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三文魚真假之爭暴露監管盲區,建立生鮮食用水產品質檢機構方能讓更多水產品無懼謠言!
廣告
廣告
當代水產獨家報道:
作者 |本刊編輯部
來源 | 騰氏水產商務網-當代水產雜誌社
近日,關於國產三文魚的話題在一些媒體平台持續發酵並被廣泛關注,其中不乏憑藉主觀錯誤理解進行的偏離事實的報道。部分稿件標題悚人,缺乏科學依據,造成了惡劣的傳播影響。針對其中的一些失實之處,我們認為非常有必要從專業的角度進行澄清和釋疑。
一、規範化養殖的三文魚較野生三文魚更安全可控
野生魚類很容易存在多種寄生蟲,也有可能攜帶感染人類的寄生蟲,而規範化養殖的魚類,其寄生蟲種類研究較為透徹,便於人們掌握是否存在感染人類的風險。同樣,三文魚有沒有攜帶對人類有致病性的寄生蟲並不取決於其在海水還是淡水中生長,而是看其生長過程是否安全可控。管理標準、監控嚴格、水體潔凈、飼料優良的工業化養殖三文魚品質更容易得到保證,食用也更安全。
相關研究表明,野生魚類主要捕食小型魚類、螺類、甲殼類,使得魚類間有了寄生蟲的傳播途徑。開放性的生存環境和不可控的捕食對象,導致野生三文魚感染疾病或寄生蟲的幾率相較養殖品種高很多。
從目前我國三文魚(包括大西洋鮭和虹鱒)的養殖現狀來看,寄生蟲寄生的幾率較低:
一是養殖虹鱒水質要求高,水質清冽,通常在低溫流水中養殖(養殖溫度12~18℃);
二是養殖漁場通過網箱或者其他養殖設施隔離了養殖魚和其他野生魚類的接觸;
三是完全使用人工顆粒飼料飼養,這些飼料經過高溫膨化處理,減少了寄生蟲通過餌料的傳播途徑;
四是人工養殖的過程都有鳥類防護設施,這種措施也減少了寄生蟲通過鳥類糞便傳播的途徑;
五是規模企業有寄生蟲監測措施,定期監測,為產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借鑒國外的經驗,加拿大BC省對生食水產品的規定如下:野生捕撈的水產品除金槍魚和貝類之外的游泳性魚類(不包括魚卵),對於生食的魚類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冷凍處理,以避免寄生蟲對人體的危害。對於養殖的魚類,如果是使用小魚投喂,也要經過冷凍處理才能生食。因為小魚餌料可能會將寄生蟲傳染給養殖的魚類。人工飼料的養殖魚類因飼料加工時經過高溫過程,殺死了寄生蟲,阻斷了寄生蟲的飼料傳播途徑,有效降低了養殖魚類帶來的寄生蟲安全風險。除此之外,事實證明在世界範圍內未曾出現虹鱒攜帶華枝睾吸蟲(肝吸蟲)的報道。
二、三文魚既可在淡水中養殖,也可在海水中養殖?
絕大多數鮭科魚類為洄遊性魚類,無論是野生的還是人工養殖的,產卵、孵化和幼魚階段均在淡水中完成,生長期洄遊或人工放回到海水中,性成熟後再回到淡水中產卵。部分種類也可以在淡水中完成其整個生活史,比如虹鱒魚、山女鱒和高白鮭等,但是不同種類還有不同的生態類型,比如說虹鱒經過馴化後也可以在海水裡養殖,鮭屬的褐鱒,包括淡水型和海水型。
三、虹鱒是三文魚的一種
事實上,中國市場上通常所說的三文魚是鮭鱒魚類的商品名稱統稱,並非一種魚的科學名稱。正如國人目前餐桌上吃的金槍魚,包括黃鰭金槍魚、藍鰭金槍魚、大眼金槍魚、鰹魚等都叫金槍魚。三文魚也包含大西洋鮭、太平洋鮭、虹鱒等多個種類。在挪威和智利等國的養殖場也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等,從受歡迎程度來看,不少當地人更偏愛虹鱒,且虹鱒的價格要高於大西洋鮭。
需要強調的是,三文魚養殖是國家鼓勵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水產養殖的代表產業之一。反對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抹黑中國三文魚養殖,同時也請廣大消費者通過專業機構發布的權威信息,甄別網上的報道,不信謠、不傳謠。
當代
觀點
最近,水產養殖品種三文魚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不少人質疑三文魚的真假,不少水產行業專家也給出了專業的分析和判斷。當然,也有專家認為,問題的核心並不在於三文魚的真假,而是是否在作為生魚片食材時有寄生蟲風險。
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陳昌福教授表示:「首先,虹鱒與其它養殖魚類一樣,其體內外也是會帶有寄生蟲的。至於這些寄生蟲是否全部不能感染人體的寄生蟲,我尚無法下結論,因為養殖環境的複雜性和有太多的偶然性,可能現在也難以有一個權威的結論。而在這個帖子中說的人工養殖的虹鱒,因為環境良好(包括鳥類防除等)、是利用人工餌料等,就導致了養殖虹鱒沒有寄生蟲的結論,我以為是很值得商榷的。」
「其次,我不知道我們國家對於虹鱒等可以作為生魚片利用的水產品,是否設置了專門的質量監測機構?如果真的是還沒有成立這種監測機構的話,我的意見是我們就暫時不要急於在這裡搞什麼「闢謠」了。因為消費者的確是有太多的理由懷疑生吃這種魚是不安全性的。」陳昌福說道。
希望國家要儘快建立關於生鮮食用水產品的相關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於生鮮食用的水產品,應該通過質量安全檢測後上市,杜絕消費者食用安全風險。
有了專門的生鮮食用水產品質檢機構,養殖者方能從養殖端做好水質管理和監控,確保養殖水產品的健康、安全,消費者也能放心地吃到美味的三文魚啦!
廣告
TAG:騰氏水產商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