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網路介入約會,是什麼讓我選擇了你?

當網路介入約會,是什麼讓我選擇了你?

編者按:對配偶選擇的研究很少考慮單身人士對未來伴侶的家庭特徵和經歷的偏好。本文利用日本婚介機構的在線約會記錄,研究單身人士對約會請求的反應與伴侶家庭環境的關聯性。結果顯示,單身人士對潛在伴侶家庭特徵的偏好源於對伴侶家庭未來義務的擔憂以及對某些家庭特徵的刻板印象。單身人士不太可能接受來自大家庭的約會請求。然而,來自一個大家庭的人,如果他們是長子,並沒有兄弟,那麼阻礙他們約會的機會就更多。研究還發現,日本的單身人士更看重的是具有普遍價值的家庭特質,而不是與自己相似的特質。

引言

個人如何選擇伴侶問題對我們理解社會不平等至關重要。對擇偶模式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與種族或民族、宗教和社會經濟地位相關的單身者偏好上。然而,個體在擇偶時也可能有其他偏好。因為婚姻需要人們與伴侶家庭成員建立關係,並對其承擔責任,所以在擇偶時,他們很可能將伴侶的家庭屬性考慮進去。儘管了解單身族的家庭特徵如何在擇偶中創造有利或不利條件可以揭示出不同家庭結構和經歷的人在長期生活中存在差異的過程,但是很少有研究直接針對伴侶家庭特徵的偏好。

電腦配對約會服務的激增為研究單身人士的擇偶偏好提供了新途徑。本文利用日本一家婚介機構的記錄,研究不同家庭特徵、婚姻和生育史以及其他家庭環境對他們在線約會請求的良好反應。與西方大多數約會服務不同的是,為這項研究提供數據的機構要求其成員在與他人約會時提供詳細的家庭歷史和成員信息。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分析日本單身人士對不同家庭特徵的人的反應來直接評估他們的偏好。本研究關注日本不僅是因為其數據的獨特性,還因為了解日本網路約會服務用戶的擇偶偏好本身就很重要。類似於其他工業國家,使用電腦配對服務來尋求浪漫伴侶在日本越來越受歡迎。在21世紀頭十年,提供約會或配對服務的企業大部分都是通過電腦交換個人資料和約會請求,日本也因其少婚和晚婚的趨勢而聞名,很多研究都致力於解釋這一趨勢。

新近研究和流行話語都將關係的形成或缺乏作為理解日本婚姻變遷的關鍵方面,研究哪些屬性可以提高單身人士的戀愛關係,這進一步豐富了婚姻形成的有關文獻。最後,日本是一個強調代際交流、家庭和親屬關係的典型社會。在這種情況下,單身人士很可能會對未來配偶的家庭成員的潛在義務感到擔憂,從而表現出對潛在伴侶家庭特徵的偏好。因此,分析家庭特徵在日本擇偶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對其他亞洲社會或以「強勢家庭主義」著稱的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數據與測量

1

數據

本研究數據來自2006-2008年最大的日本婚介機構客戶之間交換的約會請求日誌。約會請求日誌包括關於發送方和接收方的信息以及接收方對每個請求的響應。機構員工要與婚介服務的客戶進行面談,並提供一些證明文件,因而數據發送者和接收者的信息是非常可靠的。客戶可以給異性顧客發送約會請求,並附上自己的詳細資料。

配對服務用戶每月接收6-12個推薦的潛在伴侶情況(基於計算機對雙方在初次訪談時陳述的約會偏好的匹配)以及服務機構月度雜誌,簡要介紹過去2個月加入該機構的成員。從這些推薦和雜誌出版物中,個人可以決定向誰發送約會請求。該機構還組織速配約會和主題派對,為客戶提供額外渠道以識別潛在配偶。

2

測量

1、因變數

我們的分析集中於接受約會請求的決定,將「accept」編碼為1作為因變數。相比之下,接受或拒絕約會請求的決定,是在對發送者的綜合個人資料(包括他或她家人的詳細信息)的評估中普遍做出的。機構允許客戶同時向幾個人發送約會請求。一旦接收方接受了約會請求,則由原始發送方確認其是否願意繼續進行約會(如果發送方面臨多個接收方)。經確認,雙方將在一夫一妻制的戀愛關係中;在他或她通知代理終止關係之前,不允許發送或接收其他約會請求。由於接受一個請求很可能導致失去發送或接收其他約會請求的機會,因此個人可能會仔細考慮這個決定,使它特別值得我們關注。

2、自變數

用於測量約會請求方家庭特徵的指標主要包括家庭史、親緣關係、生活安排以及需要支持家庭成員的情況。為了測試約會請求的接收方偏好是否符合他們自己的家庭特徵,我們也為每個請求的接收者創建了相同的變數。特別地,對於家庭史,我們使用了一個虛擬變數來表示發送方或接收方之前已經結過婚(即結過婚的編碼為1,未婚的為)。我們還包含了另一個虛擬變數,以表明發送方或接收方是否有過孩子。對於親緣關係屬性,我們衡量一個人是否在家庭中是長子/長女,是否有兄弟姐妹(「是」=1,「否」=0);還包括兄弟姐妹數量,這是一個連續變數,可以捕獲出生家庭中孩子的總數。為了檢驗對獨生子女的特殊偏見的存在,除了對大家庭或小家庭成員的普遍偏愛外,我們還引入了一個額外的指標,即是否作為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編碼為1,否則為)。

為了研究支持其他家庭成員的潛在需求的相關性,我們建立了一個二元指標來衡量除了孩子以外的其他親屬的贍養義務。婚介機構為每個成員記錄在經濟上依賴於該成員的具體近親。因此,我們可以判斷個人是否為其他家庭成員提供經濟支持。與支持義務相關,我們進一步引入了一個虛擬變數來表示是否為單親家庭。此外,我們還包括一個是否與家庭分開居住的變數(是將編碼為1,否則為)。

3、控制變數

教育、年齡和年收入是本研究的控制變數。我們將教育分為以下四個層次:(a)高中及以下,(b)高等職業學校,(c)專科學校,(d)大學及以上。我們將年齡分為三個層次:(a)29歲及以下,(b)30歲至39歲,(c)40歲及以上。個人年收入則是連續測量(單位為百萬日元)。為了判斷在約會交易中的男性是否比女性所受教育年限更少、同樣或更多,本文創建了一些虛擬變數,我們通過比較男性和女性,而不是發送者和接受者,在每一個觀察中構建了相對度量,使結果更直觀地解釋。我們同樣測量了這個男人比女人是否年輕、年齡相同、比女人大2歲或者比女人大2歲以上。我們的探索性分析表明,這種分類最有效地捕捉了數據,也許是因為男性比女性大2歲,通常被認為是一個相似的年齡(但僅僅比女性大1歲卻是例外)。我們還包括了男性的年收入是否低於女性的指標。因為日本在實際支付能力方面巨大的性別差距,我們考慮當男性年收入與女性相同或與女性比不多於100萬日元時算作二者收入相似,而男性年收入超過女性年收入100萬日元及以上時,則男人比女人掙得更多了。

此外,我們還考慮了發送請求的發送方識別接收方的通道。如前所述,發送約會請求的發件人可以通過該機構的計算機匹配、出版的雜誌、聚會和社交活動找到接收者。考慮到該機構所進行的計算機匹配考慮到雙方所述的偏好,向該機構推薦的合作夥伴提出的約會請求可能更有可能被接受。我們使用發件人的報告,通過他們識別接收者的主要方式,將約會請求分為以下三個渠道:(a)計算機匹配,(b)機構出版雜誌,(c)其他。我們進一步控制了接收方在接近的時候與該機構在一起的天數,因為花在合作夥伴搜索上的時間可能會影響個人接受請求的意願。

研究結論

分析結果表明,對伴侶的偏好源於兩個機制。一方面,明確表示有更大的義務特徵的單身男女不怎麼受歡迎,比如有過孩子的和需要對家庭其他成員提供經濟支持的。在未來將面臨的家庭義務方面,存在很大的性別差異。例如,日本女性比男性更不願意接受自己的未來伴侶是長子或者不能獨立居住,因為女性可能面臨與配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壓力,而男性則不然。另一方面,婚姻史通常會引發對個人性格的偏見和不利推斷。

家庭特徵影響個體對約會請求做出積極反應的可能性表明了這兩種機制的相互關係。雖然單身人士傾向於尋找獨生子女或相對較大的家庭是不太現實的,但是這是符合社會偏見的。因為獨生子女及獨生子女家庭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壓力,但是如果來自一個大家庭的男性是長子或沒有兄弟,這就意味著他會成為指定孩子照顧年邁父母的可能性會比較大。與此同時,儘管沒有兄弟通常意味著更大的未來照顧責任,但當潛在伴侶的家庭規模被認為是理想的兩個孩子時,這一點也就沒那麼重要了。

除上述外,本研究還對配偶選擇理論進行直接檢驗。這些理論指的是單身人士會尋找與自己性格相似的伴侶或者以普遍的標準來衡量自己的個性。類似於先前在西方的研究,我們發現不同的觀點適用於不同的類型。與從未結婚和沒有孩子的人相比,那些有過婚姻經歷和孩子的人更有可能選擇已婚並有孩子的伴侶。然而,我們也注意到,那些有過婚姻經歷或孩子的人仍然更容易接受那些從未結過婚、沒有孩子的人的約會請求,而不是那些有相似條件的人。對於出生家庭的特點,研究發現日本的單身人士會尋找與自己具有相似家庭環境的伴侶。

雖然我們主要關注的是對家庭特徵的偏好,但經過分析的發現也提供了對日本配偶選擇的見解。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和女性對配偶的年齡、收入和教育的偏好之間存在差異。女性則更傾向於年齡相仿的男性,而男性則更傾向於與年輕的女性約會。同樣,與男性相比,女性對受教育程度較高、收入高於自己的男性更感興趣。

文獻來源:

Wei-hsin Yu &Hertog, E. 2018, Family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 Selection:Evidence from Computer-Assisted Dating in Japan.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80(3).

文獻編譯:齊玲雲

這是社論前沿第S955期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論前沿 的精彩文章:

機遇與挑戰:行政數據在大數據革命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國家公共政策的全球性傳播

TAG:社論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