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有100萬人正在「消失」……
沒有辦法去面對這個社會、去面對自己
捲縮在一個安全的空間
內心才會有些許釋然
在日本有這樣一大群人
他們把自己與外界封鎖起來
不上班、不上學、不與社會聯繫
躲在一個狹小空間內,自我封閉地生活著
被稱為蟄居族
蟄居族人數超過100萬
最高的蟄居記錄有長達40年
他們「失蹤」的原因有很多
社會壓力大,扛不住了,選擇自我逃避
對自我期望過高,能幹一番大事業,
最後被現實落差給打擊
考試失利,未達到父母的期待,
自暴自棄、
校園暴力、感情創傷、
父母離異、求職失敗或失業
這些都會令他們內心倍感受挫,
產生無形的「自卑感」
進而選擇了「逃避」,消失在大眾的眼球里,
自身的情緒也得以安放
其中蟄居族裡面有80%的人口是男性,
且大多數都是擁有碩士學歷的高智商人員
不堪生存的壓力,
工作難找、害怕失誤、不敢嘗試
讓生活陷入僵局、一潭死水、沒有了任何波瀾
最後選擇封閉自己,不跟任何人往來
待在了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靜謐空間
「我也知道這是不正常的,
但我不想改變,這裡(房間)感覺很安全」
頹廢、孤僻、有社交恐懼症
使他們產生了很強的焦慮感
這跟中國的蝸居、宅男宅女有一絲相似
現在互聯網這麼發達,
不需要出門就能滿足幾乎所有需求
於是獨自宅在家上網打遊戲、追劇看書、刷手機追熱點
一個星期不出門都完全可以挺住不動搖
但日本的蟄居族要比宅「嚴重」的多了
「讓壓力見鬼去吧。我不喜歡它,
我就是失敗,這(蟄居)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熱情、
人生價值觀念也悄無聲息的發生了變化
不想去面對複雜社會、提不上力氣去改變自己
對蟄居這種安逸有著上癮的享受
55歲的蟄居男Sumito Yokoyama
在房間里待了33年未出去過
待在房間內的時間越長,就越難走出去
起初還能夜晚人少時,外出買點生活用品
但隨著網路的普及,似乎有了不用出門的理由
內心總是
很難
很抗拒的去邁開那一步Yokoyama雖沒有嚴重的疾病
但身體狀況不佳,經常感覺疲憊,
只想靜靜的待在家裡
Sumito Yokoyama
一年後,Sumito Yokoyama在自己的公寓里死去
遺體是過了兩個月後家人才發現的
逃避到極限,直到被死亡無聲的吞沒
一切都是那麼的悄無聲息、無法言說……
Sumito Yokoyama
135編輯器
「世界不會因為我們的一舉一動而變得更好」
「逃跑,只有逃跑的時候,我才是我自己」
蟄居者
Chujo被家庭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走在父母已經鋪好的路,無法真正做自己想做的事
羨慕著別人的生活日常,想與父母袒露自己的想法
卻得到家人變本加厲的訓斥跟打擊
心情無比的低落與沮喪,恥辱感不斷加深
於是工作兩年後,
Chujo開始把自己關進房子里……
攝影byMaika Elan
「蟄居」在日本已成為一種社會健康危機
令安倍晉三的政府深感不安
便設立了心裡諮詢中心
讓一些社工組織人員進行登門拜訪
與蟄居者溝通聊天、
寫信等
方式開導、
解開他們的心結
讓蟄居者早日走出房門,接觸社會,不再恐懼
剛開始的時候,
蟄居者是拒絕與外人交談的
社工都是想盡辦法跟蟄居者溝通
通常要花一年到兩年的時間
才順利與蟄居者達成「和解」
最終慢慢「走出房門」
組織各類活動,
讓蟄居者相互認識、一塊互動聊天
還會教給一些基礎的生活知識
打掃房間、洗衣服、煮飯、買菜
把人間煙火味逐漸帶進他們枯燥苦悶的生活里
並鼓勵他們去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
不斷的激勵、給與心靈上慰藉
如果社會、家庭、工作拋棄了你
不要自暴自棄、自我躲避
逃避雖有用,但不能把一生都用在逃避上
一味的逃避是可恥的,只能得到暫時的心安
走出去晒晒陽光、吹吹小風,找好友敘敘舊
壓力、焦慮、「喪氣」自會慢慢消散開…
「萬物皆有裂痕,裂痕那又怎樣
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不必感到痛苦,不必受思想折磨
打開心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去結交朋友,去尋找另一半,
去呼吸新鮮的空氣、調整好心態
美好的一天自會來到身邊
小話題
阿宅們,今天來聊聊
假如吃穿用度一應俱全的話,你可以在家宅多久呢?
萌君最大限度是在家宅三天,瘋狂追劇
猜你想看:
青森攻略
|
富山縣
|
東京百年老店
吉祥寺
|
東京吃貨清單
|
去日本必做50件事
※日本網友集體曬自家貓咪成長照,不忍直視…
※沒去過這些地方,吃過這些美食,都不好意思說去過日本!
TAG:日本旅遊攻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