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里茶香滋味別
老百姓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文人也有七件事:琴棋書畫詩酒茶。可見,不論文人們如何清高,最後還是要和走卒販夫一樣,安安省省地坐下來,喝一杯茶。
喝茶,本無高低雅俗之分,只是此時此境與彼時彼境不同而已,無非喝、品、悟、修四個狀態。真渴了,都是喝,文人雅士也是喝。譏笑大口喝茶為「牛飲」,那是自己不渴。華君武先生畫過一張畫《不可牛飲》,一個擬人化的牛,無奈地看著功夫茶的小茶盅,不知如何下口,引人發笑。有空閑了就可以品,品味不同茶的滋味,從嗅覺到味覺感受茶所帶來的愉悅。然後可以悟,把對茶的理解擱到生活和人生中,什麼甘苦自知啊、回味無窮啊等等。有條件把喝茶作為一個習慣,那就可以把喝茶當成一種修行的形式了。通過喝茶讓自己沉靜下來,大腦清爽了,靈光自然得以閃現。
華君武 不可牛飲
中國人愛茶,為茶總結出了八德,又因茶清靜淡泊的特性,有了田園嚮往、自在歸隱的意思。加之趙州和尚那著名的「吃茶去」公案,讓吃茶有了禪味,以致現在隨便一個茶館都能看到一幅書法:禪茶一味。而中國畫的宗旨恰恰是借物明志、抒發靈性。自然茶就成了中國畫不可或缺的內容。
喝茶,關鍵是跟誰喝。比如妙玉姑娘,讓她和劉姥姥喝與跟寶玉喝,她的心情以及對茶味的反應是完全不一樣的。中國畫里的喝茶,有大場面的,跟茶話會似的。大場面的主角是人,茶只能算是道具。宋代劉松年的《博古圖》,主角就是一群古董販子或是收藏家,在把玩研究各種物什。在這些人後面是一個小童在扇火煮茶。哼哼,別看你現在吵得歡,一會兒肯定得口乾。透過前面熱鬧的人群,後面煮茶的小孩,專註得像個世外高人。到了那個除了當皇帝不行,其他無所不能的宋徽宗《文會圖》里,煮茶的人被放在了畫面的最前端。中間是大場面,怎麼著也得相當於現在飯店的二十人台。操作台與主桌有一定距離,四個人在忙碌,一個人在偷喝,大概是檢查一下味道如何吧。這場景讓人想起農村「過大事兒」,有一個單獨的區域支鍋點灶,旁邊餐桌一溜擺開。開個玩笑,要是趙佶先生畫上幾個安保人員,大概就不像「過大事兒」而有皇家氣象了。
劉松年 博古圖
宋徽宗 文會圖
這種把喝茶搞成群體事件的做法,實在是太過熱鬧,顯得過於官化而少了文人應有的自在散漫,三五知己應該足夠了。文徵明的《惠山茶會圖》就自由多了,畢竟不用鑒寶也沒皇帝在身邊,大家都可以忘形適意,想山間溜達就溜達,想井邊坐會兒就坐會兒,茶有人給燒著,渴了喝,累了坐,這就有了文人的那點兒意思。唐伯虎畫蘇州文人陳氏的《事茗圖》幽雅恬靜,高山流泉,綠樹掩映。能在這環境里喝個小茶,在古代叫神仙級,在如今就是富豪級的享受。更妙的是還有朋友來,不知是送茶來還是來蹭茶喝,反正與朋友對坐品茗終究是個樂事兒。到了陳老蓮的《停琴品茗圖》就畫兩個人,彈彈琴喝喝茶,有一個人伺候著就行了。但是老漢要和美女一起品茶時,比如在《仕女人物圖》里,那僕人也就別進畫面了,請勿打擾。
陳洪綬 停琴品茗圖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一個人喝酒就叫喝悶酒,可喝茶這事兒,卻是可以獨樂的,佛家講,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河七寶塔。靜能生慧嘛。清代高簡的作品《靜坐啜茶香》,就是天地空曠一人獨飲了。世界感覺那麼寧靜,彷彿輕輕地啜一口茶的聲音也會隨著堂前的水波傳出好遠。華喦的《金屋春深圖》則是一名女子獨守在空房,一絲凄美讓人心生憐惜。那哇涼哇涼的心能用一杯熱茶回暖嗎?苦味過後會感受到一絲回甘嗎?抑或,幽思而慵懶的她,守的只是一杯涼茶?
華喦 金屋春深圖
畫家為一個主題總會想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也不是總畫坐著喝。擔當的《行旅圖》,就畫一老漢騎驢,一仆挑著茶爐,手拿扇子。古人講「筆床茶灶總隨身」,老人家這是走哪兒喝哪兒的節奏啊!
中國文人畫就是這個講究:不直白。這個「不直白」的發展,就是最後把茶畫的主角——喝茶的人,也乾脆擠出畫外了。清代李鱓只畫一枝梅花一隻茶壺一把蒲扇就夠了。這背後的故事,觀者自己去想像,什麼高潔、清閑、自在的種種感覺畫家點到為止了。往下看,吳昌碩的《品茗圖》是一梅一壺一杯,也可以一壺一菊一菖蒲,再加倆杯子。白石老人可以一爐一壺一扇三塊木炭——畢竟時代進步了,老人家再畫一把鐵制的火鉗子,這就叫《煮茶圖》。或者畫倆熟透了的螃蟹加倆茶杯再來一茶壺,這是什麼樣的狀態什麼樣的心境,全由讀者自己體悟了。
吳昌碩 品茗圖
文人畫的畫面越用減法,畫中蘊含意義的外延就越發增加。比如「寒夜客來茶當酒」這個主題,吳昌碩畫一梅一壺一杯,以梅喻寒。白石老人的畫則是一瓶一梅一壺倆杯子,外加一油燈一蛾子。加個油燈表達了夜的意思,而畫蛾子大概是想說,外面很冷而屋內暖和,有些老友相見的溫情從畫面溢出來了。潘天壽先生的畫是一瓶一壺一扇一火盆。大概是要為老友相見撩撥出一些火星吧,黃賓虹先生又在畫面上補了一把火鉗。其實也可能是,從畫面上看瓶、壺、扇在一條斜線上了,橫加一把火鉗破一破,構圖上更為完美。黃永玉先生也畫過「寒夜客來茶當酒」,畫兩個人很開心的樣子,主客不分,坐卧適意,有爐有茶。
正是因為畫簡而意繁,同樣的畫面也可以有不同的題款。同樣的一梅一瓶一茶壺,苦瓜和尚就可以作一首詩來「好與梅精作醉鄉」。與「寒夜客來茶當酒」同樣的構圖,白石老人也可以題成「梅花見雪更精神」。更神的是,這樣的構圖老先生還可以拿來專畫專用。九十二歲時齊白石給毛澤東畫過一幅畫,依然是一梅一壺倆茶杯。這幅畫今日讀來,越發感覺老爺子的可愛。好就好在不讓人感到媚氣。顯要處恭敬地題上了「毛主席正」,那瘦硬的枝幹、盛開的梅花,讓畫面充滿一股高潔之氣,一把壺兩個杯,讓人感到了濃濃的鄉情。兩個湖南老鄉啊,勝過千言萬語了。
茶畫,就要畫出茶的特性,要越品越有味。豐子愷先生的畫,我最喜歡那幅《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真是意境無窮,那樣深邃的天空,那麼清涼的一彎月芽,照出剪影一樣的茶具。這裡剛剛經歷怎樣的歡聲笑語或是爭論探討;他們人往何處去了,又會在什麼時候相聚。
豐子愷 人散後,一鉤新月天如水
狹小的茶桌對比廣闊的天空,剛過去的熱鬧對比此刻的寧靜,一切都是那麼有禪機。
這畫就和茶一樣了,回味悠長。
月雅書畫中國網編輯整理推薦
——月雅往期經典,點擊以下鏈接直接閱讀——
※瘦金體寫宋詞,你覺得怎樣?
※氣質的好壞,是學書畫的第一要素
TAG:月雅書畫 |