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濟-從通寶到紙鈔
公元621年,即唐朝開國的第四年,鑄行了「開元通寶」。開元通寶的外形繼承了北魏五銖和隋五銖的風格,錢文卻別出心裁,既不是重量,也不用年號。「開元」,顧名思義,是開闢一個新紀元的意思;「通寶」,自然是作流通的寶貨。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清末,歷時一千三百餘年,中間還衍生出泉寶、重寶、元寶等等。最多的南宋嘉定鐵錢,竟有十四種「寶」。貨幣稱寶,說明它流通的範圍和發揮的作用都比過去擴大,錢幣名實都成為寶物而支配人類社會了。
唐「開元通寶」上的四個隸字,書體端莊,相傳是當時著名書法家歐陽詢寫的。用隸書作錢文,雖然從三國時已開始出現,但開元錢影響極大,從這以後的錢文一般都不再採用篆書了。
在一些開元通寶的背面,有著星點、月亮或太陽,還有星月在一起的。這在我國貨幣史上,是一種獨特的現象。更有一種開元錢,它的穿孔上面有一仰月如 ,也有作俯月的如這月文的來源,有人說是工匠起初進呈錢模蠟樣時,被皇后掐了一指甲,鑄錢的工匠不敢動,結果遺留在錢背上。還有人把這「月文」說成是楊貴妃的指甲痕。金朝有一個詩人曾寫了「金釵墜後無因見,藏得開元一捻痕」的詩句。
開元通寶的大小,跟漢朝五銖錢差不多,重量為二點四銖,即一兩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說,十枚錢重二十四銖,恰好是一兩。後人嫌二點四銖這個數目麻煩,就將「錢」引伸為一個新的衡制單位:一兩等於十錢。中國古代重量進位很複雜,「錢」的應用是改為十進位的關鍵。後來鑄錢,大小和輕重都用開元錢作為樣子。「錢」這個重量單位,就從唐朝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唐代推行青苗稅、地頭錢和兩稅法後,錢幣的使用更為廣泛,這對貨幣流通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白居易在《贈友》詩中說:「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賤糶[tiào跳]粟與麥,賤貿絲與綿。歲暮衣食盡,焉得無饑寒?」農民為了取得銅錢繳納賦稅,不得不低價出售糧食和絲綢,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
開元通寶是唐帝國近三百年間流通的主要錢幣,唐亡以後還繼續流通了七百多年,直到明朝末年才被廢止。唐朝不僅鑄造開元通寶,而且又用年號作錢名,如乾封泉寶、乾元重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等等。真正的紙幣到宋代才出現,並得到推行。這是宋代幣制的最大特點,雖然民間交易仍是以鑄幣為主。
宋代的鑄幣比唐代要複雜,但對於使用,倒未必是缺點。比如幣材,有銅、鐵、金、銀,可是銅錢和鐵錢各有各的流通區域,金錢、銀錢多當作禮品和紀念之用。同樣是銅幣,也分有平錢、折二(一錢當二錢用)、折三、折五和當十、當百等好幾種;看起來好象繁瑣一些,實際使用時就象現代的紙幣和鋁輔幣一樣,多種面值還更方便些。
年號錢在宋代最為流行。兩宋三百多年,十幾個皇帝倒有五十多個年號。除了宋太祖趙匡胤學「開元通寶」的樣鑄造「宋元通寶」外,後來的宋朝皇帝都鑄過年號錢,總計有四十多種。年號只是表明造幣的年代,至於錢的大小和輕重,變化不大,也不妨礙流通。錢文的書法,篆、隸、草、楷、行書都有。最早這樣作的是宋太宗趙光義,他用草書、楷書和行書三種字體各書寫了「淳化元寶」幾字,以後就形成為風氣。相傳蘇東坡寫過元豐、元佑錢文。宋徽宗趙佶用獨創的瘦金體寫了「崇寧通寶」、「大觀通寶」等。楷書、行書比篆書、隸書更加能夠運灑發揮。宋代錢幣上的書法,在藝術上達到了空前的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趙光義鑄造淳化元寶的那一年(994年),和王小波一起在四川起義的李順,以他大蜀王年號應運命名,鑄造了「應運元寶」和「應運通寶」。如果說三國時的太平百錢不是起義軍鑄造的,那麼這「應運元寶」和「應運通寶」就是最早的農民起義軍鑄幣了。
宋代除錢幣以外,白銀當作貨幣使用更是普遍。宋朝政府向遼、金、西夏有歲輸和所謂「犒師金」的負擔;加之內部局勢不穩,銅錢的幣值波動很厲害,不少地區貨幣又互不通行,均不得不使用白銀。白銀有碎散的,也有十兩、五兩等鑄成錠的,最大的一種銀錠重五十兩。錠多數成長方條,但也不固定於某一種形式。
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聖二年),北宋政府發行了官交子,面額分好幾等。考慮到紙幣用舊了容易模糊、破損,所以以三年為期,到期以後用舊的換新的。1105年(宋徽宗崇寧四年)又實行幣制改革,把交子改稱為「錢引」。從此,紙幣就在全國廣泛流通了。
錢引是領錢的證書,就是兌換券的意思。它後來也叫作「鈔引」,其作為紙幣的含義比交子更加明確了。它用黑、青、紅三種顏色,分六次印製成功,上面有圖畫,有文字,可以說是我國多色印刷術的開始,在世界印刷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價值。
在交子和錢引流通的同時,各地區還產生過關子和會子。它們起初也是民間的,後來改為官辦。從它的用途及交、關、會三字詞義相近看,毫無疑問都是紙幣。
TAG:滿襟風霜盡揮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