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遵道守分,方能福集壽臻

遵道守分,方能福集壽臻

近來讀《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被裡面的深意所吸引,不禁產生了下筆的想法。

孫思邈孫真人(資料圖)

今天想寫的主旨是「遵道守分,福集壽臻」,然後結合孫真人的《福壽論》進行寫作。我們首先要談到「遵道守分」。遵什麼道,怎麼遵道?而「守分」,又是守什麼分,如何守分?

一、

天道與本分

「道者何也?虛無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這是《玄綱論》里對道的一個大的概述。再往小些往人性上說,道者何也?

《中庸》上說:「天之命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所謂「天之命謂性」,是指人的天性。「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的原則去進行修治。

褚遂良《黃帝陰符經》(資料圖)

《黃帝陰符經》上說:「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人秉天地之氣而生,生成之後,人又是天地的一個小化身。太空中一點不昧的虛靈,即天性。此性長清常靜,無情無意,無思無為,但它應變事物無有休停。此性應之於人,即為人心。

人心因為有情有意,想思有慮,時時在動,故謂:「人心,機也」。而天道,是世間萬物的主宰。所以要想得到人類社會的太平,人身自我身命的安寧,必須返本歸根,依循常清常靜、無思無為、無情無意的天道。這就是遵循本分。

二、

仁與儉:天道所常,人之本分

清代悟元子劉一明祖師則補充解釋說:「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謂真心,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而人得以為人者是也。」如果沒有做到守道,或者超過了限度,就是非分。

天性者,天賦之性,即真如之性(資料圖)

《唐太古妙應孫真人福壽論》里的提到了富貴者與貧賤者的非分:「富貴者,以輊勢取,為非分也。貧賤者,以佞盜取,為非分也。」之後又舉了例子:官爵之非分者,車馬之非分者,妻妾之非分者,童僕之非分者,而這四種非分總結起來就是不仁之非分。

道與儒不同,這裡的「仁」不是儒家的「仁」的含義,不是指仁義,而是指廉謹。廉,即稜角分明、是非分明;謹,即謹慎。這裡的「不仁」,就是指是非不分,恣情縱慾。

後面的屋宇之非分者,粟帛之非分者,衣食之非分者,飲食之非分者,這四種總結起來就是不儉之非分。不儉,簡單來說就是不節儉。

《道德經》有言:「「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由此可見節儉的重要性,做不到的話,自然也是非分。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資料圖)

不仁不儉,如此種種,皆與造善之積不符。積不仁之多,造不善之廣,神皆記之,神而追之則矣。尚不能逃其往負之災。道教是講承負的,《文昌帝君陰騭文》里講:「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

因此孫真人說:「如此者,於我如浮雲,不足以為富也。」若是真有以此為富的,也不過是為富不仁,積不善之多而煞其命也。此非分也,神已記之,人不知也。

三、

元載:不遵道,不守分,福壽全無

我印象中最不「遵道守分」的人,當屬唐代宗李豫時期的宰相元載了。他是中國歷史上巨貪之一。抄他家時,起贓無數。就沖他家中藏有贓物胡椒八百石,鍾乳五百兩,就略可知其奢糜腐敗的程度。

唐代宗李豫(資料圖)

這也最為讓人記憶深刻。胡椒日常用量極少,一餐飯,數粒即足。然而,從其家抄沒的差不多有現今的六十多噸重。這就得需要上百峰駱駝,才能從印度洋的海濱,運到唐首都長安,現今航空距離也得有三千多公里,何況是當時的駝隊?何等辛苦不易!

元載遂兼任度支使時,志得意滿,自恃除惡之功,非議前賢。他認為滿朝文武,無人比得上自己。後來,元載為獨攬大權,上奏皇帝,要求吏部、兵部對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不得檢驗考核,並於公府門前杖殺了彈劾他的大臣。從此人們再也不敢公開非議元載,就算走在路上,也不敢交談,只是以目示意。

周幽王時期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在唐朝完美的重現了。當時,元載獨攬朝政,貪財納賄,培植親信,排除異己,凡是想求官仕進的,都要向他的兒子、親信贈送厚禮。元載任相時,宣州有一老者向他求官。元載只給了他一封書信便打發走。

貪污的胡椒就多達八百石(資料圖)

老者走到幽州,拆信觀看,見上面只有元載的署名,別無他話,非常生氣,但只得持信去求見當地節度使。節度使見了元載所書,將老者迎到館舍,加以款待,又贈送他絹帛千匹。元載得勢之威勢,可見一斑。

唐代宗對元載所為非常清楚,但考慮到元載任相多年,想讓他善始善終,因而單獨召見,加以勸誡,希望他有所收斂,元載卻不思改過。嚯!皇帝親自來勸還不聽,古往今來也是沒誰了,利令智昏莫過於是。

後來代宗下詔賜死元載,妻及子並賜死,並且挖開元載父祖墳墓,劈棺棄屍。這可就不只是「死有餘責,秧其子孫」了,連死去的宗祖都要一起受辱。史書稱:「及死,行路無嗟惜者」。他得勢時是如此的倒行逆施,人們對他的死無人嘆息也就不足為怪了。

《新唐書》書影(資料圖)

《資治通鑒》上說元載臨死前,劊子手問他還有什麼要求,元載知道逃不過一死,於是他央求:「願得快死!」劊子手說:「相公須受少污辱,勿怪!」於是脫下臟襪子塞其口而殺之。

《新唐書》稱元載「嗜學,工屬文」。《舊唐書》稱他「性惠敏,博覽子史,尤學道書」。元載出身寒微,應當知曉百姓之苦,然而當他做了宰相,卻大興土木,全然不顧庶民之生死。

他好讀書,尤擅道書,考慮到他的時代,很還可能是讀過孫真人的福壽論的,可他乾的全是非分之事,更別說遵道守分了。此等不仁之富,也就促成他最後成了真正的為富不「人」。

四、

福與壽: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接下來,「福集壽臻」要怎麼做到呢?這其實也就是孫真人的這篇福壽論里探討的主旨「福」與「壽」。那麼,問題來了:什麼是福?什麼是壽?為什麼說福滿了壽就會到來呢?

福、祿、壽三星高照(資料圖)

古人認為,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與「禍」相對。老子在《道德經》里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是對福與禍的一種辯證認識。《禮記》則曰:「福者,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也就是說,「福」有順利、諸事如意的含義。

許慎《說文》里提到:「福,佑也」。有著賜福,保佑之意。縱觀古今,人們對「福」字的認知各有側重點。

孫真人福壽論的第二段開頭就說道:「福者,造善之積;禍者,造不善之積也。」也就是說,人之所以有福或者有禍,全因自己善或不善的作為。

福者,造善之積;禍者,造不善之積也(資料圖)

《太上感應篇》里也有:「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其認為禍、福雖然難以預測,但是會因為人自己的行為而轉化、改變。

《尚書·洪範》曰:「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因此,一般人都會認為長壽便是有福。五福從來先說壽,其次云何?直至三公未足多。然何為壽?

《說文》里提到:「壽,久也」。在古代壽的含義代表著祈福平安,延年興旺長久之意。「壽」字寄託著人們的期盼、祝福和嚮往。如何能被稱為久?那自然是長生才能久視。

天損有餘而補不足(資料圖)

韓非子也說:「全壽富貴之謂福。」而孫真人卻說:「貧者多壽,富者多促,貧者多壽,以貧窮自困而常不足,不可罰壽。富者多促,而奢侈有餘,所以折其命也。乃天損有餘而補不足。」

由此可見,僅僅多壽還不能被稱為有福,只是因貧窮而不罰壽罷了。宋代大詩人陸遊也曾在他詩作的《貧歌》中說道:「壽居福之首,貧為士之常。造物賦我貧,乃以壽見償。

宋代另一位大詩人楊萬里則在他的《病中感秋》一詩中說道:「壽外康寧方是福,不然徒壽不須休。」這些都說明了「福」里囊括了「壽」,但與「福」相比較起來,「壽」卻不能代表「福」。這就像是數學裡的集合,福為母集,而壽只是子集。

福集壽臻(資料圖)

五福齊備,百福駢臻,才能以壽為福,從而福集壽臻。如果只是長壽,貧窮而又困苦,或者體弱多病,常年卧床不起,這種長壽反而使人痛苦,自然也稱不上享福,甚至可能還是一種受罪。

鄉下把結婚和有些老人的去世,謂之為紅白喜事。之所以把有的老人的去世稱作喜事,就是因為他們雖然得到了長壽,卻常年癱在床上,動彈不得,生不如死。因此,福壽雙全,才應該是人們所追求的目標。這也是孫真人在福壽論里,倡導大眾所追尋的根本目標。

《道德經》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而福壽論中也將人也分成了聖人、賢人、達人、信人等等,人貴要有自知之明,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了解自己的缺點,進而虛心改過,取長補短。

奉陰德而不欺(資料圖)

恰如《福壽論》最後所說:「人若奉陰德而不欺者,聖人知之,賢人護之,天乃愛之,人以悅之,鬼神敬之。居其富而不失其富,居其貴而不失其貴。禍不及也,壽不折矣。攻劫之患去矣,水火之災除矣,必可保生全天壽矣」。

如此這般,自然證得福壽雙全。那麼福集壽臻,福壽駢集,又哪裡是什麼難事呢?

(編輯:柯恩)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人要學會的不僅是長大,還有如何復歸嬰兒(下)
如何看待「道系青年」的活法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