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龍羊峽「三文魚」要吃出人命?聽聽專家怎麼說

龍羊峽「三文魚」要吃出人命?聽聽專家怎麼說

【文/觀察者網 徐乾昂】來自青海龍羊峽的三文魚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會在過去短短2天內,從「網紅」跌落輿論谷底。

圖自央視原報道

央視財經在22日報道稱,我國的青藏高原很早以前就開始養殖三文魚,目前已經佔據了國內三文魚三分之一的市場。消息傳出後,一些網友圍繞三文魚的「身份問題」展開討論,稱龍羊峽養殖場中的是「虹鱒」,並非「三文魚」。

繼而有人指出「淡水虹鱒體內含寄生蟲,生吃存在風險」。隨即,部分媒體號稱要「闢謠」,用「假三文魚」、「生吃要出人命」等字眼諷刺原報道「指鹿為馬」,有的甚至還直呼「奸商文字遊戲」、「謀財害命」等。一時間,輿論場硝煙四起。

一條簡單的三文魚為何如此引戰?這魚究竟是不是三文魚?能不能吃?

其實準確地來說,三文魚不是一個科學名稱,這是業內商品名稱的統稱。虹鱒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鮭也好,在業內都統稱為三文魚類。而青海龍羊峽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殖環境。科學技術的把控加上嚴苛的養殖環境,虹鱒感染寄生蟲的概率較低,網傳的「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更是基本不可能。

虹鱒

爭論焦點一:究竟是不是三文魚?

此前在部分媒體對「青海三文魚」原報道的「討伐」中,均號稱引用了微博上一位認證為水產專家的大V「開水族館的生物男」的評論。後者在24日發文替龍羊峽「洗地」,稱從物種角度上虹鱒歸為大馬哈魚屬,並非鮭屬,但和大西洋鮭同屬鮭科此外「虹鱒在商品名上也被民間認知為三文魚」。

圖自「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微博,下同

該博主還貼出「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出口食品生產企業備案證明」,可見備案品種中三文魚後括弧內明確標有虹鱒字樣。

24日,科技日報記者走訪甘肅省水產研究所所長張艷萍博士,後者表示認同:「這是一個認知概念問題,三文魚是商品名,不是種名。消費者普遍認為三文魚一定是進口大西洋鮭魚,然而所有的虹鱒魚、大西洋鮭魚——鮭形目下屬大約220個品種,都可以通俗稱為三文魚。」

無獨有偶,中國之聲《新聞縱橫》採訪到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炳謙。他同樣指出,三文魚不是一個科學名稱,這是業內商品名稱的統稱。虹鱒也好,挪威的大西洋鮭也好,在業內都統稱為三文魚類。因為英文叫「salmon」,音譯了叫三文,三文這個名字,不是說大西洋鮭可以用,虹鱒就不可以用。

專家介紹道,三文魚(學名Oncorhynchus)其英語詞義為「鮭科魚」。三文魚分為鮭科鮭屬與鮭科鱒屬,所以準確地說三文魚是鮭鱒魚。而鮭科魚中的鱒屬魚有兩種:海鱒和虹鱒。20世紀初,挪威人帶著大西洋鮭登陸香港,稱之為「salmon」,這個外來詞在粵語中被音譯為「三文魚」。而在不同國家的消費市場三文魚涵蓋不同的種類,挪威三文魚主要為大西洋鮭,芬蘭三文魚包括我國東北產大馬哈魚和駝背大馬哈魚等

爭論焦點二:可不可以生吃?

對於這個問題,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基地常務副總楊旭介紹,從1995年挪威對中國出口以來,中國人吃到的都是進口養殖三文魚。很多消費者普遍存在認識誤區,認為野生的就是天然的,一定比養殖的好。其實並不盡然。

「就漁業產品而言,決定產品品質的關鍵是它們每天是否能攝入均衡的營養物質,是否能生活在安全、潔凈的環境中。」楊旭補充道。

這一說法得到了青海大學生態環境工程學院院長李長忠的肯定。他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目前在青海省沒有發現嚴重的能夠危害健康的鱒魚寄生蟲發病情況:三文魚可以生食,它有很多食用方法,刺身只是其中一種。但從安全形度而言,三文魚加熱到65攝氏度以上食用比較放心。

甘肅省水產研究所所長張艷萍博士表示,「青海龍羊峽水庫養殖的是三倍體虹鱒魚,不存在有寄生蟲不能吃的說法。」「開水族館的生物男」同樣指出,目前青海龍羊峽養殖場虹鱒「寄生蟲抽檢數量確實為零」。他還在微博上給網友答疑解惑,指出「青海三倍體虹鱒脂肪肥美,其肉質可與挪威三文魚媲美。」

實際上,海水三文魚不比淡水三文魚金貴。

中國之聲援引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的表述,稱在挪威和智利等國也養殖大西洋鮭和虹鱒等,從受歡迎程度來看,不少當地人更傾向於虹鱒,且虹鱒的價格要高於大西洋鮭,依據2014年的數據,在海水養殖大規格產品中,大規格虹鱒的產量僅次於大西洋鮭的產量。

虹鱒在海水淡水都能生存。大西洋鮭前半生在淡水裡,後半生才游到海裡面,游到海里後身體的顏色就出現了彩虹色。挪威、智利等國要麼靠近北極、要麼靠近南極,水溫低,適合于海水養殖,中國目前海水養殖的主要問題就是過不了夏天,超過18度就會出現危險,一般20度就是開始死魚。

「彩虹色」 圖自維基百科

目前,國內最大的鮭鱒魚養殖基地位於青藏高原上的青海龍羊峽,海拔2600米,年均水溫12℃,不封凍是不可複製的鮭鱒魚理想養殖環境。在這樣嚴苛的養殖環境之下,虹鱒感染寄生蟲的概率較低,而網傳的「肺吸蟲,肝吸蟲,闊節裂頭絛蟲等寄生蟲」更是基本不可能。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王炳謙表示,海水養殖三文魚不必然不含寄生蟲,淡水養殖也不必然含寄生蟲。

青海龍羊峽 圖自微信公眾號「央視財經」 下同

《科技里飄出的新「鮮」味》

這樣一來,這次「三文魚風波」的事後討論,再次將話題繞回這塊青藏高原養殖場,網路謠言開始散播之前,央視財經的原報道是否就已經存在「槽點」呢?並沒有。

原報道寫道:「堅持把三文魚搬到高原上養殖的人就是王炳剛(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技術部部長)。自從開始三文魚養殖,王炳剛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孵化車間里進行檢查。消毒,是進入車間之前的第一項工作。對此他說道:『為了防止病毒細菌進入育苗車間,我們一定要全副武裝,並且還要進行一些消毒。』」

同時,文章還對團隊「如何克服高原海拔帶來的技術難題」、「為防止魚苗得病而作出的努力」進行了介紹。通過科學技術、先進設備的幫助,該養殖場的魚苗存活率從原來的40%飆升至80%以上。要知道,一些野生虹鱒品種第一年的存活率還不到10%。

此外,報道稱養殖場建成循環水系統後,育苗車間每天的換水率也從之前的100%減少為10%,並且這10%的水也不會白白浪費掉,它會集中存放到車間旁邊的蓄水池裡,通過村民灌溉種地,進行二次利用:不光節省了珍貴的黃河水資源,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對此,技術團隊有一個共同目標,就是要配置出完全國產化的高品質高原三文魚的飼料配方,使國產三文魚的品質不亞於任何一個國際對手。其中青海大學副教授馬睿說道:「作為中國人,我們要發展自己的產業,一定要國產化,我覺得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應該做的事情。」

報道以《科技里飄出的新「鮮」味》,提倡提科學技術挑戰地理難關,把控魚苗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產量,為大家的餐桌增添美味。而據《科技日報》不完全統計,國內鮭鱒魚消費量每年在11到13萬噸,國內產量不到5萬噸,青海2017年產量為1.38萬噸,已是供不應求的局面。

對此,中國漁業協會官方微信發文顯示,三文魚養殖是國家鼓勵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現代水產養殖的代表產業之一。中國養殖「三文魚」憑藉地緣優勢,相比進口「三文魚」物美價廉、安全衛生,對老百姓來說是吃得起的放心「三文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威馬首款量產車EX5下線 新造車勢力中的首家工廠正式曝光
「地球一小時」進入中國的第10年,有什麼不同?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