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這樣的酷吏,但同時也有徐有功、杜景儉那樣的好法官!
出於穩固國家結構考慮,不管是唐高祖李淵,還是繼任者唐太宗李世民都是採取了懷柔政策,在盡量不與高句麗發生摩擦的同時,唐朝也積極和朝鮮半島上的另兩個國家百濟、新羅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唐朝這麼做的目的很明顯,感覺就像現在中國跟北朝鮮以及巴基斯坦保持著友好關係一樣,你懂的。 眼看唐朝的態度跟之前的隋朝截然不同,高句麗表面上也裝得恭恭敬敬,但實際卻變得更加狂妄。很快,高句麗就轉而將矛頭指向了相鄰的百濟國。 一看高句麗耍這樣的流氓,唐太宗當然不爽,一開始是給予勸說,勸說無效再給警告,可是警告無效,那對不起,只能戰場上見了。這就是貞觀十九年唐太宗要打高句麗的直接原因。
既是如此,唐太宗也不至於御駕親征吧,唐太宗之所以這麼做,也是基於國家未來的考慮,儘管唐太宗那時已將李治冊立為太子,但對於李治的懦弱,唐太宗卻擔憂,正是這樣,唐太宗才想以最狠、最集中的力量解決高句麗問題。更甚的是唐太宗不但御駕親征,而且朝中的幾個重臣,長孫無忌、李世勣、岑文本也都隨駕,甚至那位那時就喜歡呆在家煉長生丹,多年不願接客的尉遲恭也被唐太宗拉出來隨軍。 至於太子李治則被安排在戰場後方的定州(河北定州)監國,與此同時唐太宗還詔令高士廉、許敬宗為共知機要(負責後方的機要事務)。高士廉是長孫皇后的親舅舅,而許敬宗只是一個外人,這一點也能同樣讓人感覺到唐太宗對許敬宗的信任。(別急,後面還有唐太宗對許敬宗更為信任的表現。)
人性是複雜的,但同樣境遇下不同人還是會有不同人還是會有不同的選擇的。嗯,其實是如此,特別是寫來俊臣時這個感覺更為強烈。在當時的吏官中除了來俊臣、周興這樣的酷吏,但同時也有徐有功、杜景儉那樣的好法官。呵呵。
唐太宗出征不久,跟隨在左右的宰相(中書令)岑文本卻因病死在了半途。岑文本死後,唐太宗下了一道詔書,擢升許敬宗為中書侍郎。同時又將他調到了前線去接替原來岑文本的工作。中書侍郎是中書令的副手,但在那骨眼上無形之中許敬宗就相當於代宰相了。
許敬宗剛到前線不久,恰逢節節取得勝利的唐太宗在圍攻高句麗的安市城(現在遼寧海城市)。
一看安市城受困,高麗的北傉薩(古代朝鮮的官名,相當於司令官)高延壽、南傉薩高惠真趕緊聯合了十五萬軍隊過來救援。但在駐蹕山腳下,唐軍照樣把高延壽與高惠真的軍隊給打得落花流水,最後投降。(駐蹕山原名六山,位於現在遼寧遼陽境內,這山是經過唐太宗的這次征戰勝利後才改名的。) 雖然這次所取得的勝利實屬不易,但對比著之前隋煬帝楊廣傾盡國力卻毫無收穫的情形,唐太宗是心情大好。
※這個女皇帝打造了半個世紀太平盛世,卻遭世人譴責,只因男尊女卑
※歷史上的「世界霸主」,追憶真正的輝煌巔峰
TAG: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