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五台山的三時三餐:人間至味,一碗安樂茶飯

五台山的三時三餐:人間至味,一碗安樂茶飯

文/山門歌者

記不清是哪一部電影,有這樣一句台詞:人間至味,一碗安樂茶飯。

聽到時整顆心就柔軟異常,那是顛峰之後的恬淡,是山泉清澈的質樸,是只可意會的快樂。

彼時心裡感動而安靜,尤其是在五台山待久了,對這一碗「安樂茶飯」更是深有體悟。

朝,凌晨四點,初夏,夜色未去,晨曦露微。颯颯的風吹過新綠的山巒,悠揚的鐘聲穿透松濤山澗,開啟了屬於佛國聖地五台山的一天,寺院的早課要開始了。

這是無數修行人的日常起點,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時間起床實在困難。

院中山霧飄白,刻著蓮花的地磚濕漉漉的,相比近年新修的寺院,黛螺頂中庭的院落並不大,倒也精緻,因居于山頂,雖然是初夏,但溫度仍然很低。

出了居士樓,迎著撲面而來的涼爽山風,吹散了昨天的煩憂與浮躁,我隨眾人,一同踏入佛堂。

早課誦經,置身千年古剎之中,聽著鐘聲悠悠,看香煙裊裊,這一刻,是與靈魂的共振。五台山生活的開端,就如早課所傳達的那樣,平凡卻充滿力量。

早課畢,略休息一會兒,雲板和梆子聲漸次響起,提醒寺院里的人們,早齋要開始了。僧俗四眾,依次進入五觀堂。如果是第一次參加,一定會感到新鮮,出家人吃飯,坐不窺堂,正身無語,嚴肅又認真。

齋飯很簡單,一碗粥,一點小鹹菜,饅頭花捲,味道樸素又乾淨,粥熬得是恰恰剛熟的程度,不軟不糯,小鹹菜還有點微微的澀口,不說貪戀,剛吃的人甚至會覺得沒有滋味,難以下咽。但或許也因為這種不習慣,因為去掉了調味料的修飾,粥飯味道極簡,讓人的味蕾頓時敏感起來,吃到了屬於米粒本來的清甜以及小麥的醇香。

那麼,早齋好吃嗎?

說實話,並沒有很好吃。與市面上的素齋不同,寺院的齋飯並不講究調味,也不會專門去討好味蕾,因為這本就是修定的一部分,不貪戀滋味,無欲無求,不受身外物質的影響。

一碗安樂茶飯,修行的人不貪戀,而想要貪戀的人,太多雜念,對這般味道也不會念念不忘。

這是一件很有趣兒的事,透著一絲狡黠,卻又充滿了大智慧。

正如五台山的早晨一樣,冷得肅殺,但同時也靜得幽美,是難受還是享受,全取決於個人的修行。

太陽從山頂躍然而起,漸漸高起,寺院的一天井然有序,遊客陸續而來,殿閣前的香爐裊裊起霧,陽光從綠樹的縫隙里灑下,時光忙碌,不失安詳。

一旦忙起來,時間就變成了小偷,走得極快。

太陽高懸,山間迅速升溫,早上冷得捂棉襖,中午熱得穿單衣,變化無常。

而比起早齋的極簡風格,中午會多樣一點,吃飯的居士不少,但齋堂依舊安靜嚴肅。在寺院過堂,得講規矩,譬如吃飯前後,碗筷都應擺在桌邊放整齊,在維那師在齋堂引領大眾念了供養偈之後,才能開飯。

關於僧侶的飲食制度,比丘午後不吃食物。原因有二,第一,比丘的飯食是由居士供養,每天只托一次缽,日中時吃一頓,可以減少居士的負擔;第二,過午不食,有助於修定。

這個制度,東南亞國家仍普遍實行,但我國自古是農耕大國,僧人同樣要出坡勞作,重勞力必須得吃晚飯。所以在多數寺廟中,晚上也有一頓飯,但不叫過堂,而是被視為「葯食」。

所以晚上這一餐,很隨心,吃不吃都隨意,也沒有嚴苛的儀式,準備吃飯的人們無聲進入五觀堂,各自打好飯菜,吃完再將各自的碗筷洗乾淨就好。

晚上的隨心,顯得平和寬容,暮鼓晨鐘聲里,滄海幾變遷,山河依舊在,唯獨不變的是源源不斷前來朝拜進香的香客如故;陣陣誦經聲中,相同的都是寺院每天迎來送往,遊客如織,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這就是五台山的三時與三餐,沒什麼奇特之處,也是一天二十四小時的過日子,平淡如水。

餐飯雖然簡單,可寺中進餐儀式感強,規矩整肅,這樣的隆重突顯齋飯來之不易,流露出佛弟子對十方供養的珍惜敬畏之情。

淡然之下,是一顆莊嚴的心,認真對待每一件事,一日三時,一天三餐,一心清靜,一生向善。

人這一輩子,無非朝暮春秋,易時而去,拋卻一切煩惱,心平氣和,一日三時三餐,一生寵辱不驚。千言萬語,修行苦樂,都在這一碗安樂茶飯里。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

轉載請務必註明作者和出處。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最新熱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佛學 的精彩文章:

普賢行願品·寺院版
《心經》圖解 讀懂一部經典勝讀書十年

TAG:騰訊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