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國家不在八國聯軍內, 也火燒了圓明園, 多年後被我們狠狠揍

這國家不在八國聯軍內, 也火燒了圓明園, 多年後被我們狠狠揍

原標題:這國家不在八國聯軍內, 也火燒了圓明園, 多年後被我們狠狠揍


55年前,有一群年輕的中國軍人,在雪域高原,在相距1600公里的東西兩線戰場,與入侵印軍戰鬥,打出了共和國成立後最精彩的一仗。西線戰鬥後,83名犧牲戰士安葬於新疆和田地區康西瓦達坂,這裡由此成為中國海拔最高的烈士陵園。55年的風雪吹散了許多,吹不散的,是我忠勇將士與喜馬拉雅和喀喇崑崙融為一體,依舊守衛在祖國邊關上。


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對印自衛反擊戰勝利太過輝煌,所以過程必定輕鬆,結果理所當然。然而,無論從戰略還是戰術層面來看,當時的情況都並非如此。戰爭前後,蘇聯運輸機不停給印度運送武器;而美國更是在結果明了時對中國發出各種「暗示」。兩個超級大國同時援助一國與另一國交戰,這樣的待遇二戰後有幾次?


彼時的中國,剛從三年自然災害走出;「兩彈一星」尚在耕耘;與美蘇兩強同時交惡;西藏平叛結束不久;東南沿海暗流涌動。如果不是最後的勝利,如果中國戰敗甚至戰平,在當時的形勢下,或許都是一個更大戰略被動期的開始。當我們回顧彼時中國以外的聲音,會發現迥異於今天普遍的印象——戰爭尚未開打,似乎勝利天平就已傾斜的不是中國,而恰恰是自稱「不結盟運動首領」的印度。這不僅僅是印度自身的狂妄自大,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世界輿論的看法。正因如此,開戰前印度對中國的規勸頤指氣使,對「勿謂言之不預也」的警告不屑一顧。也許只有在朝鮮戰場歸來的美英老兵觸碰傷疤時,才會用更為冷峻的目光看待箭在弦上的中印之戰。



國內外形勢的不利,最終體現在戰爭時間的選擇上,而這又是老一輩革命家戰略智慧的體現。求勝不等於死斗,而是應盡量創造把握有利於我的態勢然後一擊必殺。中印之戰時間線與古巴導彈危機高度重合,並不是偶然,而是在國際大勢和自然條件下的精心籌謀。

反擊戰起始於1962年10月20日,至11月21日基本結束;古巴導彈危機10月達到對決高峰,至1962年11月20日美蘇分別同意解除海上封鎖和最高戰備狀態。我軍既需要在冬季大雪封山前完成整個反擊戰行動,而同時發生的古巴導彈危機又提供了最好的戰略掩護。當美蘇的目光終於從古巴叢林中的米格戰機彈道導彈、加勒比海的美軍戰艦蘇聯貨船、以及兩國各自的核彈發射井和戰略轟炸機移至世界其他地方時,中國軍隊早已飲馬收刀,擦拭繳獲的戰利品順便安撫印軍俘虜。從此以後,「勿謂言之不預也」就有了特別的含義,這短短七個字背後泛出的金屬寒光讓覬覦中國的敵人們強行冷靜;對中國人民解放軍來說,這就是進入一級戰備、時刻準備著的最嘹亮集結號;對中華民族來說,則是再不受任何外敵侵略威脅的圖騰。



每一朵勝利之花都需要鮮血和奉獻去澆灌;再偉大的戰略也需要忠勇將士去執行。印軍機場離前沿更近,我軍需要盡量避開有利於敵空軍充分發揮作用的夏季窗口,只能選擇在植被更稀疏、含氧量更低的秋季作戰;戰場環境缺乏植被掩護,地勢開闊,視界良好,衝擊敵方陣地需要付出更多代價。整場戰爭,我軍陣亡722人,負傷697人,傷亡比小於1:1,而不是通常的3:1;高原山地使得負傷者獲救要遠比平原更加困難;同時對戰鬥力維繫至關重要的後勤補給也更加不易。當今天到西藏旅遊的人們為高原反應頭疼難忍時,可否想像一下,55年前中國軍人在更高更寒冷的地方,背著沉重的槍糧彈藥,翻越雪山戈壁,向印軍發起壯烈突擊的不顧一切?


55年前勝利的光芒,或許也讓民眾的眼睛有些迷茫。與對東南方向的假想敵保持警惕關注截然相反,民眾對印度充斥著娛樂性調侃,少有理性分析;既沒有關注到印軍並非一向不堪,也沒有認識到印度在西方把持的世界輿論下一貫享有的更廣泛支持;既沒有看到印度巨大的人口紅利等潛力,更沒有認識到其作為一顆棋子被西方大國加以利用制衡中國的現實。對於可能的中印衝突,民眾不僅僅希望我軍勝利,更是要贏得漂亮,因為先輩們就是如此,所以今天的完勝理所當然。這種心態與1962年開戰前,印度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何其相似!


兩次鴉片戰爭,侵華英軍中都有印度人,三元里抗英有他們,火燒圓明園也有他們;及至後來的八國聯軍,依舊有他們。被我軍俘虜的印軍第7旅旅長達維爾准將,二戰時隸屬英印第17師,在英帕爾與日軍交戰,是役,日軍傷亡超過6萬人。第7旅所屬的印軍第4師,曾參與阿拉曼戰役,得到過蒙哥馬利的稱讚。1971年在塔爾沙漠,印軍一個連與航空兵空地協同作戰,重創巴軍裝甲部隊。在錫亞琴冰川,印軍航空兵、炮兵、邊防部隊在平均海拔6000米以上的戰場與巴軍血戰多年。印軍的實力並不弱,能打敗他們,是因為我們的戰士更英勇,戰略戰術更出色。


戰爭有戰爭的鐵血法則,違背只能換來血的代價。從日俄戰爭到諾門罕再到關東軍覆滅,是50年;從普法戰爭到一戰,是47年;從珍珠港到中途島再到沖繩島,短短不足4年!交戰雙方大體未變,戰爭結果卻截然相反。將一場戰役的勝負當作兩軍甚至兩國對抗結果的常態,是可怕的!


對我國防安全來說,西南素為戰略後方,承擔著大三線建設和戰時陪都的作用。冷戰時期中國戰略威脅來自北方,冷戰後至今則來自東南沿海,那裡既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最發達地區,亦是百年來遭受外敵入侵的起點,更有著至今尚未解決的島嶼問題。印度則不然,其東西兩面臨海,周邊無大國海軍,戰略威脅主要來源於西北印巴邊境和東北中印邊境。由於巴基斯坦國力和常規軍力與印度逐漸拉開差距;因此,中印邊境就被印度視為主要威脅方向。印軍在邊境地區常駐兵力要遠超我軍;對我正常的邊境建設一向橫加指責;時不時蠻橫阻擾我軍正常巡邏,引發衝突;歸根結底是中印戰略態勢的差異使然。基於此,我們才能更加理性的看待2017年爆發的中印東段洞郎對峙和西段班公湖衝突,一如55年前的東西兩線戰場。


本文作者:桂冠,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加盟作者,未經作者本人及微信公眾號「這才是戰爭」允許,不得轉載,違者必追究法律責任,特別是最不要臉的鐵血網

公眾號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戰爭 的精彩文章:

國破山河在,日本101號作戰失敗的背後,是一個獻血染成的故事
二戰哪國潛艇最厲害?創造「狼群戰術」的德國潛艇只能排第二

TAG:這才是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