兒,注意力也就只能保持在五分鐘之內,哪怕是孩子平時很愛玩的玩具也不能長時間吸引。不過孩子專註力的培養與後天訓練也很有關係,只要方法得當,孩子的專註力就能夠大大提升。
如何訓練?竊以為首先應該要從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入手。
人們在做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事情時,總是最專註的,而且這種專註力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比如說看動畫片,就很少有孩子還是三心二意懶懶散散的,因為動畫片有情節、有畫面、有聲音,各種感官器官的刺激綜合到一起,讓孩子擁有了愉快體驗,於是總是瞪大了眼睛、心無旁騖地看完一整集還意猶未盡。
當然,這裡並不是提倡一定要從看動畫片入手訓練孩子的專註力,不同孩子的興趣點和潛能會表現在不同地方:有一些孩子可能搭積木玩不到五分鐘,但聽故事就能特別安靜入神;有一些孩子則是握筆畫畫很不耐煩,但卻很痴迷拼圖……做父母的就是要盡量敏銳地去發現自己孩子的這些興趣點。
發現了興趣點,接著父母要做的就是「視而不見」!
可能有些爹媽就著急了:從孩子最喜歡做的事情入手我們可以理解,但為什麼要「視而不見」呢?難道不需要保護嗎?不需要引導嗎?不需要陪伴嗎?
保護、引導、陪伴當然很重要,當孩子在玩耍之前、或者遇到危險時,你的保護必須到位;當孩子遇到困難來尋求你的幫助時,你可以視情況來引導;當孩子希望跟你進行親子交流時,你的陪伴會讓孩子特別愉悅。但這些都不該發生在孩子獨自做事的過程中,絕不該在孩子專心地思考、沉浸在Ta的興趣之中時橫插一腳!
比如說孩子在猶豫畫太陽到底該用什麼顏色時,爹媽就不該在旁提醒:紅的紅的,太陽是紅的;當孩子正沉浸在聽故事時,爹媽就不該在旁邊問:小紅帽去看誰呀?狼外婆是誰扮的呀?當孩子還在嘗試積木到底該怎麼搭時,父母就不該在一旁提醒:錯了錯了,這塊應該放這邊!
還有一種情況,父母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化身「貼心小保姆」:餓了嗎?要不要吃一點什麼?要喝口水嗎?要不要吃點蘋果還是梨?數學作業是不是還有一項?你快點寫啊!
這麼「著急」的父母,以為是在幫助和引導孩子,其實都是強制地打斷了孩子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孩子的專註力自然不能提升,自然容易開小差,自然容易走神。
思考是需要過程的,也是需要環境的。所以很提倡父母在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之前,先解決場景的干擾問題,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盡量不要打擾,也不要過分關注,不要用成人的經驗去判斷,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思考過程,不要以你的標準去干預和催促。
這裡還有一點,需要特別提醒各位三歲之內孩子的爹媽:孩子吃飯的時候,絕對不要邊玩邊吃。孩子不願好好吃飯,不少家長就一邊放動畫片,一邊往嘴巴里喂飯,希望孩子能夠多吃一點。殊不知這波操作不僅影響孩子的消化系統,養成了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對專註力的培養也是大有壞處,很容易讓孩子一心二用,不專註。
聰明的爸媽想要提升孩子的專註力,不妨就從最簡單、最基礎的良好吃飯習慣入手吧。
本文圖片轉自網路。
贊 賞
TAG:謝宏真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