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日本遇刺,為大清減了1億兩賠款,回國後慈禧說了七個字
李鴻章是近代史上難以評價的人,敬他愛他恨他的人都有,他作為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上影響深遠的一代忠臣,雖然有著拯救清政府的志向,也付出過很多行動,但生在這個落魄的帝國之中,李鴻章只落下了個「賣國賊」的千古罵名。
李鴻章簡介
李鴻章,生於安徽合肥,原名章桐,字漸甫、子黻,號少荃(泉),謚文忠,乃清朝末期重臣,清末近四十年的國家大事無不與其有關,他一手創建了淮軍和北洋水師,倡導了洋務運動,李鴻章曾經代表清廷簽訂了《中法新約》《辛丑條約》《馬關條約》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
甲午戰爭失利,無奈出使日本
1894年8月1日,甲午戰爭正式爆發,李鴻章被任命為清軍最高統帥,戰爭從一開始就朝著李鴻章最不願意看到的局面直轉而下,一個又一個的噩耗傳進了李鴻章的耳朵里,後來清廷向日本提出了議和,李鴻章羞愧於日本人面對面,當恭親王試探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的時候,李鴻章派遣的是在天津海關工作20多年的德璀琳。由於日軍節節勝利,並不想立刻收兵,他們希望佔領的是東三省領土,很快德璀琳灰溜溜的回到了中國,並沒有談成。
1895年2月1日,清政府又派張蔭桓和邵友濂二人赴日,與之和談的是日本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上來就咄咄逼人,表示二人不是重臣,沒有話語權,再次拒絕和談,聲稱要恭親王或者李中堂前來日本才能好好和談。
沒多久,日軍取得威海衛勝利,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政府沒有了和日本和談的籌碼,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1895年3月19日,李鴻章一行人到達日本馬關,拉開了歷史上著名的「馬關議和」序幕。
李鴻章到了日本後,與伊藤博文商討簽約,伊藤博文表示:第一,清廷必須賠償白銀3億兩;第二,日軍佔領大沽、天津、山海關,駐紮在此的清軍交出物資;第三,津榆鐵路由日軍接管,停戰期間所有費用由清廷支付。
如此喪權辱國的條約,李鴻章不敢擅自做主,於是像慈禧發送電報,遭到拒絕後,要求重新談判,一時間,談判陷入僵局。
1895年2月22日,李鴻章奉旨進京,此時的日本表示,如果清廷想和談,不僅要賠款割地還得承認朝鮮獨立,慈禧氣急敗壞,大發雷霆,隨後不表態,滿朝大臣一時間大眼瞪小眼,沒人敢說話,這是個遺臭萬年的差事,李鴻章為此多方奔走各國領事館,希望尋求幫助,但弱國無外交,列強紛紛拒絕了李鴻章的請求。
1895年3月4日,光緒正式委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3月14日,李鴻章再次前往日本馬關,3月20日午後兩點半,李鴻章一行人登上了馬關春帆樓,中日兩國代表唇槍舌劍,談判再次僵持不下,恰在此時,一樁突發事件改變了談判的進程。
在3月24日下午4點多,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李鴻章乘轎車返回驛館。誰知,就在李鴻章乘坐的汽車快到驛館時,人群中突然竄出一名日本男子,對著李鴻章就是一槍,李鴻章左臉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李鴻章畢竟是經歷過大風大浪之人,面對此事,他叮囑手下把血衣收起來,不要洗,面對斑斑血跡的黃馬褂官服,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身安危,而是朝廷利益,73歲的李鴻章算是找到了一點安慰,他一聲長嘆:「此血可以報國矣!」
李鴻章傷勢稍好勉強能走後,於是參加了第四次中日談判會議,在會議上,李鴻章據理力爭,利用這件黃馬褂把之前3億白銀減為2億白銀,隨後他請示慈禧太后,在獲得可以簽訂的答覆後,簽下了《馬關條約》,當他回國後,拿著這件黃馬褂呈給慈禧太后時,慈禧看了一眼,淡淡的說了七個字:難為你了,還留著。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大清國進入戰爭狀態,李鴻章得知此事後,老淚縱橫,用手杖觸地:「內亂如何得止?如何得止?」李鴻章的悲傷讓在場的官員動容失色,他們從未見過冷靜鐵血的李鴻章在情緒上會失去控制。即使是在最傷痛最悲涼的甲午戰爭失敗後,李鴻章也只是無聲淚下,1900年8月15日,大清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
1901年,李鴻章78歲。這一年,是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終於病倒了,一病不起,八國聯軍草擬了一份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
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在北京賢良寺魂飛魄散。臨死之前,李鴻章迴光返照,除了兩行清淚,他無話可說,沒多會就去世了,終年78歲。
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小編認為,李鴻章是舟,只恨生不逢時。弱國無外交,一遇專制皆變奴才。很多事情不是靠一己之力就能扭轉,大清的腐朽之根已深埋百年,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存在了千年。歷史是統治者的歷史,死人永遠也無法開口說話,對待歷史上的每一個人物都要客觀的去評價而不是盲目的批判。
※他是一名中國人,抗戰勝利後為何收養一名日本傷兵,原因很簡單?
※他是中國有名的十大悍匪之一,雖然因生活所迫,但所作所為太可惡
TAG:文化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