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濕氣的「頭號天敵」來了!飯菜里加1物,營養祛濕,徹底根除濕氣

濕氣的「頭號天敵」來了!飯菜里加1物,營養祛濕,徹底根除濕氣

很多人在夏天,會感覺頭暈腳重,體重上升,皮膚乾燥瘙癢,也可能頭臉油膩,渾身沒有精神。吃飯的時候消化不良,大便乾燥,肚子脹等等。如果你確信身體沒有患上具體的疾病,那麼很可能的原因是:你體內濕氣太重了!

濕氣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語,不僅是沿海的人群常年被濕氣困擾,身居內陸的人,也會有濕氣的煩惱,那麼濕氣到底是何方妖孽?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惹人厭的濕氣吧!

濕氣對哪些部位有傷害?

1、脾濕

癥狀:肢體的困重,頭有昏沉感,睡醒後乏力,由於濕邪它侵犯人體以後,形成了痰濕,也會阻礙肺氣,有肺病的人會出現哮喘,咳喘有痰,這就是脾濕的癥狀。憂思傷脾,比如說工作太晚或者熬夜、或者整天思考事情,用腦過度有可能造成脾的運化失常,導致食慾下降,然後全身的睏倦無力。

2、腸胃濕

癥狀:消化不良、大便的稀溏或便秘都有可能是這種脾胃濕滯導致的,因為中醫說,大腸是和肺相為表裡的,大腸和肺都是喜潤的,害怕燥的,所以說腸胃的濕熱,它有可能會反應到皮膚上的一些癥狀例如皮炎、濕疹這些病症。

3、肝膽濕

肝膽濕主要表現在脅肋的脹痛,在人體的兩側,中醫叫胸脅,胸脅是循著肝經上來的,肝經要從足走腹的時候要繞陰氣,所以會出現外陰的瘙癢或者白帶的異常,也是肝膽濕熱導致的。

4、腎濕

腎濕是指的濕邪侵犯了腎臟,當痰濕侵犯了腎以後,導致了腰中空冷如坐水中那種感覺,重如戴五千錢,這是我們古文中就有記載的,就是指這種寒濕侵犯了腎導致的腎濁病。因為脾濕以後產生了濕,會影響脾的健康運轉,嚴重的時候就營養脾陽的升騰,這時候就會牽扯導腎,導致脾腎陽虛。

濕性黏濁,如油入而,體內濕氣重了,吃再多的葯,打再多的針也是不夠的!春夏進入你身體里的重濕之氣,你不逼它,它自己是不會跑出來的!帶入秋冬必釀成大病——風濕類風濕關節炎、肺炎哮喘、囊腫積液等冬季寒濕病症,甚至是惡性腫瘤,接踵而來,所以祛濕刻不容緩!

中藥美食組方,助你擺脫濕氣煩惱

1、絲瓜+山藥

絲瓜絡在中醫就是一味藥材,我們也會在中藥里用上,比如說經絡不通,有那種痰濕瘀滯要加上這味葯。

把山藥洗凈切塊,給它放在鍋裡面,加水以後煮大約30分鐘左右再加上絲瓜,切好的絲瓜塊,只要5~6分鐘就可以了,稍微放點 油 鹽即成。山藥本身有健脾利濕功效,而絲瓜可以淡腎利濕,兩者一起達到健脾淡腎功效。

2、荷葉+雞+草寇+陳皮

鮮荷葉2大張,母雞1隻,草寇30克,陳皮15克,胡椒,鹽,料酒適量。

先將母雞去毛和內臟並洗凈,將鹽、胡椒、料酒在雞表面,腹內揉搓均勻,將草寇、陳皮裝入雞腹中,整雞用荷葉包好入鍋,隔水燉煮至雞肉爛熟。

陳皮、草寇、荷葉健脾化濕、消痰的力量非常好,所以得了高血脂、高血壓的人群也非常適合。荷葉有芳香的味道,蒸出來的那個雞具、有荷葉的芳香,非常的好聞;裡面加了草寇,有燥濕健脾、濕胃止嘔等作用;加上了陳皮就有芳香理脾行胃,還有化痰祛濕這個作用,此款葯膳非常適合補氣養血、清熱利濕、健脾和胃適用於氣血不足、身體腫脹、面目浮腫、小便不利等人群。

3、茯苓+母雞

母雞肉150克,茯苓50克,蔥末、薑末、鹽各適量。雞肉洗凈剁成末,茯苓烘乾,研細粉。雞肉末,茯苓粉、蔥末、薑末放入蒸碗中,加適量清水,入鍋隔水蒸熟。

茯苓含茯苓聚糖、茯苓酸、腺嘌呤等成分,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用治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水腫尿少、心神不寧等。母雞能溫中補脾,滋補血液;兩者結合具有健脾和胃之功。

傳承200餘年、非遺名錄中的祛濕名方

膏-滋療法以滋補、保健、強身、抗衰、延年益壽為特點,其所用藥物或食物及其賦型劑糖、蜂蜜多具補益作用,可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從劑型角度而論,膏-滋取汁濃縮,集中了藥物之精華,量少而質純,易於消化吸收;再者使用,簡單、方便,不須每天煎藥,且甘甜悅口,便於長期應用。年高體弱者服之則可抵抗早衰,健體強身,延年益壽。所以,膏-滋療法不僅醫生喜用,在民間也同樣受歡迎。然而膏-滋雖好,卻因其制工繁蕪而瀕於失傳失用。

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200餘年的名方,卻被很好的傳承了下來,並在中原大地廣為流傳,肖,,淑,,之,,清,,濕,,飲含主料14味:薏苡仁、芡實、茯苓、白扁豆、藿香、雞內金、百合、葛根、菊苣、魔芋粉、甘草、砂仁、肉桂、山藥,輔之以其他10餘種中藥材,遵循古方精心熬制而成,可以有效的健脾祛濕、消腫解毒,在治療口臭、痘痘、便秘、失眠、面色差等方面,96%的人都可以明顯感受到身體的變化。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作為被重點扶持的傳統老字號,此方足不出戶就可以購到。但是對於國外的一些患者,比較難以郵寄。

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被濕氣困擾?

1、戒煙酒

吸煙喝酒是加重「濕毒」的重要因素。從中醫上來講,酒助濕邪,煙酒盡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澆愁。

2、吃清淡

油膩、過咸、太甜等肥甘厚味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併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炎症反應和濕氣。最好堅持適量、均衡飲食。

3、睡足覺

從中醫角度來說,睡不夠容易脾虛,進而引起水濕停滯。最好每天晚上11點之前上床睡覺,保證6~8小時睡眠。

4、多運動

越是不動,體內堆積的濕氣就越多,久而久之,身體還可能出現疾病。適當運動,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

5、少沾涼

中醫認為,過多食用冰激凌、涼性蔬果等生冷食物,會影響腸胃功能,給外邪創造入侵機會。因此,「涼品」要限量,烹調時最好加入蔥、姜來減弱蔬菜的寒涼性質。

此外,「只要風度,不要溫度」的做法,很容易讓濕邪侵入身體,特別是在季節變換時。切記全身都要注意保暖,洗澡水別太涼,洗頭後要及時吹乾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除濕 的精彩文章:

1款滿滿「艾意」的坐墊:溫經止血、除濕驅寒、耗費非遺傳人半年的心血
跟寡淡的生活要健康:健脾除濕的小能手薏米

TAG:除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