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弼的超能團隊:基層能扛事,中層敢扛雷,高層願扛責
文丨《那些年》小小那
管理學作家東方贏總結過一流公司的三個硬指標:基層勤於扛事,中層敢於扛雷,高層勇於扛責。
他說,「現實中,想賺大錢的人多,想做大官的人多,想出大彩的人多,但有擔當的人少。所謂擔當,就是當你面對那些與你有關又不全與你有關的麻煩, 你可以選擇躲避,但你沒有,而是扛上了。這一扛,意味著你超越了自己,擴大了你的重負與責任,也擴大了你的影響力與領導力,擴大了你的潛力與未來。」
當一個團隊中,自上而下每個人都願意承擔更多責任,那麼這個團隊的戰鬥力將超乎我們的想像。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一場河陽之戰,便充分展現出了李光弼團隊自上而下的超強擔當力!
基層能扛事 ——小將單槍匹馬斬勁敵
公元759年九月,叛軍首領史思明率精銳向河陽(今河南孟縣)發起進攻。而當時駐守河陽的唐將正是與史思明「冤家路窄」的李光弼。之前幾次較量,雙方各有輸贏。這一次,史思明又是來勢洶洶,一到河陽,就先派出一員猛將來挑釁。
這個猛將叫劉龍仙,他來到河陽城下,一邊騎馬秀武藝,一邊破口大罵李光弼,表現出一副相當囂張的樣子。
李光弼回頭問將士:「誰去給我幹掉他?」
大將僕固懷恩請戰,李光弼卻說:「這事兒不該是大將來做」。
這時有人推薦僕固懷恩手下的小將白孝德,說他英勇善戰,可堪此任。李光弼問白孝德意願,白孝德當即請戰。
李光弼問他需要多少人馬。白孝德說:「不需要,我一個人就行」。
李光弼很佩服這個小將的果敢,不過堅持問他還需要什麼。白孝德最後說:「這樣吧,派50個騎兵做我的支援,至於其他人,到時候給我擂鼓助威就行了。」說完就縱馬出發。
只見白孝德神情自若,雙手各持一把鐵矛,策馬河水,直奔劉龍仙而去。而劉龍仙看白孝德就一個人,根本沒放在眼裡。等到白孝德走近的時候,劉龍仙正要射箭。白孝德忽然擺了下手,表示自己不是來打仗的。等走到距離劉龍仙十步遠的地方,白孝德開始跟劉龍仙對罵。劉龍仙逐漸放鬆警惕,這時,白孝德突然怒目而視,高聲呵斥,並舞動鐵矛,躍馬攻擊。
與此同時,城上的唐軍戰鼓如雷,喊聲震天動地,五十名騎兵飛奔而出。劉龍仙大吃一驚,但已來不及發箭,只好撥馬逃走。而白孝德奮起直追,最後砍下其首級帶回城裡,令叛軍大為驚駭。
當團隊遭遇干擾和挑釁,這位基層小將的奮勇擔當,不僅殺了敵人威風,漲了團隊士氣,更是為領導層騰出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去謀劃大局。他本人也因此升任鎮西、北庭行營都知兵馬使。
中層敢扛雷 ——大將為顧大局抗軍令
當時,李光弼所鎮守的河陽包括三座城——南城、北城和中潬城。其中,中潬城是最為薄弱的。因為,說是城,但它連真正意義上的城牆都沒有,僅有高度及人肩的矮牆,時人稱之「羊馬城」。
所以,對於這座城,李光弼是最不敢掉以輕心的。他不僅親自駐紮,還不斷加強防禦——矮牆外面設了柵欄,柵欄外又挖了壕溝,壕溝寬兩丈,深兩丈,可謂層層戒備。
得知叛軍將來進攻,李光弼派出大將荔非元禮負責防守,自己則坐鎮瞭望台,用一面小紅旗進行現場指揮。
荔非元禮作戰經驗豐富,亦頗有主見。在接下來與叛軍的較量中,他數次違抗上級命令,自作主張,掌控大局。
儘管因此得罪了領導,但事實證明,他的決策都是正確的——
當時叛軍憑藉人多勢眾,同時從三個方向發起進攻,前面的士兵鏟土填溝。後面裝有攻城武器的車輛相繼而來,然後他們砍伐柵欄,逐漸開闢出一條進軍通道。
眼看著叛軍迅速逼近,瞭望台上的李光弼火急火燎,但任憑他怎樣揮動小旗,荔非元禮卻按兵不動。李光弼派人去質問。荔非元禮反問道:您是想守,還是想戰?李光弼說:當然想戰。荔非元禮說:既然想戰,敵人耗費體力替我們填溝開柵,何必阻攔?李光弼這才理解。
等柵欄被砍倒,叛軍體力也消耗得差不多了,這時,唐軍突然出擊,叛軍紛紛後退。然而,等敵軍後退數百步,唐軍又撤了回來。李光弼見狀,勃然大怒,派人召他來問斬。荔非元禮不從,說:「戰鬥如此緊張,叫我去幹什麼?」說罷徑自率軍回城。
等了很久,直到叛軍鬆懈下來,荔非元禮才再次擂鼓吶喊,率軍衝出營門,殺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作為執行層的領導,為員工著想,為上級負責,這是本分;而為大局著想,為結果負責,才更顯擔當。所以,在重要抉擇面前,敢扛雷,敢犧牲,這樣的中層領導,更值得尊重和鼓勵!
高層能扛責 ——領導以身作則敢擔當
在中潬城戰敗後,叛軍轉而將炮火指向北城。
當時敵眾我寡,唐軍將士頗為惶恐。李光弼在城牆上觀察叛軍陣勢,說:「叛軍雖然人多勢眾,但軍紀並不嚴整,我們不用怕!我向你們保證,過不了中午,一定能把他們擊敗!」然而唐軍苦戰良久,勝負仍不能判定。
危急關頭,李光弼再次集合各將領,緊急調整戰略。他下令:「再上戰場,你們就看我的軍旗行動,緩慢擺動時,你們隨自己的判斷戰鬥;急劇搖晃,三次觸地時,全軍便同時衝擊,深入敵陣,誰若敢後退一步,立刻斬首!」
面對如此苛刻的軍令,可以想像不少將士都心懷抵觸。這時,李光弼又做了一件事——取出匕首,插進靴子,然後對眾將士說:「萬一戰敗了,各位在前方戰死,我就在後方自殺!我絕不讓各位獨死,而我卻獨活!」
這番話,大大鼓舞了將士們背水一戰的勇氣。各將領立即出擊,當李光弼急搖軍旗,三碰地面,各將領霎時間一齊拚命進擊,呼聲震動天地,叛軍崩潰,被殺千餘人,被俘五百人,被投入河中淹死的亦有千餘人。
三年後,宋州(河南商丘)被叛軍圍困,李光弼立即前往救援。當時有人勸阻,說叛軍勢頭正盛,還是莫往火坑裡跳為好。然而李光弼說了這樣一番話:「現在國家安危,全扛在我肩上,如果連我都害怕退縮,朝廷還有什麼希望?」
這便是危難面前,一位優秀領導者的擔當!
記得航海業流傳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矩——當一艘船遇到危險要沉沒時,船長一定要做最後一個離開的人。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只有船長是富有擔當的,乘客才會交付信任,才敢登上你的船,跟你去乘風破浪。
回顧整個平叛過程,李光弼團隊自上而下展現出的這份擔當,仍然值得今天我們每個人去學習和傳承。
很多時候,能決定一個團隊生死存亡的,恰恰是這些關鍵時刻敢擔當、能擔當的勇士。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公司會在常規績效考核之外,釆取「關鍵行為考核法」——無論你是來自高層、中層還是基層,只要在一些非常規的、突發性的重大事件中表現突出,都會獲得額外獎勵,甚至成為公司的重點培養對象。
在你所在的團隊中,你屬於基層、中層還是高層?
而你,又是否會在關鍵時刻,扛起你本可以逃避的責任?
TAG:那些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