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上頭」了!怪不得的你總迷糊
(本文為原創文字,請抄襲者自重!)
本文理論依據:《中醫耳鼻喉科學》、《實用中醫內科學》、《現代中醫辨病臨床治療學》、國醫名家劉獻琳先生用藥心法
列位看官,今天我們的話題,從「痰濁」二字說起。
說起來,隨著近些年中醫科普的不但深入,有太多的網友對「痰濁」、「痰濕」之類的概念,牢記在心。論養生,論中醫,似乎到了張口閉口不離「痰」的地步。
那麼,這痰濁在身,到底會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和您說其中的一個表現。它很常見,不少人吃過它的苦頭。這就是頭暈迷糊。
說起這頭暈迷糊,不少看官可能早就有所體驗:坐著時間久了,站起來的時候可能會迷糊。午睡一覺醒來,起床的時候也可能感覺迷糊。還有高血壓患者,在很多時候也會感覺到迷糊。至於說因為頸椎病而頭暈的人,更是數不勝數了。
不過,這些,還都是「小菜一碟」。臨床,有一類病人,一旦眩暈發作起來,便不敢睜眼。一睜眼,那就是天旋地轉、萬物皆非。同時,患者可能噁心,欲嘔,心慌氣短,耳鳴不已。身體彷彿不自覺地向一側傾倒。
這種眩暈,才真是厲害。
看官,這個病,現代醫學有一個名字,叫做梅尼埃病。梅尼埃病,中醫有一個稱呼,叫做耳眩暈。現代醫學認為,這病和內耳膜迷路積水有關係。此病是眩暈癥狀的第一大誘因。為什麼說是第一大誘因?因為有國外統計研究顯示,此病占所有眩暈癥狀患者的百分之六十。
那麼,祖國傳統醫學如何來看待它呢?病因病理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今天講的,就是痰濁中阻所致。說白了,還是因為痰這個惱人的傢伙。痰濁阻滯在身體里,就會阻遏陽氣。陽氣不能上升到頭部,陰濁同時不能順利下降和排泄,這就讓清竅備受蒙蔽,於是就發生眩暈了。另外,痰濁的產生,主要源於脾虛。脾屬土,肝屬木。脾土不強,不能榮培肝木,那麼就容易導致肝鬱化火生風。肝風挾痰濁上犯清竅,眩暈之狀更甚。所以說,我們可以把這一組癥狀簡單理解成痰濁「上頭」。
看官,可不要以為我們說的是什麼奇異病症。此類癥候,在許多人,尤其是素有冠心病的人身上特別常見。臨床上常有這樣的病人,素來患有冠心病,忽然有一天突發眩暈,不能自持。這時候看中醫,其舌苔往往白膩,同時伴發噁心嘔吐、耳鳴、胸悶氣短等癥狀。再一摸脈,弦滑分明。不用說,這就是痰濁中阻、清陽不升導致的眩暈了。對他們而言,這真的是痰濁上頭了。
那麼,這個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當然要化痰了。化痰,就要找到竅門。竅門是什麼?脾主運化,為生痰之源。所以,就要健脾而化痰。這才是竅門。在此基礎上,配合息風降逆的手段,也就可以達成療效了。
在這裡,我們給您展示一張當代名家的臨床驗方。它對我們很有啟迪。組方如下——
準備天麻9克,鉤藤15克,半夏15克,茯苓30克,白朮18克,澤瀉18克,豬苓15克,桂枝9克,生牡蠣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臨證常有加減。有驗案顯示,3劑癥狀大減,再用3劑,則癥狀基本消失。
此方的擬制者,乃是我國當代著名中醫學家劉獻琳先生。劉師1928年生人,為齊魯杏林名宿。再多的介紹,我們就不說了。說了,有廣告之嫌。
簡單說說裡面的方義吧。
天麻,性味甘,平,歸肝經,善於息風止頭暈。鉤藤,性味甘,涼,能息風平肝清熱,也是治療眩暈的常用藥。兩味葯,專註於息風。方才說過,痰濁中阻所致眩暈,多少有些內風妄作的原因在裡面。所以,我們息風。
然後看裡面的半夏、茯苓、甘草。這三味葯,如果加上一個陳皮,這就是二陳湯。二陳湯,看官記住了,它是化痰之總劑。半夏健脾燥濕化痰降逆,陳皮行氣燥濕、理氣健脾。那茯苓健脾利濕,甘草和中。四味葯如四隻利劍,從不同角度,直擊脾虛生濕、脾濕內困的癥結,這就難怪它成為治療痰症的一把利器了。
接著看白朮、澤瀉、豬苓、桂枝。這四味葯,配合茯苓,就成了古方五苓散。五苓散幹啥呢?這就是利水滲濕,溫陽化氣。它也是化痰濕的千古妙方。這裡面,澤瀉利水滲濕。豬苓和茯苓淡滲利濕。白朮苦溫,健脾以運化水濕。然後再用桂枝來溫陽行氣化水。我們知道,這痰飲為陰邪,它無陽不化。膀胱氣化排泄水濕,必須要用溫陽的手段來助其一臂之力。桂枝的應用,目的就在於此。
如此一來,痰濕得以排解,脾氣得以提振,清陽得以上升頭面濡養清竅,頭暈的事情可以解除了。
看官,這就是眩暈症的一種病因病機的解讀。您看懂了嗎?
列位!本訂閱號,為什麼要如此詳盡的解讀病因病機和理法方葯?看官都知道,我們去醫院看病,能在門診里和醫生聊幾句話?通常情況下,沒說幾句,就有下一位病人來了。受時間和精力的限制,醫生也的確無法和我們多談。但對於我們患者而言,與醫生交流的目的是什麼?最重要的,無非就是這病怎麼來的、怎麼沒的。關於醫學裡面的道理,我們渴望懂一些,卻沒有機會懂。有感於此,我們才把中醫學裡面的道理,用儘可能通俗的筆法,詳盡地說給看官,目的就是讓大家解心頭之惑,了解疾病的來龍去脈,替醫生做好中醫學的科普工作。因此,我們的宗旨,就是讓不懂中醫的人,能看懂中醫。至於文中所述方葯,皆選自上古經方、歷代時方、當代驗方,目的在於更好地說明問題,讓病家有前人的經驗可循。它不是給患者開方子,更不是為了賣葯才。所以列位在借鑒的時候,務必由中醫師辯證指導才能考慮應用,以求萬全。
全文完。您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TAG:健康每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