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世雄:理想沒有流失

李世雄:理想沒有流失

李世雄

日曆翻回到1987年4月,內地民間業餘攝影團體首次在香港舉辦影展,即引發了媒體和攝影業界的關注。這個名為「5個1」的展覽,讓參展作者、當時名為「自由神攝影創作群」的5個年輕成員聲名鵲起。「5個1」逐漸代替「自由神攝影創作群」,成為那段攝影新潮中對他們的團體的稱呼。執教於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李世雄正是其中一員。影展帶來的熱潮並沒有過多影響此後他一步一個腳印的創作、教學、研究,在展覽策劃、商業攝影等方面也逐漸做出成績。2006年,他獲得了中國攝影家協會授予的「中國攝影事業突出貢獻攝影工作者」稱號。30多年來,李世雄始終堅守著對攝影的理想和初心,希望把攝影「融入生命」。在與本報記者李倩的對話中,他回憶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個人創作經歷,也道出了對當代攝影的關注和看法。

燦爛的寧靜,1985年 李世雄 攝

訪談對話

李倩:2017年舉辦的「中國當代攝影40年(1976年以來)——三影堂10周年特展」上,您的作品作為上世紀80年代攝影新潮的代表參與展示。這些作品在當年可以說是先鋒性、實驗性的。而您在廈門大學最初是在新聞傳播學院從事攝影教學的,個人創作為什麼會與專業相去甚遠呢?現在您對於攝影的看法與早年相比有什麼變化嗎?

李世雄:我「玩」攝影始於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廈門大學讀書的時候,有家庭的職業影響,但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初期思想解放浪潮對高校校園文化的帶動。我沒準備接父親職業新聞攝影記者的班,而是不知不覺地選用攝影手段去藝術界的江湖「流浪」,做了一些當時社會上還不太習慣的「觀念影像」,並通過組織藝術群體、編印民間刊物、試寫理論文章、召集研討會議、境外辦展等方式來爭取當時攝影創作的自由和觀念的更新……雖然是處在非職業的「邊緣」攝影愛好者,但很快引起了關注,半路出家被推上了大學攝影教學的崗位。

30多年過去了,我沒有覺得攝影教育的職業與自己的攝影理念有什麼矛盾,也總在找機會把自己對攝影的新理解裝進教學內容中,也爭取讓階段性的創作試驗與時俱進。可以說,從改革開放初期到如今,一直這樣「折騰」攝影行業各種角色的人已經不多了。

觀.念.相系列(選一) 李世雄 攝

李倩:您參與的《影友通訊》雜誌、「自由神攝影展」,以及1987年亮相香港的「5個1」展覽,在當年做出的努力是可貴的。「5個1」雖然是地方攝影群體,在中國攝影的發展中卻具有相當的意義。當時是想要表達什麼樣的訴求,或者說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呢?

李世雄:上世紀80年代,在攝影江湖的活動由於當時社會上攝影觀念的保守而反襯出意義,我們「5個1」的一點作為成了那段攝影史繞不過去的一種特色類型。因為我們當時的青澀年紀,因為我們的同學背景,因為我們的情投意合,所做的事正好鑲嵌在那段所謂「精英時代」的理想中沒有流失,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很自覺的追求。

觀.念.相系列(選二)李世雄 攝

李倩:您在大學任教職,攝影師、老師的不同身份給您帶來什麼樣的不同體驗?這些職業經歷是否也會影響您的創作和研究?

李世雄:中國攝協首次授予「德藝雙馨優秀會員」時,曾在中國攝影報專版選登,介紹文章說我在攝影教育、攝影創作、攝影理論、攝影組織、攝影商務方面成為「五項全能」。我覺得這些身份是一體的,沒有對立,所以我在感悟中說把攝影「融入生命」,就是追求全方位的升華修養,把握和善用攝影在網路時代對全社會、各領域密切介入的特質,爭取讓攝影從生活的被動角色轉換為主動角色。

先驅者之歌,1980年 李世雄 攝

李倩:早在2006年,華辰首次組織影像拍賣專場,您的作品就在活動中上拍。現在,不僅是拍賣行,國內不少大型攝影節、展會活動都多少涉及銷售環節。您怎麼看待當下攝影作品的市場化?

李世雄:攝影的市場化運作與攝影觀念的「當代化」有著緊密關係,因為攝影教育「初級階段」的局限性,整個社會對攝影作品的概念和價值還比較盲目,市場化的速度並沒有想像得快。這幾天我們在福州市舉辦的「來自八十年代的影像收藏展」,開展第一天,一位藏家就收藏了7幅作品,算是開始了福建民間個人攝影收藏方面純粹、自覺、批量的先例,很有意義。

時裝系列(選一),1995年李世雄 攝

李倩:您在十幾年前還做了不少關於收集、整理和研究西方後現代攝影藝術的工作,這樣的經歷讓您有什麼收穫呢?

李世雄: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開始關注國外攝影書籍,當時一本畫冊的價格接近我1個月的工資。我會利用有限的出國機會去尋找現代和後現代以來的新攝影圖像,自費收集回來做教學資料。當時出國留學學攝影的人還很少,國內攝影界對國際攝影新潮還很陌生,我粗略梳理了攝影藝術獨立以來演變的歷程,重點對後現代攝影藝術現象做了自己理解的分析歸納,沒想到「市場需求」很大,許多攝影人說聞所未聞。我想這種學習與分享的過程不僅僅是經歷,更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補課或者探討,也是攝影專業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目的之一。

現代藝術的困擾,1986年 李世雄 攝

李倩:目前攝影發展的哪些趨勢、動向等是您比較關注的?您所生活工作的廈門,因為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等活動的舉辦,成為攝影行業前沿交流的一個熱點,身處其中,有什麼觀察和體會?

李世雄:之前學術界普遍認為,「為他人做嫁衣」的媒介特徵使攝影沒了藝術個性,攝影藝術的格調經常受到懷疑。但沒想到經歷現代、後現代直到當代,攝影卻從藝術邊緣走到藝術前沿,從「跟班小弟」變成「帶頭大哥」,成了互聯網時代藝術互動的中流砥柱。這種變化緣於攝影背後有日新月異的高科技發展這座靠山,有網路溝通這個全天候舞台為影像開闢的「明星通道」……現在,我特別關注攝影消融和化解越來越複雜和繁榮的社會現實的能力。

廈門與攝影有著特殊的緣分。第一個把攝影術從國外帶回來的中國人是廈門人林箴;第一批洋人攝影師登陸中國的地點有廈門;最早的中國民族感光工業基地有廈門;柯達最大的境外生產基地落戶廈門;改革開放後最早一撥現代攝影藝術群體也出現在廈門;到現在,國際知名的法國阿爾勒攝影節也引進了廈門……未來還會有什麼攝影要事與廈門結緣?我拭目以待。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8年·第38期·2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攝影報 的精彩文章:

2018航拍·影像新視角
金像獎得主顧勇分享α的影像魅力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