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杜甫不關情?看花開而落淚,聽鳥鳴竟心驚
提到「世上瘡痍,詩中聖哲,民間疾苦,筆底波瀾」,你知道這幅對聯說的是誰?這幅對聯是著名學者郭沫若先生為偉大的「詩聖」杜甫所作的,可以說這幅對聯非常準確具體。另一位我黨的著名革命家和早期領導人朱德元帥也為他寫下了「草堂留後世,詩聖著千秋」,足可見「詩聖」杜甫在文學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歷史上留下的不朽精神。
「一代詩聖」杜甫是憂國憂民的代表,他一生都對自己的祖國忠誠,而且有著心懷天下的濟世情懷。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足可見他對當時和他處境一樣的文人的惺惺相惜之感。他對當時的社會現實有深入了解,他感受到了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平等,「三吏三別」的悲劇性,都會使人為其動容。
改變唐朝歷史的安史之亂髮生在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12月16日),這一年也是大詩人杜甫生命中十分重要的轉折點。第二年六月,潼關失守,玄宗倉惶西逃。這年的七月,太子李亨即位於靈武,這位就是唐肅宗。安祿山的先祖本身就是西域粟特貴族,他的心本就和唐朝有著一定的隔閡。這時的杜甫已將家搬到鄜州(今陝西富縣)羌村避難,他聽說了肅宗即位,就在八月隻身北上,投奔靈武,途中不幸為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同被俘的另一位大詩人王維因為官大被嚴加看管,杜甫因為官小,沒有被囚禁。
儘管個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無時無刻不憂國憂民。
到了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四月,郭子儀統率的浩浩蕩蕩的大軍來到了長安北方,杜甫冒著極大的危險從成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杜甫的忠誠耿耿。接著五月十六日,杜甫被肅宗授為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在這一年的春天,身處淪陷區的杜甫目睹了長安城中一片蕭條冷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寫下了這首傳誦千古的名作《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唐代 杜甫 《春望》
這首詩剛一開頭「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就描寫了春望所見:山河依舊,可是國都已經淪陷,城池也在戰火中殘破不堪了,亂草叢生,林木荒蕪。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被攻破之後的處境,一個「深」是凄冷的幽深,是一種荒涼的冷落。接著下面的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則是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作者將自己的情感給「花」「鳥」賦予了進去。我們知道,春天的花兒原本嬌艷明媚,香氣迷人;春天的鳥兒應該歡呼雀躍,唱著委婉悅耳的歌聲,給人以愉悅。
事實上,應是「我感於戰敗的時局,看到花開而淚落潸然;我內心惆悵怨恨,聽到鳥鳴而心驚膽戰。」這裡借景生情,移情於物。表現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隨後的頸聯「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詩人想到:戰火已經連續不斷地進行了一個春天,仍然沒有結束。當時的背景是——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並且唐肅宗剛剛繼位,但是官軍暫時還沒有獲得有利形勢,至今還未能收復西京,看來這場戰爭還不知道要持續多久。杜甫又想起自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敵軍營,好久沒有妻子兒女的音信,他們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麼樣了。一句「家書抵萬金」說出了很多人的心聲,在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一份家書比多少榮華富貴都要有價值啊!最後的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則是寫——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憂外患糾纏難解。他的眼前一片凄慘的景象,內心焦慮至極。杜甫在這百無聊賴的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滿頭的青絲都變成了白髮。
《春望》這首詩寫盡了在處於憂患之中的人的真實感受,歷來引人產生無限共鳴。在藝術上,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又感情深沉,而且含蓄凝練又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藝術風格。
文|青舟(三度平台簽約作者)
※滄笙踏歌(21-25):誤成土匪,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三生有幸得識君,一世無悔為君婦,可不曾想,再無退路……
TAG:叄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