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景德鎮明清御窯黃釉瓷器的時代特徵

景德鎮明清御窯黃釉瓷器的時代特徵

黃色在中國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國歷代帝王崇尚土德,因此黃色象徵著帝王之色。皇帝的衣食住行中皆融入黃色,代表了皇帝擁有天下,權力至高無上。

自隋唐始,黃色即皇帝的御用顏色,而後至明清時期,黃釉瓷器便從眾多單色釉瓷器中脫穎而出,成為帝王的御用瓷。清代時期的黃釉瓷器成為了等級最高的皇家御用瓷器,根據清宮規定,只有皇帝、皇太后和皇后三人才可使用純黃釉瓷。黃釉瓷作為皇家專用的瓷器品種,民間是禁止燒造的。

景德鎮傳統黃釉瓷是以鐵著色、鉛為熔劑的低溫顏色釉,屬於鉛釉。燒成溫度約850~900℃。中國低溫黃釉陶器最早出現在漢代,色澤橙紅。之後在唐三彩、宋三彩以及元、明琉璃上均有表現。最終,中國低溫黃釉陶器漸漸發展成為低溫黃釉瓷器。

從現有資料來看,景德鎮黃釉瓷的產生時間應當是明代洪武年間。為彰顯皇家權威,明代初期宮廷在建造時使用了大量黃瓦。明洪武時朝廷就下令讓「江南造黃瓦」。因景德鎮地處江南,所以應該接到了指令並且生產過部分黃瓦,此「黃瓦」可能是陶質琉璃黃瓦或瓷質低溫黃釉瓦。

黃釉瓷的造型和釉色的歷史演化

明初燒造的黃釉器物較少,多以盤、碗為主。明洪武時的黃釉瓷不見完整器傳世,唯有景德鎮御窯廠遺址和北京地區出土過此期的黃釉盤殘片。內白釉外黃釉,色澤較深,有細微開片,近足處一圈積釉呈深黃色,外底無釉,火石紅較重。

直到明代弘治時期,低溫黃釉瓷的燒制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此時黃釉釉色嬌嫩、淡雅,光亮如同雞油一般,被稱為「嬌黃」或「雞油黃」。又因其使用澆釉法施於瓷胎之上,故又稱「澆黃」。弘治黃釉瓷器壁較薄,通體施黃釉,光素無紋。造型規整,修坯細潔,多見直口盤。器物底足低矮,圈足光滑,底微塌,造型呈窩狀,俗稱「窩盤」。此時期的款識主要有「弘治年制」四字篆書刻款和「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書青花雙圈款兩種。弘治黃釉瓷除了釉色超凡絕倫外,還突破了品種上的局限,燒制出諸如犧耳尊、繩耳尊、飄帶耳尊等體量較大的琢器。

正德時期黃釉瓷繼承弘治之作,但釉色不如弘治淺淡而嫩,顯得深沉,胎體加厚,有「老成持重」之說。款識與弘治期保持一致。此時黃釉瓷工藝複雜且多有新花樣,品種出現了黃地紫彩、黃地綠彩等。

明正德黃地綠彩雲龍紋尊

嘉靖時期黃釉變深,釉質肥厚,釉面有不平感,色調大多鮮亮,偶而有極淡且釉面勻潤者。器型多為盤、碗、杯、碟、罐。器物以素麵為主,另有單線或雙線暗刻花紋裝飾。款識主要是青花單圈或雙圈六字楷書款。若黃釉器器底施黃釉,則為刻款。

明代晚期時,社會動蕩,戰亂頻繁,景德鎮御器廠輟燒停工,黃釉官窯器幾不可見。

清代順治時期,黃釉瓷恢復燒制。到了康熙時期,以仿製明代「嬌黃」為主,釉質細膩晶瑩,質量提升。此時還出現了蛋黃釉,因色如雞蛋黃,故稱「蛋黃釉」或「西洋釉」。康熙黃釉瓷不僅在釉色上有所發展,瓷胎上還出現了加刻各種圖案花紋的工藝以及堆塑紋飾。另外,器型也有創新,多以素麵為主。底部款識為青花篆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款,與弘治時的區別較大。器物的圈足也較弘治偏矮。

雍正時期是清代黃釉瓷燒制最好、藝術水平最高的一朝。此時黃釉瓷以檸橡黃釉最為出名。此時期的黃釉瓷不僅造型完美,做工精細、胎薄、質細,更重要的是除了承襲前朝單色釉和黃地綠彩製品外,還出現了黃釉地施加粉彩的圖案。同時,官窯典型器造型也更加豐富。

清雍正黃地綠彩雲蝠紋碗

乾隆時期黃釉器物明顯少於康、雍兩朝,色澤淡雅且釉層較薄,施釉均勻沒有色差。因此時期黃釉中摻有玻璃白,所以釉面混而不透。傳世品多為日常生活用具。此時黃釉瓷在單色黃釉創新上並無發展,多作為黃釉彩瓷的底色。

清乾隆黃地紫綠彩勾蓮紋瓶

光緒時期黃釉瓷在燒造質量和品種上達到了又一高峰。到了清晚期,黃釉瓷數量與器型仍舊不少。因朝廷規定並不太嚴,民間也開始生產少量黃釉瓷,但多為米黃釉。底部款識除六字楷款外,還出現了民窯人名款等。

在明清歷史上,御窯黃釉瓷一直是皇權傳統中最尊貴的代表,同樣的,它獨特的藝術與歷史價值也得到許多人青睞。直至現在,黃色與紅色一樣都代表著中國的主色調。作為宮廷御用瓷器中的一種,其功能已不僅僅是供皇家日用或觀賞,它還可以反映帝王的審美喜好,甚至是當時宗教、禮儀、制度等文化內涵的另一種映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唐龍陶瓷 的精彩文章:

瓷器霸主元青花瓷器的興起和賞析
清琺琅彩的歷史與時代特徵

TAG:唐龍陶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